關良繪武劇圖

關良繪武劇圖

《關良繪武劇圖》是關良於1979年創作的一幅畫。

基本介紹

  • 年代:現代
  • 作者:關良
  • 材質:設色,紙本,立軸
  • 尺寸:65.5×45.2厘米
  • 文物原屬:朵雲軒舊藏
作者簡介,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關良(1900-1986),筆名良公,廣東番禺人。早年曾在廣東省南強公學和南京金陵中學就讀,1917年留學日本,入川端研究所和東京太平洋美術學校,師從藤島武二、中村不折學習素描和油畫,尤其喜愛凡·高和高更的繪畫風格。1922年回國後,先後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上海藝術大學、中華藝術大學教授,並參與“東方藝術研究會”的創辦工作。1924年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畫展,聲名鵲起,被郭沫若郁達夫等組織的“創造社”聘為美術編輯,為該社《創造》雜誌畫插圖及封面。1926年回廣州,擔任廣州美術學校教授。北伐時期投筆從戎,擔任國民政府政治部藝術股長。抗戰爆發後辭去公職,長途跋涉去西北各地考察石窟藝術,沿途賣畫為生。1942年在成都舉辦畫展,引起美術界很大反響,茅盾、郭沫若等為其題詞稱讚,郭沫若並撰《關良藝術論》向社會介紹。建國後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並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1956年文化部在京舉辦“關良個人畫展”,數日之中,觀者如潮。1957年曾去民主德國訪問並辦個展。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有《關良戲劇人物》、《關良畫集》等。
關良以戲劇人物畫著稱畫壇,他筆下的戲劇人物稚拙生動,富有筆墨情趣,曾得到齊白石李苦禪的高度讚譽。李苦禪在帶著學生參觀關良畫展時,許多學生提出關良戲劇人物造型不標準,苦禪先生說:“良公的畫法叫‘得意忘形’。”此語被關良引為知音。“得意”是得人物之神,傳劇情之意;“忘形”是捨棄外在形象的細節。“得意忘形”在這裡是遺貌取神的意思,這正是關良的用心所在。

作品賞析

此幀《武劇圖》為1979年關良先生在上海朵雲軒所作。由於關良諳熟戲曲的劇情、人物造型、身段,故其筆下所出極其簡練傳神。人物的造型吸收了民間造型藝術的某些特徵,僅僅通過身段、手勢、腰腿等簡練的幾筆闊大筆觸,就把人物動態刻畫得栩栩如生。戲劇人物的臉譜、裝扮、服飾等也以最概括的手法表現,絕不拘泥於細節的描摹,關良對中國畫的筆墨內在精神是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的,他喜用禿筆,筆法稚拙,天真有如嬰兒,落筆沉穩有靜氣,不尚華巧的筆法,這正是所謂的“大巧若拙”,關良是深得其中三昧的。筆法生墨法,高明的筆法必須以生動的墨法來顯現,關良在畫中運用了濃墨、淡墨、輕墨、漬墨、乾墨、濕墨,墨分五彩,確立了整件作品高雅的藝術基調。他的設色並不華麗,一如墨法,注重筆意、韻味的表現,這樣的作品,決不是譁眾取寵的甜俗之作,而是粗看貌不驚人,再看餘味無窮的佳作。從他的書法中我們也可以讀出他內斂、沉靜、果敢、不事張揚、不巧於言辭、內韻豐厚的個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