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璽

印璽

印璽:即印章。古多作封發物件,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作信驗。秦漢以後多稱帝王之印為璽。《管子君臣上》:“符節、印璽、典法、策籍。”尹知章註:“符節、印璽,所以示其信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璽
  • 外文名:Yin Xi
  • 今名印章
  • 最高等級玉璽(皇帝的印章)
讀音,解釋,典故,辨析,

讀音

yìn xǐ

解釋

印章
古多作封發物件,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作信驗。秦漢以後多稱帝王之印為璽。

典故

印璽起源極早,謝肇淛《五雜俎》卷十二物部云:“三代之為信者,符節而已,未有璽也。周禮九節,璽居一焉。璽亦所以為節。鄭康成謂止用之貸賄,蓋亦用以鈐封,恐人之偽易也,稱印而已。”最早的印璽為銅質,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早在春秋中期,印璽已套用於社會活動中。人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戰國時的印章,稱為“璽”。戰國私璽形狀較官璽小,適宜佩帶;以方形為主,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除姓名、官職外,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動物圖案以及大型烙馬印等等;材料上有金、玉、陶等。秦代建立起來的印章制度,到漢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並奠定了璽印“盛於漢”的歷史地位。漢印種類繁多,顯現出方正、質樸、平和、博大的整體風貌,漢印的特點是容量大,在金、銀、銅、玉、石等各種材料上,印工用琢、鑄、鑿等多種製作方法,讓印面產生不同藝術效果。魏晉南北朝篆刻承漢印之風,但趨於瘦挺方直,率意為之,不及漢代印章精整嚴謹,沉穆雄渾。魏晉南北朝官印各朝均有定製,印材仍為金、銀、銅、玉紐,除龜紐、駝紐、鼻紐、瓦紐外,出現了辟邪紐。其時最具特點的印章有四種:多字印、多面印、懸針篆印和朱文印。隋唐至宋元,是中國印章藝術的相對低潮時期,官印存世極少。印璽有陰文、陽文之分,古代印章大多為陰文。

辨析

古代的印璽是中國文物寶庫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收藏、鑑別、研究對中國文字的產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印璽包括了鳥篆、大篆、小篆等各種字型,雖然它的體積都很小,卻是文物收藏的重要項目。
印璽的產生年代很難考據,普遍認為它始於三代之時。印璽的用途、形式各有不同,是經過一個漫長的時期變化、發展而形成的。它最初產生於裝飾作用,用玉石做成,佩戴隨身,沒有一定的定製;後來對美觀的要求越來越高,印璽的花紋、文字也就越來越複雜,個人的姓名、官銜也都成為必須的內容;隨著配飾風氣的增長,印璽成為一種信物,作為一種憑證的出現是到秦代的事了。到秦始皇的年代,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成“璽”,而官民成“印”。古印璽為官印或姓名印,到唐宋開始出現表字、堂號、齋名等內容。漢印的主要目的已經發展為鈴蓋,文字比前代有所改易,古樸典雅,有很高的藝術性。漢代印璽的使用,更加明確了級別定值,如皇太子用金印龜鈕,諸侯王用金印駱鈕,二千石以上官員用銀印龜鈕,六百石以上官員用銅印鼻鈕等等;再如太子將軍稱作“章”,其他人員為“印”等等。六朝開始出現朱白文,產生較大的變化。唐代印章多變化創新,但許多文字偏離了六義,無古法可循。宋代崇尚纖巧,字型、印形開始出現較大的變化,異形閒章出現。元代的一些著名文人力圖復古,多作朱文。明代開始有人較系統的整理、研究古代印璽,一些收藏家把收集到的古印進行拓印刊行,使古代印璽文物的收藏和研究逐步走上正軌。
印璽的名稱各有不同,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璽
三代以前諸侯大夫之印通稱璽,秦始皇以後為王者獨用,以後歷代皇帝御璽體形、文字各有變異,但絕大部分都為螭虎鈕。
2.印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印的名稱,但不普及,秦印時期的官印通稱“印”。六朝時朱文、白文並行。傳世文物中漢印較多,據考證起源於封泥。
3.章
漢代印和章並稱,而稱章的地位更高些,如傳世文物“廣武將軍章”、“御史大夫章”等等。
4.記
與章並稱,都有識記的意思,如傳世唐代觀音“大毛封記”、宋代的“永定關稅新記”等等。
5.印章
印和章連稱,漢武帝時期有這種叫法,如傳世文物“校尉之印章”封泥“丞相之印章”等等。據考證這與當時尚五行說有很大關係,喜用五字,“之”、“印”、“章”有時是用來填數的。
6.寶
皇帝用璽的別稱,武則天覺得“璽”的發音接近於“死”,就改稱其為寶,以後歷代皇帝就沿用下來。
7.關防
明太祖時,為防止官僚之間用空白官方文書舞弊,加強關防,就採用半印公文制,如同戰國時期的合符一般,來勘測公文之真偽。後來儘管這種半印製度廢棄了,但官員們仍稱官印為“關防”。
印璽的質地、材料差別較大,夏、商、周及三代以前均為玉印,與當時的道德觀有聯繫。秦漢時期只有天子才能用玉印,所以秦漢以後玉印傳世很少,是非常珍貴的文物。金銀、銀印在漢代是出現,從文物、藝術鑑賞的角度看,其材質上的貴重還在其次,它只不過是印璽擁有者的身份地位之象徵而已。按照當時的規定,漢代俸祿為二千石的官員,使用銀印龜鈕,而更小的官員只能使用銅質印。古印當中有極少數印章使用寶石、瑪瑙刻成的,於文字藝術無益,只是因為印料貴重罷了。瓷印大約出現於唐宋之間,質地堅硬不易刻制,有點類似玉印的效果。石印在古代未曾出現,宋代才開始有私印出現,傳世極少,宋代石質印章很普遍,易於鐫刻,效果古拙。象牙、犀角都是漢代低級別官員使用的印章料後世的私印也經常使用,但這些骨質材料較粗軟,時間久了字形會變。
篆刻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之出現,是隨著唐宋文人畫的勃興而興起的。詩、書、畫、印的整體藝術觀念,是畫家、書家們注重在作品上鈐蓋姓名、別號、齋館名號等印章。所以即使是那些優秀的篆刻原件已不復存在,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到印章的圖像。
文、何為明代傑出的篆刻藝術家,占據著印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彭(1498—1573)是明代大畫家文徵明的長子,他的巨大貢獻是開創了“石章時代”,書畫家親自操刀治印,石章風行印壇,明清篆刻藝術繼秦漢古印以後至復興,文彭功不可沒。何震(?—1604)與文彭亦師亦友,其風格多變,整體面目蒼勁古拙,在印壇有極高聲望,在當時的許多文臣武將都以得到何震一印為榮,待何震死後有片石與金同價之說。
鄧石如是清代最優秀的書法家、篆刻家以及藝術理論家之一,生於1743年,卒於1805年,著有《完白山人印譜》,其書法被時人評為“國朝第一”。鄧石如獨具一格的刻風是把篆書的變化運用到印章當中,婉轉流暢、婀娜多姿,成為當時印壇上的重要流派“鄧派”,與另一支流派“浙派”形成中國印學史上的兩個重要派別。
吳昌碩(1844—1927)是活躍於清代晚期的畫家、書法家和篆刻家,自成一體,有《蒼石齋篆印》、《齊雲館印譜》、《篆雲軒印存》等多部印譜傳世。他從十幾歲開始從事篆刻的學習和創作,對篆法、章法、刀法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尤其講究布局意趣,刀法老辣,鈍刀硬入。他的篆刻藝術風格對近現代日本印學有很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