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革命根據地

閩西革命根據地

1929年前後,即自1927年春蔣介石叛變革命而成為新軍閥後,到1930年底這段歷史時期,是握有軍權的新舊軍閥們以混戰形式反覆爭奪霸主權的劇烈動盪時期。1929年三四月間爆發了蔣介石同桂系軍閥之間的戰爭。毛澤東自1929年3月中旬開始,抓住軍閥混戰的有利時機,同朱德等率領紅四軍東征閩西,把井岡山武裝鬥爭的火種播種到福建。1929年3月11日紅四軍第一次揮師入閩,蔣桂戰爭爆發後,攻占了龍巖、永定,成立了兩縣革命政權。紅四軍乘勝分兵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擴大地方赤衛隊,建立各級革命政權,從而開闢了閩西革命根據地。

基本介紹

簡介,發展過程,歷史意義,反會剿,蘇區縣,

簡介

閩西,是中央蘇區、中國較早開闢的革命根據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陳毅、王稼祥等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戰鬥、生活過,進行了偉大的革命實踐活動。新中國的九大元帥、八大將及許多著名的將領都曾在閩西戰鬥、生活過。閩西是紅軍成長、壯大的地方,是共和國將軍的搖藍。紅軍主力長征後,閩西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魚水關係的軍民情誼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取得了勝利。閩西,是紅旗不倒的堅強堡壘。
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革命根據地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閩西一年多的時間,他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從農村包圍城市的解救中國之路,創建了建黨建軍的綱領: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並在古田會議上作為決議被確定下來。很快便在全黨全軍傳開,從而使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古田“協成店”內,毛澤東高瞻遠矚對中國革命前景甚為樂觀:“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欲出的一輪紅日,它是澡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對一些悲觀主義者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進行耐心地說服和引導。毛澤東歷來對調查極為重視。在閩西期間,他一有時間就下連隊和基層,在戰士和老百姓家開展調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在這裡提出,《反對本本主義》、《才溪鄉調查》、《關心民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一卷卷雄文在閩西揮就,一場場革命實踐活動,鑄就了多少真理?!閩西,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
閩西革命老根據地包括龍巖(現改為新羅區)、上杭、永定、武平、長汀、連城、漳平明溪、清流、寧化等10縣(市、區)及平和縣的一部分。
閩西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開展了蓬蓬勃勃的革命運動;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心區域。

發展過程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閩西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受新思潮的影響,奔赴法國、日本等地尋求革命真理,投身反帝反封建洪流,迫切要求成立革命組織,從而更好地傳播革命思想。1921年春,鄧子恢、陳明、章獨奇、林仙亭等人便去龍巖東肖銅崗,國小掌發起組織“奇山書社”,組織閱讀《共產黨宣言》、《新青年》、《嚮導》等革命書籍,抨擊時弊。入社的教師和中學生有二百多人。
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革命根據地
1923年9月.鄧子恢聯合張覺覺、章獨奇等37人在“奇山書社”創辦了《岩聲》報,積極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揭露社會黑暗,報導民眾鬥爭.喚起工農大眾覺醒,推進革命思潮,宣傳社會主義、馬列主義思想,闡述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精神。《岩聲》報是閩西傳播馬列主義時間最早、影響最大的革命刊物。“奇山書社”的組織和《岩聲》報的創辦,和長汀創辦的《汀雷》刊物、連城創辦的《蓮鐘月刊》、上杭出版的《虹痕》等刊物,為後來閩西各縣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1924年,在外地求學、工作的閩西人鄭超麟、陳祖康(後叛變)等加入中共組織,這年武平謝秉瓊考入中共為培養幹部而設立的上海大學,翌年加入中共組織。連城籍青年項與年在浙江加入了中共組織,同年,連城的李雲貴在黃埔軍校潮汕分校入黨。永定的何耀全在廣州入黨。1925年9月,共產黨人彭湃主持的廣州第五屆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永定的賴秋實、賴玉珊前往學習,參加了中共組織。1926年5月,毛澤東主持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辦,龍巖的郭滴人、陳慶隆、李聯星、永定的王奎福、胡永東,上杭的溫家福,平和的朱積壘等前往學習,並加入中共組織。是年,永定的李覺民在廣州入黨、賴連璋、江德賢等在武漢軍事學校入黨,鄧子恢在江西崇義入黨,胡軼寰在汕頭入黨,林俊在武漢入黨,1927年張鼎丞在大埔入黨,張赤男在武漢入黨,蘭鴻翔在汕頭入黨。在廈門集美學校師範部讀書的林心堯、盧肇西、盧其中、陳正、蘭維仁、蘭為龍、鐘武、謝景德、曾牧春、楊世寧等也先後加入中共組織。上述在外地加入共產黨組織的閩西知識青年,大多數受黨組織派遣,陸續回鄉進行革命活動。
1926年初夏,廈門地區黨組織委派中共黨員阮山、林心堯回永定。爾後,在永定上湖雷建立起了閩西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永定黨支部,書記阮山。12月,朱積壘、溫家福分別在平和、上杭兩縣成立黨的支部。翌年1月,陳慶隆、郭滴人等在龍巖建立了支部。
1927年3月,在上杭縣創辦了“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培養了大批農民運動骨幹積極開展國民革命運動。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閩西的國民黨反動派也加緊鎮壓革命,閩西黨組織領導人林心堯等先後被捕殉難。9月,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惲代英等率領南昌起義部隊南下途經閩西,給閩西人民巨大的支持和鼓舞,幫助恢復了閩西部分黨組織,上杭、龍巖、永定、平和等縣相繼成立了縣委。根據黨中央“八七”會議精神,閩西的黨組織領導人民積極準備武裝暴動。
1928年4月3日,郭滴人、鄧子恢等領導了龍巖後田暴動,提出燒田契、不交租、分田地的戰鬥口號,打響了福建土地革命之先聲。同月8日,朱積壘領導了平和暴動,6月25日,郭柏屏(後叛變)、鄧子恢、傅柏翠領導上杭蛟洋暴動,打死打傷國民黨軍隊官兵20餘人,後轉到大溝山開闢游擊戰爭。同月底,張鼎丞、阮山、盧肇西等領導閩西規模最大的暴動——永定暴動,攻占了永定縣城。隨後,農民武裝轉入溪南里鄉村,成立閩西第一支工農紅軍部隊——紅軍營,由張鼎丞任營長、鄧子恢任黨代表。7月15日,龍巖、永定、上杭、平和4縣黨組織負責人在永定古木督開會,成立中共閩西臨時特委,同時成立閩西暴動委員會。8月,溪南里在13個鄉成立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成立了區蘇維埃政府,這是福建省第一塊蘇維埃區域。黨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全區13個鄉,2萬多人口勝利完成土改分田工作。1929年3月11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贛南到達長汀四都。14日晨,紅軍向據守在勝華山的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土著軍閥郭風鳴的主力發起進攻,殲敵2000多人,擊斃旅長郭風鳴,乘勝解放了汀洲城.成立中央蘇區第一個紅色縣級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4月1日,紅四軍折回贛南,鄧子恢聞訊,寫了《閩西曆年鬥爭與敵我情況的報告》,派人專送紅四軍前委。於是,毛澤東於5月15日率領紅四軍第二次入閩。紅四軍在閩西工農民眾的大力支援下.於23日第一次攻占由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陳國輝部占領的龍巖城,25 日解放永定城,成立了以張鼎丞為主席的永定縣革命委員會。隨後,紅四軍分兵至各縣鄉村發動民眾,紛紛舉行暴動。6月3日,紅四軍第三縱隊回師龍巖,在龍巖地方革命武裝配合下第二次攻下龍巖城,成立了以鄧子恢為主席的龍巖縣革命委員會。不久,紅四軍主力揮師上杭,轉戰(上)杭、(長)汀、連(城)邊區,汀江以東的上杭縣大部,長汀南部和連城縣南部地區,相繼建立紅色蘇區,與龍巖、永定2縣的蘇區連成一片。6月17日紅四軍得知土著軍閥陳國輝旅主力從廣東回來,即從連城新泉出發,19日再次攻打龍巖城,將陳部殲滅,前後3戰,共殲敵3000餘人。此後,閩西廣大地區出現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局面。
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革命根據地
同年7月21日,閩西黨組織在上杭縣蛟洋文昌閣召開了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毛澤東親臨指導。大會選出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蔡協民等15人為特委委員,鄧子恢任特委書記、張鼎丞任軍委書記。會議制定了《政治決議案》和土地政策、法規,會後半年多,閩西各地建立起50多個區、500多個鄉的工農民主政府,根據《土地法》規定,領導農民開展土地革命,約有80多萬貧苦農民分得土地。九、十月間,龍巖、上杭、永定、武平等縣先後召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縣蘇維埃政府。
1929年12月3日,紅四軍在連城新泉開展了大規模的政治、軍事整訓。由於敵情變化,紅四軍匆匆轉移到上杭古田。月底,在上杭縣古田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制定了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1930年1月毛澤東在古田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黨內通訊,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在理論上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
1930年3月18日,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龍巖縣城召開,選舉鄧子恢為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帝,張鼎丞、郭滴人、盧肇西等為執行委員.並決定建立閩西地方主力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後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會後,連城、長汀分別於4月、6月召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縣蘇維埃寧化、清流、歸化(現稱明溪)相繼成立縣革命委員會,成為閩西蘇區的組成部分。
1930年6月,紅四軍進入閩西,11日毛澤東在上杭縣南陽鄉,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和閩西特委聯席會議,即“南陽會議”,討論和通過了《富農問題》、《流氓問題》兩個決議案。《富農問題》決議案正式肯定了閩西黨創造的“抽肥補瘦”的分田原則,使富農不得把持肥田。南陽會議之後,按照中央指示,紅四軍和閩西紅十二軍、贛南紅六軍在汀州整編,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朱德、總政委毛澤東、政治部主任楊岳彬、參謀長朱雲卿
從紅四軍首次入閩後,經一年零3個月艱苦奮戰,創建了縱橫300里,人口近百萬的革命根據地。黨的組織在鬥爭中得到發展壯大,有效地發揮了核心領導作用。全區建立7個縣委、51個區委,530個鄉支、18個特支,擁有黨員7566名。同時,建立了6個縣、62個區、577個鄉、3298個村蘇維埃政府。有187300戶,66800貧苦農民分得土地,占當時全區總戶數、總人數的80%以上。至此,贛南、閩西兩大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1932年2月,福建軍區在長汀十里埔成立,羅炳輝為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下轄3個軍分區:上杭、永定、龍巖組成第一軍分長汀、連城、清流組成第二軍分區;寧化、歸化組成第三軍分區。
1932年3月初,中央閩粵贛蘇區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汀州召開,根據蘇區中央局指示精神,討論通過了《目前政治形勢與閩粵贛蘇區黨的任務決議案》等重要檔案,重新選舉了中共閩粵贛省委(也稱福建省委),羅明為代理書記。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汀州召開,成立福建省工農民主政府,張鼎丞當選為主席。
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革命根據地
在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閩西人民踴躍參軍參戰,積極生產支前,努力增收節支,組織一切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援革命戰爭,蘇區的政權、經濟、文化、軍事等各項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效,湧現出上杭才溪鄉和長汀塗坊鄉等蘇區建設和擴紅、支前的模範。在參軍方面,閩西蘇區共有10多萬人參加紅軍,上杭才溪區、長汀紅坊(塗坊)區、寧化的淮土區、禾口區均成為福建省擴大紅軍的模範。區,長汀中坊鄉獲得福建省軍區“為保衛蘇區而戰”的獎旗。在支前方面,閩西蘇區民眾以高漲的熱情支援前線,除組織民眾為紅軍運送軍需物資外,還積極捐錢糧和軍需物品。僅婦女做布鞋一項,上杭即達10萬多雙,長汀20萬雙,以及獻出穀子、肉、蛋、糖、蔬菜等不計數。1933年冬,為了總結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經驗,毛澤東到才溪鄉進行10多天的深入細緻調查,寫下了《才溪鄉調查》這篇光輝著作,在全國總結、推廣才溪鄉的典型經驗。
隨著國民黨反動派進一步實行白色恐怖,1933年11月,國民黨軍隊向閩西、贛南猖狂進攻,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瘋狂”圍剿”。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領導,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年10月,主力紅軍從福建的長汀、寧化、江西的瑞金、於都等地出發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在參加長征的8萬多中央紅軍中,有近3萬閩西子弟兵,他們幾乎遍及紅軍各部,比較集中的有:
紅五軍團的三十四師,6000餘人,是由原閩西獨立第八、九、十師改編而成的。1934年11月底中央紅軍強渡湘江,衝破了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紅三十四師臨危受命,擔任全軍的後衛,大部分將士血染湘江,壯烈犧牲。紅九軍團的第二十二師,2000餘人,由原閩西紅十二軍第三十五師改編。在甘肅以西的高台戰鬥中,大部分壯烈犧牲;
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革命根據地
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三團和第二師第五、第六團。其中第三、六團是由原閩西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改編的;第五團是原閩西第三路軍先改編為紅四軍第三縱隊第十二師,後與紅軍十一師合編為第十一師,長征前改為第二師第五團。這幾個團,在長征中經常擔任前鋒,在強渡湘江、智取遵義、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等戰鬥中,斬關奪隘,銳不可當;紅一軍團第十五師和紅八軍團第十四師各有一個團,是由原少共國際師和工人模範師中的閩西子弟兵組成的。
參加紅軍長征的行列中,有大批閩西的優秀兒女:如郭滴人、黃亞光、劉亞樓楊成武劉忠羅舜初袁子欽傅連暲、羅元發、陳仁麒、張南生、盧仁燦、盧克、陳忠梅、張元培、蘇啟勝、張雲龍、熊奎、張宜步、闕中一、王全珍、王平水、賴光勛、王集成、王奇才、王香雄、孔瑞雲、翁祥初、雷欽、邱子明、劉振球、劉彬、黃鵲顯、陳海涵、張力雄、藍庭輝、王貴德、邱國光、劉祿長、丁甘如、何廷一、劉昌、葉青山、黃煒華、塗則生、吳岱、塗通今、林接標、羅洪標、鐘池、郭成柱、郭廷萬、林忠照、楊尚懦、張水發、林偉、廖步雲、羅斌、藍文兆、孔俊彪、張雍耿、張新華、賴際發、戴鏡元、陳先多、張元壽、賴祖烈、吳富蓮(女)、黃慶熙、闕森華、黃定基、廖亨祿、李松福、張福升、蕭榮代、林海雲、曹菊如、童小鵬鄧六金(女)、江一真、李質忠、雷浩茂、戴正啟、謝小梅(女)等等。他們有的擔任紅軍師長、團長或政治委員,率領部隊克敵制勝;有的在各級參謀部工作,運籌軍機;有的是醫師護士,在戰火中救死扶傷;有的做地方工作,一路上動員各族人民支援紅軍。他們在長征中建立了卓著功勳,其中有2萬多閩西兒女在長征途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主力紅軍長征後,國民黨反動派捲土重來,幾十萬重兵對閩西蘇區進行殘酷“清剿”,閩西人民處於嚴峻的游擊戰爭環境中。1935年4月,在永定赤寨召開了閩西黨政軍領導人會議,制定“開展廣泛的、靈活的、民眾性的游擊戰爭”的方針,成立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張鼎丞,鄧子恢任財政部長兼民運部(後任副主席),譚震林任軍事部長(後任副主席),郭義為任黨務長。將閩西南紅軍游擊隊劃分為3個作戰分區。閩西人民和紅游擊隊在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領導下,堅持了艱苦卓絕的年游擊戰爭。
為了粉碎敵人對紅軍的封鎖、圍剿,閩西人民千方百計地支紅軍游擊隊,保護紅軍游擊隊。特別是在1935年最艱苦的日子,許多革命基點村的民眾,用聰明的智慧創造發明了“串擔”裝鹽(搗通竹節,往竹筒內裝所送物品),“雙層桶裝米糞”(上層裝肥料,下層裝米),“大蒲包裝飯”等20餘種巧辦法.越過敵人的層層封鎖線,冒著生命危險給紅軍游擊隊送米、送藥、送日用品。龍巖的後田、李家山、東坑等地黨支部的黨員,把自己省下來的鹽巴、鹹菜、地瓜等物資當黨費交給黨支部轉到山上給紅軍游擊隊。廣大民眾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護紅軍游擊隊。有一次,游擊隊的傷員住在永定縣湖雷山區的戴洋祭村,敵人發現後包圍了這個只有8戶人家的村子,把全村民眾集中起來,要民眾說出傷員住的地方,民眾堅定地回答:“我們不知道。”瘋狂的敵人從村民中拉出3個男青年當眾殺了,用死亡進行威脅,但民眾咬緊牙關,仍然沒有說出傷員的住地。連城縣賴源鄉黃土暾村為紅軍游擊隊送糧、送藥,掩護傷病員而被敵人將全村24人抓在大坪里殺害,27條生命(其中三個孕婦)被慘無人道地殺害,成了“無人村”。敵人的慘害和威脅沒有嚇倒堅強的人民。廣大人民民眾依舊冒著生命危險主動給紅軍游擊隊傳送訊息,配合作戰,使紅軍游擊隊有了堅強的靠山,更加堅定了戰勝敵人的信心,更加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人民民眾。1938年1月,閩西南紅軍游擊隊2600餘人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這支部隊於3月1日開赴蘇皖前線抗日,開闢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留在閩西的共產黨員和革命人民,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國民黨頑固派策劃了“閩西事變”,加緊對閩西革命人民進行鎮壓,中共閩西地方黨組織領導人民開展了以“保田”為中心的一系列革命鬥爭。有100個鄉13萬農民保住了20餘萬畝土地革命果實。1941年冬,黨組織轉移上山隱蔽活動,開展生產自給運動。1943年10月,中共閩粵邊委決定“恢復武裝自衛、解決經濟困難”,先後成立了閩西南武裝經濟工作總隊,1944年10月,成立“王濤支隊”,劉永生為支隊長,巫先科為支隊長,陳仲平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冬,又成立“康容支隊”,閩西革命武裝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反頑自衛鬥爭,粉碎了敵人多次武裝進攻。
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革命根據地
1946年,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全國人民奮起進行偉大的自衛戰爭,中共閩粵贛邊委貫徹“爭取和平民主、實行分散發展”的方針,開辭了游擊根據地。以閩西的王濤支隊游擊戰士為骨幹發展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東支隊.在司令員劉永生、政委魏金水率領下,依靠邊區人民,以國民黨統治後方的閩西、閩南、粵東、潮汕一帶為戰場,沉重打擊了敵人,部隊在鬥爭中發展到2萬2千多人(另外發展民兵近3萬人)。
1947年6月,中共閩粵邊工委確定了“刨造閩粵贛邊人民解放軍和解放區”的總任務,放手發動民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並進行反“三征”(反對徵兵、征糧、徵稅)和減租減息的鬥爭,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六路進攻”和“十字掃蕩”。
1949年元旦,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司令員劉永生、政委魏金水鐵堅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朱曼平為副政委。縱配合南下大軍,共殲敵3萬多人,先後解放了閩、粵邊區的30縣和汕頭市,至11月上旬,閩西全境解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中,閩西人民遭受國民黨反動派“三光”政策的嚴重摧殘,據不完全統計,全區遭毀滅性摧殘的村莊有539個,被燒毀房屋116858間,倒塌房屋90722間,絕滅37724戶,被抓民眾兩萬六千多人,被迫逃亡13306人,被殺害民眾一萬八千餘人,飢餓疫病死亡148074人,被搶耕牛35864頭,土地荒蕪155445畝。
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革命根據地
新中國建立後,被評為堅決支持革命武裝與敵人進行長期鬥爭的基點村有610個,分布在7個縣(市、區),隸屬於67個鄉(鎮),312個行政村,共有25744戶,11.69萬人。(根據省委1952年首次老區工作會議,關於劃分革命老根據地問題的討論紀要和財政部、民政部1979年劃分革命老根據地標準,應評而未評的基點村還有553個);有革命老區村7809個,22.74萬戶,92.01萬人;為革命犧牲的烈士有2.36萬人(其中男23182人,女387人,省軍級15人,地師級53人,縣團級236人,獲“英模”稱號8人)。烈屬9003戶,43800人,約占全省烈士總數的一半;革命殘廢軍人620人;無音訊軍屬1387戶;“五老”人員15301人,其中,老地下黨員2402人、老交通員235人、老接頭戶3581人、老游擊隊員4860人、老蘇區區鄉幹部4223人。閩西籍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鄧子恢張鼎丞陳丕顯楊成武盧嘉錫等。五六十年代被授予將軍軍銜的閩西籍將軍有68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7人,少將59人),占全省83名將軍總數的82%。

歷史意義

閩西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用鮮血和生命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閩西人民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始終堅定革命必勝信念,執著追求,與子弟兵同甘苦、共患難,敢拼敢創,敢於勝利的精神,在社會主義祖國的建設中不斷發揚光大,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勝利。

反會剿

1929年6月~9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在閩西根據地反對閩、粵、贛三省國民黨軍。會剿”的作戰。
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革命根據地
紅4軍在閩西的勝利,震動了國民黨反動派。1929年6月,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對閩西根據地和紅4軍進行第一次“會剿”。其部署是;以閩西暫編第l師主力從贛州向龍巖進攻;以粵軍第7旅從大埔、松田向永定推進;以贛軍第7師第21旅為主力軍,從長汀向新泉、古田擔任主攻。紅4軍前委鑒於三省“會剿”軍派系不同,行動不協調,易為我所乘;閩西廣大軍民已經發動起來,可以有力地支援作戰,遂於6月下旬決定:採取。誘敵入紅色區,擊破一面”的戰略,並以較弱的閩軍為主要作戰對象,各個擊破,粉碎敵之“會剿”。7月下旬,“會剿”軍贛軍第12師2個團進到長汀,第2l旅由長汀進到河田,閩軍暫編第1師一部進到龍巖以南的適中。紅4軍前委由十對情況估計過分嚴重,認為在閩兩無法打破敵人的“會剿”,遂改變原定計畫,決定將第1縱隊和第4縱隊留在閣西堅持游擊戰爭;由朱德率軍部和第2、第3縱隊東進閩中,渡過閩江,前去贛浙皖邊界進行游擊。8月2日,東進部隊由白沙出發,於8日攻占漳平,殲滅守軍一部。中旬,向閩中大田、德化前進。準備渡過閩江,到贛浙皖邊界游擊。
下旬,紅4軍前委鑒於閩中反動土著武裝較強。共產黨在閩中地區的民眾工作基礎薄弱,紅軍籌措給養困難,加之天氣炎熱多雨,部隊病員日增,遂決定放棄到贛浙皖邊游擊的計畫,回師閩西根據地。紅4軍主力離開閩西後,江西國民黨軍暫編第1師第1旅進占漳平,第2旅進占龍巖。8月29日,紅4軍主力在回歸閩西途中,在溪南殲滅閩軍近1個團,於30日攻占漳平,又殲守軍1個營。駐龍巖之閩軍聞風而逃。在此其間,留在閩兩的紅4軍第1、第4縱隊在中共閩西特委的領導下,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迫使“會剿”之贛軍退守長汀、連城,粵軍退守永定、湖雷。至此,國民黨軍對閩西根據地的第一次“會剿”基本被打破。9月,紅4軍轉入進攻,前委決定攻打上杭。21日拂曉,紅4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配合下,對上杭之敵發起猛攻,並迅速突入城內,全殲福建省防軍暫編第2旅2000餘人。接著又乘勝攻占了武平、永定兩城。從而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

蘇區縣

2006年12月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漳平是中央蘇區和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漳平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中央蘇區範圍的一部分。2006年12月22日,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確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漳平是中央蘇區和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原了漳平歷史的本來面目。
漳平是福建省較早開展革命鬥爭的縣份之一。早在1919年,漳平就有一批愛國知識青年積極投身於“五四”運動,傳播馬列真理。大革命時期,漳平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成立縣農民協會、縣工會、縣婦女部等革命團體,開展如火如荼的工農運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境域內的革命烽火迅速燎原。從1928年誕生第一個地方黨組織起,到1937年三年游擊戰爭結束,轄域內創建了岩南漳、岩連寧兩大游擊區;建立了中共岩南漳縣委以及10多個縣級以下各級黨組織;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岩南漳縣軍政委員會和15個區,100餘個鄉村的蘇維埃政權;組建了縣獨立游擊大隊、漳平紅二團、岩南漳游擊隊等各級革命武裝60餘支,參加正規紅軍、紅軍游擊隊、赤衛隊近6000餘人,並發展了15000多人的農友,有組織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紅四軍、紅十二軍、紅二十一軍、紅八團、紅九團等中央主力紅軍均曾在這塊戰略前沿陣地浴血奮戰。漳平由此承擔著鞏固閩西革命根據地,拱衛中央蘇區東大門的艱巨任務,不愧於“前哨尖兵”的英雄稱號。此後,漳平人民又歷經了八年抗戰和三年解放戰爭的洗禮,始終前赴後繼,贏得了“紅旗不倒”的美譽。
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革命根據地
在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歲月里,朱德、羅榮桓、譚震林、粟裕、鄧子恢、張鼎丞、郭滴人等我黨我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方方、郭化若、魏金水、伍洪祥、王直、李德安、熊兆仁等老將軍和老紅軍都曾在漳平這塊紅土地上戰鬥和生活過,留下了光輝的革命足跡。
建國後,老區部門認定漳平的革命基點村31個,重點老區村48個,革命老區村36個,同時確認老區鄉鎮的比重為100%,老區人口占總人口的90%,屬於全國一類老區縣(市),這是對漳平老革命根據地光榮革命歷史的充分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