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氏鑄刻銅藝

閻氏鑄刻銅藝

昌樂閻氏刻銅藝術,源於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十五年進士、皇太子講官閻世繩(1633——1706)與王士禎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銅藝術。閻世繩精心刻制的銅製品倍受康熙皇帝珍愛。康熙皇帝曾多次將閻世繩刻制的文玩作為獎品賞賜給大臣。許多高官學者也以得到閻世繩刻制的文玩為榮。閻世繩之子閻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同榜進士、工部主事)之孫閻廷佶(雍正二年進士,廣西賓州知州)曾孫閻循琦(乾隆七年進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玄孫閻學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寧國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進士皆為篆刻名家(閻氏五代七進士)。之後近百年刻銅工藝曾一度失傳。直至清末,閻志超整理閻氏遺著,重新發現了閻氏刻銅藝術的文獻資料,閻氏刻銅工藝方幸續傳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閻氏鑄刻銅藝
  • 閻志超昌樂縣城西門裡人
  • 閻小平:第三代掌門傳人
  • 起源:清朝康熙年間
閻志超,閻小平,

閻志超

(後改名閻少璞1903—1941)昌樂縣城西門裡人,清末民初篆刻家、書畫家,中共地下黨員。他出生在文化藝術經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和創新思想啟蒙,所創作的仿古銅工藝作品獨樹一幟,別有風味。後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有幸結識了北京前門外著名刻章老字號七縣館的老藝人,兩人共研篆學,相見恨晚。閻少璞因禍得福,篆技大增,在獄中將畢生制印技術整理成書,秘傳給長子閻光崇。閻光崇繼承父業,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進了傳統的砂模鑄造工藝,將北京篆藝與古代閻氏鑄刻銅藝的方法結合起來取得成功並將其畢生技藝全部授之後人。

閻小平

第三代掌門傳人閻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隨其父習文練字,十一歲時已熟練掌握銅印的所有製作流程。承祖藝之基,習名師精華,得國外專家指點而悟得黃銅落款絕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簡約淡雅,流暢自如且靈動奔越。銅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為勝人處之一;新技法之於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跡整齊規範,此勝人處之二;又經其三十餘年反覆試驗,將失蠟真空鑄銅技術發揮至極,所鑄刻各種金、銀、銅印璽表面處理無坑無疵光滑細膩,此為勝人處之三;此三技一改舊法,銅印亦煥然一新。刻篆字於印底,行落款於印側,鑄雕獸鈕於印上,黃銅全身,金光閃耀,甚為大氣亦不失精美。曾與著名的山東大學劉樂一教授聯手公關,多次為中國領導人鑄刻銅印璽,並為韓國總統金泳三,孔子嫡傳後裔,台灣著名學者孔德成等諸多港澳台及大陸名流鑄刻過銅印。其作品之於各界名流中收藏幾千方,世人皆稱其作品非凡。
清後期社會皆用石質印章,銅印製法從此失傳。閻氏刻銅藝術的續傳為之家幸,更亦為國幸。自此中國金屬印製法在“石章時代”得以倖存並發展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