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又稱“湘鄂贛蘇區”。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區,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1927年 9月及其以後,湘鄂贛邊界10多個縣的農民舉行起義,組成幾支游擊隊,從此開始了湘鄂贛邊地區的游擊戰爭。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真正始創於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的平江起義。同年7月24日,平江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成立,平江起義的部隊改編為紅五軍,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經過深入的土地革命,1929年 9月,根據中共湘鄂贛特別委員會決定,紅軍支隊編入由湘贛邊轉戰到湘鄂贛邊地區的紅五軍。之後,紅軍分兵展開活動,打擊國民黨地方武裝,擴大根據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 又稱:“湘鄂贛蘇區”
  • 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區
  • 面積: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
基本信息,規模,歷史影響,紀念館,

基本信息

1929年冬,工農武裝割據的紅色區域已擴展到十幾個縣。至1930年6月,湘東北的平江、瀏陽,贛西北的修水銅鼓萬載,以及鄂東南大冶、陽新、通山、通城、崇陽這一廣大地區內,除部分城鎮外,都已成為革命根據地。1930年3月18日,平江、瀏陽、修水、銅鼓、萬載等縣的40萬革命民眾為紀念巴黎公社59周年舉行大示威。隨後,即以紅五軍為主力,在邊境地方武裝和革命民眾的配合下,舉行邊境紅五月總暴動,先後攻占了平江、修水、萬載、瀏陽等縣城。1931年7月,中共湘鄂贛省委正式成立,李宗白任省委書記。此時,湘鄂贛省已有20餘縣建立了黨組織,黨員發展到4萬人。9月,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賴汝樵任主席。這時,根據地在反對國民黨軍“清剿”、“圍剿”的鬥爭中,得到了發展。湘鄂贛根據地擴展到湘東北、鄂東南、贛西北的廣大地區,其中屬於江西境內的主要有修水銅鼓、萬載、武寧、宜豐、宜春、奉新、高安、萍鄉、瑞昌、上高、靖安、安義、永修等縣蘇區或游擊區。11月,紅五軍主力轉往井岡山後,留下的一部紅軍編為紅軍支隊在湘鄂贛邊界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發動民眾,建立農村蘇維埃政權。從1933年9月開始,紅軍和地方武裝在國民黨軍的反覆圍攻下,遭受嚴重損失。至1934年 8月,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大部被國民黨軍占領。紅軍及游擊隊在湘鄂贛邊界地區,繼續堅持游擊戰爭。(1932年至1934年8月前,湘鄂贛省的省級機關主要活動在修水、萬載銅鼓等地。)

規模

土地革命時期,我黨建立了大大小小13塊革命根據地,其中較大的有六塊,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就是土地革命時期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它南抵株萍鐵路,北抵長江,西至粵漢鐵路,東至南潯鐵路,位於贛西北、湘東北、鄂東南地區,東西300公里,南北近500公里,人口300萬左右。包括修水銅鼓、萬載、平江、瀏陽、陽新、通山大冶等20餘縣,鼎盛時期達40多個縣。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十年,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湘鄂贛人民為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影響

重大貢獻
大革命失敗後,湘鄂贛邊人民從血泊中爬起來,開展了反抗國民黨的武裝鬥爭,相繼舉行了鄂南秋收起義、湘贛邊秋收起義、平江起義等,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的蘇區運動漸呈燎原之勢,形成和發展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1、湘鄂贛邊是我黨領導下的重要紅色割據區域
(1)湘鄂贛邊界爆發的秋收起義,首次舉起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
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如火如荼,儘管大革命遭到了失敗,但大革命時期所打下的農運基礎,直接促成了秋收起義在修銅平瀏的爆發。這裡是黨組織建立較早的地區之一,秋收起義之前,修銅平瀏的黨組織早已建立,黨組織積極開展農民運動,為秋收起義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7年8月,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平江、瀏陽工農義勇隊、崇通農民自衛軍及修水農民自衛軍等革命軍隊雲集修水、銅鼓,在黨的領導下,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設計製作並率先升起了“鐮刀斧頭” 旗幟。秋收起義部隊在修銅平瀏的革命活動,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首創意義。正如曾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參謀何長工1958年在中央黨校的演講中所述的: “從此,在中國,在東方,就有了紅旗和白旗的對立,有了紅軍和白軍的對立,在後來有了紅色革命根據地和白色政權的對立,這就是修水整編的意義。”
(2)攻克省會城市長沙,建立了第一個省級蘇維埃政權
進入1930年,湘鄂贛蘇區步入鼎盛時期,老百姓稱之為“庚午大紅”。 得到了土地的農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革命熱情空前高漲。 1930年3月18日邊區黨組織領導的紀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三一八” 武裝大示威,湘鄂贛邊人民共有三十萬人參加;隨後不久組織了紅五月大暴動,紅色五月周參加的民眾達八十餘萬之多;“五卅”運動則動員了100餘萬的民眾。特別是7月22日,湘鄂贛邊翻身民眾雲集平江縣城,紀念平江起義兩周年紀念大會,會後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克了長沙城。當時以紅三軍團為主力,形成了20萬武裝農民包圍長沙的大好形勢,充分展示了湘鄂贛人民的偉大力量。戰鬥期間,各蘇區總動員,赤衛軍、游擊隊在前線參戰,跟隨紅軍主力衝鋒陷陣,後方民眾抬擔架、運糧草、送軍火,支前大軍從各蘇區至長沙的路上,不分日夜,絡繹於途,長沙戰役成了以後攻占大城市的一次預演,幾十萬農民支前,為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等大戰役的支前動員工作積累了經驗。長沙之役,令國民黨痛惜不已:“故此後赤匪之屢犯重要城邑者,實因犯長之得手,而國人對於赤匪共起注意者,亦自長沙被陷始。”攻克長沙後,建立了湖南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李立三為主席,因未到職,由王一芬代理,彭德懷李宗白楊幼麟等十三人為委員。宣布了蘇維埃政綱,頒布了省蘇維埃政府《暫行勞動法》和《暫行土地法》。無論是攻克長沙,還是建立湖南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都是土地革命時期震驚全國的重大事件。
(3)湘鄂贛特區委建立,湘鄂贛蘇區成為全國六大蘇區之一
平江起義後,紅五軍在湘鄂贛邊界盤旋游擊,播撒革命火種,恢復成立了湘鄂贛特委,並確定了特委所屬各縣工作的中心區域,以便有計畫地推進各邊縣的工作。特委以平、修、銅三縣毗連的台莊為中心。平江縣以恩溪為中心,修水暫以朱溪廠為中心,銅鼓以幽居為中心。特委恢復成立不久, 革命形勢迅速發展,“這個當中修水的西鄉在蘇維埃領導之下的農民已有六、七萬了,瀏陽的黨亦有起色,平江除城市外,已普遍的組織蘇維埃,黨員已達七萬五千……”
1929年的“九二”擴大會議後,隨著紅五軍重返湘鄂贛邊,湘鄂贛邊人民在湘鄂贛特委領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整個邊境地區呈現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根據地擴展到平江、瀏陽、修水、銅鼓、萬載、宜春、通城、通山、陽新、大冶崇陽等許多縣份,縣、區、鄉蘇維埃政權普遍建立,武裝力量有了很大發展。在黨的領導下,農委會、赤色職工會、共青團、婦女會、少先隊、童子團等,也都組織起來了。以抗租、抗債、抗糧、抗捐、抗稅為內容的“五抗”運動繼續開展,造成了較大的政治影響。並在平瀏修銅武萬等縣蘇區進一步開展了土地革命,得到土地的農民鬥志昂揚。這時,邊區有了統一的黨組織,統一的蘇維埃政權,統一的革命武裝,割據區域比較穩定,鄂東南與湘東北、贛西北的聯繫又已溝通。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已經形成,為開創更新的局面打下了基礎。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全國所有紅色區域,劃分為贛西南、湘鄂贛、贛東北鄂豫皖、湘鄂邊(即湘鄂西)、閩粵贛等特區,並要求各特區都要成立中共特區委,以領導各特區的鬥爭。1931年3月,中共中央巡視員滕代遠來到湘鄂贛根據地,在江西修水上衫召集湘東、湘北、鄂東、鄂南、贛北等特委負責人共40人參加的會議,宣布撤銷了中共湘委辦事處,建立中共湘鄂贛特區委員會,以李宗白為書記,代行省委職權,統一領導湘鄂贛蘇特區的工作。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調整特區範圍,將原先獨立發展的鄂東、鄂南地區,除長江以北的黃梅、廣濟蘄春蘄水4縣外,其餘全部劃歸湘鄂贛特區。上衫會議首次明確了湘鄂贛蘇區的版土範圍,改變了鄂東南蘇區領導關係,鄂東南蘇區自此成為湘鄂贛省蘇區成員之一,這是湘鄂贛蘇區統一領導最重要之一環。這樣湘鄂贛特區的範圍北抵長江南岸,南至湘贛邊區。這時的蘇區有近30個縣,有20多個縣委或相當於縣委的黨的領導機構,中共黨員約4萬名以上。上衫會議後,同年7月湘鄂贛特區委於瀏陽東門楚東山召開會議,成立了湘鄂贛省委,同年9月湘鄂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平江長壽街召開,並於10月4日在修水上衫勝利閉幕,成立第一屆省蘇維埃政府。此時的湘鄂贛蘇區已發展成為全國有影響的六大蘇區之一。
(4)三年游擊戰爭的頑強堅持,湘鄂贛邊成為堅持最久的根據地之一
湘鄂贛的革命活動可上溯到大革命時期。“八七”會議後,這裡是首先舉行武裝鬥爭的地區之一,在這裡爆發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後,蘇區運動星火燎原,革命烽火愈燃愈烈,各級蘇維埃政權相繼建立。
紅軍長征後,湘鄂贛邊人民與中央和其他根據地人民失去了聯繫,在與敵孤軍作戰的情況下,仍然“高舉紅旗,堅持鬥爭”,頑強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直到國共合作時止,仍保存了一支可觀的力量。經過三年艱苦的游擊戰爭,湘鄂贛邊區最後還保存下來近五百名黨員,三百九十名戰士,共約九百人,改編為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游擊支隊,下設三個大隊。1938年1月,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游擊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同時,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從平江嘉義出發,開赴抗日前線。部隊已擴大到1100人,210多支步槍,3挺輕機槍,730把馬刀,成為新四軍的一支勁旅。湘鄂贛邊十年間堅持革命,戰鬥不止,是當時堅持革命最久的根據地,為我黨保存了一批骨幹力量,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功不可沒。
2、湘鄂贛邊是紅軍的重要誕生地。
湘鄂贛邊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軍參戰,創建了許多鐵的紅軍,湘鄂贛邊因此成為紅軍的重要誕生地。參加長征的三路主力紅軍和八路軍、新四軍中,都有很多湘鄂贛的子弟兵,這是其他根據地所罕有的。湘鄂贛邊的優秀子弟跟隨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蕭克徐向前陳毅等轉戰大江南北,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1)紅一方面軍於湘鄂贛邊組建
1930年8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軍團來到湘鄂贛邊,與紅三軍團勝利會師,在瀏陽永和市成立紅一方面軍。這樣紅軍史上最重要的一支紅軍部隊紅一方面軍在湘鄂贛邊組建。而且當時紅一方面軍的兩個軍團紅一軍團、紅三軍團都與湘鄂贛邊有著緊密的聯繫,這兩支紅軍部隊中有著成千上萬的湘鄂贛子弟。紅一軍團的前身之一就是從修銅平瀏走出去的秋收起義部隊;紅三軍團所屬的紅5軍、紅8軍、紅16軍均在湘鄂贛邊成立,湘鄂贛邊子弟占據了大多數。
(2)從湘鄂贛邊走出的紅十八軍(師)成為紅二方面軍的重要力量
1932年3月湘鄂贛邊獨立紅一師在瀏陽建立;同年4月湘鄂贛邊獨立紅二師在修水渣津成立。1933年3月,湘鄂贛邊獨立第一、二師擴編為紅18軍,同年7月,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紅18軍縮編為紅18師,調入湘贛革命根據地,編入紅六軍團,1934年7月率先進行了長征。在長征路上,當國民黨30萬大軍“圍剿”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危急時刻,紅18師以自己巨大的犧牲牽制住十倍於己的敵人,擔負起掩護紅六軍團主力進行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被蕭克王震稱之為“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英雄部隊。”
(3)紅十五軍成為紅四方面軍的一支勁旅
1930年8月,長江局的蔡升熙受中央派遣到達陽新,帶領由湘鄂贛邊子弟組成的紅八軍第四、五縱隊渡過長江,進入廣濟黃梅、蘄春等縣,與當地的革命武裝結合,於10月在黃梅成立了紅15軍,蔡升熙任軍長,陳奇任政委。鄂豫皖因此又多了一支來自湘鄂贛邊的勁旅,後來這支部隊進入川陝革命根據地,為保衛萬源作出了重要貢獻。後又參加了紅四方面軍的長征。後來擔任紅31軍參謀長的龔炳章和解放後擔任湖北省軍區獨立團團長的熊家林就是從這支部隊走出去的。
(4)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的紅十六師是新四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紅16軍是紅軍史上一支有影響的紅軍部隊。1930年8月湘鄂贛獨立師改編為紅16軍,屬紅三軍團建制,參加了攻打長沙的戰鬥。紅三軍團東渡贛江後,脫離紅三軍團建制,成為保衛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主力,“一蘇”大會召開時,戰鬥在湘鄂贛蘇區的紅16軍正好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大會還授予了紅16軍“堅強苦戰”的錦旗,“堅強苦戰”成為紅16軍的軍歌。
1933年7月,紅16軍改為紅16師,後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期間三落三起,是堅持革命鬥爭時間最長的紅軍部隊之一。國共合作時,這支部隊擴大到1100人,實力在13支堅持下來的游擊隊伍中居第二,被編入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老一團),成為新四軍的一支重要力量。
支援中國革命
由於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位於“三線一江”之間的特殊戰略位置,居國民黨統治中心的“臥塌之側”,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嚴重威脅著長沙、南昌、武漢、九江等國民黨統治中心區的安全。正如中央指示信所指出的,“必須認清湘鄂贛是處在中央蘇區的左翼,處在三條鐵路、一條大江、三個省會的中間,有舉足輕重的形勢。”由於湘鄂贛革命根據地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湘鄂贛邊革命力量的長期存在,牽制了敵人的大量有生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全國革命。
1、直接支援了井岡山根據地的革命鬥爭
秋收起義的爆發,直接促成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從湘鄂贛邊的修銅平瀏走出的秋收起義部隊,踏上了井岡之路,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之路。僅此首功,湘鄂贛邊人民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貢獻不可謂不巨。
湘鄂贛邊愈演愈烈的工農運動,支持了井岡山的革命鬥爭。秋收起義部隊儘管離開了湘鄂贛邊,但湘鄂贛邊並沒有停止革命活動,而是呈愈演愈烈之勢。特別是平江起義後,湘鄂贛人民的革命鬥爭與紅四軍的鬥爭遙相配合,使湖南長沙的敵人處在南北夾擊之中,打亂了國民黨“清鄉”、“剿共”的部署,牽制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有力支援了井岡山的鬥爭。
紅五軍兩次南下井岡山,直接支援了井岡山的革命。井岡山由於受湘贛兩省敵人的會剿,處境極為困難,紅五軍的南下無疑是雪中送炭。紅五軍南下井岡山,敵人設法阻止兩支部隊的匯合,牽制了敵人的力量,減輕了對井岡山的壓力。紅四軍與紅五軍會師後,特別是紅五軍代替紅四軍守衛井岡山,更是對井岡山的莫大支持,“四軍這時的困難,言之痛心,念之酸鼻,經濟的困難,物資的缺乏(每日三分錢的一伙食尚難接濟,單衣無全套),有刻不容緩的須向外游擊,但以贛西十數縣之經濟破產,都不願意留守寧岡一帶工作,後經前委多次討論,乃決定第五軍留守為宜,第四軍即脫離寧岡向贛南進展……四軍離寧岡兩天,湘贛會剿軍就將牛崗山鐵桶式的包圍好了,五軍與之激戰四天,實因寡難敵眾(我軍只有步槍六百枝,敵約十八團),致被攻破。”紅五軍以自身的犧牲為紅四軍順利轉戰贛南、閩西,開闢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和最終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2、支援了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的發展
湘鄂贛邊紅色割據區域的存在,直接威脅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鬥爭。湘鄂贛蘇區一直成為國民黨重兵圍剿的區域,牽制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減輕了其他根據地的壓力。當時的檔案資料記錄了國民黨重兵駐剿湘鄂贛蘇區的情況,如1933年5月24日的《江西民國日報》記載“五省剿匪軍西路總司令何鍵,以所轄三縱隊司令,業已委就,並規定每縱隊,直轄五個師,已分令各該司令,即日成立縱隊司令部,對其駐紮地點,現經何總司令指定第一縱隊司令部,設於蓮花,第二縱隊司令部,設於萬載,第三縱隊司令部,設於修水,總司令部則設於萍鄉,昨已派張副官鐵湘赴萍安為布置雲”。由此可知,駐贛西北修水、萬載等地的軍隊竟然有十個師之多。
積極配合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鬥爭。1934年初,為了配合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鬥爭,湘贛紅軍紅17師北上和紅16師共同承擔破壞南潯鐵路,截斷敵人向中央蘇區進攻運輸線的軍事行動的重任。敵人調遣大量重兵,四面八方進行圍追堵截,他們有彭位仁的16師、朱耀華的18師,李覺的19師,郭汝棟的26師、岳森的50師、陶廣的62師和羅霖的77師等部隊。包括國民黨地方武裝和保全團,足足調動了國民黨軍隊46個團的兵力,有力配合了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鬥爭。這次支持中央蘇區的行動,湘鄂贛蘇區也因此付出慘重了代價,遭到了重大損失,不久,湘鄂贛蘇區提前三個月進入三年游擊戰爭。
3、有力支援了紅軍長征和其他游擊區的堅持
湘鄂贛游擊區是一塊非常重要的游擊區,游擊區的存在,牽制了敵人的力量,減輕了長征的壓力,支援了其他游擊區的堅持和發展。1935年初,是紅軍長征非常艱苦的時期之一,國民黨重兵圍追堵截,毛澤東正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勇渡大渡河,任弼時、賀龍等率領紅二、六軍團正轉戰在湘鄂川黔。此時的湘鄂贛紅16師已兵強馬壯,“有46團、47團、48團,還有偵察連、特務連、重機槍連、通訊排,有輕重機槍50餘挺,手槍40餘支,步槍2000餘支,戰鬥人員有4000人左右,這是一支有戰鬥力的強硬紅軍。”並接連取得大源橋、虹橋大捷,吸引了敵人的大批力量,策應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當時國民黨調集了大量的軍隊雲集湘鄂贛,總計有60餘團的兵力,妄圖一舉消滅湘鄂贛紅軍。湘鄂贛省委動員湘鄂贛軍民粉碎敵人的進攻,“現敵人九七、九八等師利用進攻中央蘇區的經驗,在蘇區周圍建築很密的土圍子,省委已向全黨及全體同志、紅色戰士、工農民眾提出‘拿我們的總進攻打敗蔣介石新派來的任何軍隊,粉碎敵人的新進攻’,‘配合二、六軍團主力紅軍奪取貴州、四川’ 的口號,堅決動員民眾爭取這一更大的殘酷決戰的勝利。”紅16的軍事行動支援了各路紅軍長征。
1936年,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尚在長征途中,1935年遭到敵人重兵圍剿損失慘重的紅16師,經過一年的恢復,又得到了發展,成長到1000餘人,儘管人數不是很多,但由於調整了戰略戰術,靈活機動,戰鬥力很強,1936年冬,還一舉奇襲了瑞昌縣城,創造了三年游擊戰爭的神話。正如敵18師的“剿匪”報告中所描述的:“湘鄂贛邊境自二十四年偽十六師徐彥剛股匪殲滅後,殘餘匪徒分匿湘鄂贛邊境之黃金洞,鄂贛邊境之九宮山、太陽山等處者,總計不過百餘槍。自二十五年國軍他調,匪復蜂起,尤其在贛西各處,實力猛漲,我中央為肅清該匪起見,特設湘鄂贛邊區主任公署,調派軍隊從事清剿……”敵人調動11個師、三省保全團和11個別動隊,分兵、分期、分區地向湘鄂贛蘇區進行“清剿”,他們推行碉堡政策,層層封鎖;實行三光政策,殘酷殺戮;強迫移民並村,進行經濟封鎖;推行保甲制度連坐法;還利用叛徒進行“招撫”。妄圖將湘鄂贛蘇區扼殺。1936年紅16師的積極行動,湘鄂贛蘇區軍事力量的存在,支持了歷經長征的三路主力紅軍的勝利會師。
湘鄂贛蘇區精神
湘鄂贛蘇區由於其特殊的鬥爭環境,與全國各蘇區的革命鬥爭,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其特點,湘鄂贛蘇區人民所表現的革命精神,豐富了蘇區精神。湘鄂贛邊人民突出表現了以下幾種精神。
1、敢於犧牲的鬥爭精神。
湘鄂贛邊的戰爭環境是異常艱苦和極端殘酷的,湘鄂贛歷任的五位省委書記:李宗白林瑞笙陳壽昌傅秋濤塗正坤,建國後僅剩傅秋濤評為上將,其餘均英勇犧牲,這是其他根據地所罕見的。但湘鄂贛邊人民敢於鬥爭,勇於犧牲。無論是面對強敵,攻打長沙,還是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湘鄂贛人民都有“捶直啄鉤就造反”的勇氣。革命低潮的三年游擊戰爭時期,湘鄂贛邊人民不怕承擔“通匪”、“濟匪”的罪名,冒著殺頭的危險,仍踴躍送親人當游擊隊和紅軍,幫助提供情報、運送物資,支援紅軍游擊隊。湘鄂贛主力紅軍紅16師被打掉後,湘鄂贛邊人民又義無反顧地送自己的親人參加紅16師。當年擔任擴紅突擊總隊長的江渭清回憶起這段往事,仍充滿著感情:“當年湘鄂贛邊區五月擴紅的生動情景,真是令人難以忘懷。許多地方出現了‘鑼鼓震天響,標語貼滿牆,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兒郎,昨天拿鋤頭,今日上戰場’的動人場面……”九江史志辦的扶貧單位在修水縣復原鄉坑口村,是修水最邊遠的鄉村之一,但就是在這大山深處,卻高聳著一座烈士碑,鐫刻著300餘名烈士的英名,給我們以震撼。村民們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感人的故事:將這些英烈遷葬一處時,一些烈士的遺骸身上還殘留著當時捆綁著的繩子,一些烈士已沒有了頭顱。正因為有無數敢於犧牲的紅軍戰士和人民民眾,才有了湘鄂贛邊堅持十年之久的紅色蘇區。
2、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
湘鄂贛邊臨近省城,周邊布滿了強敵,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與湘鄂贛人民的創新精神是分不開的。面對強敵,湘鄂贛人民創造了很多制勝的法寶。平江起義後,國民黨調集十餘個團,配合地主武裝,進行“會剿”,但彭德懷率領的紅五軍總結了“打圈子”,避強敵、打弱敵以及正規軍、地方軍和民眾性武裝相結合等一套戰略戰術原則,在湘鄂贛邊界遊刃有餘。地方游擊隊面對強敵,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總結了一套對付敵人的方法:“敵有水機關,我有茅草山,敵有迫擊炮,我過了幾隻坳。”三年游擊戰爭時期,主力紅軍已經長征,湘鄂贛紅軍孤軍作戰,採取靈活多樣的游擊戰術,堅持艱苦的游擊戰爭。1936年紅16師第三次恢復後,進一步調整對敵鬥爭策略,提出不打硬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不打敵情不明之仗,自己無準備也不打,不攻敵人雕堡和工事,運用長跑戰術在敵區行動,遇著保全團、弱的敵人迅速消滅之,遇著強大敵軍迅速撤退,避免戰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以襲擊戰、埋伏戰、化裝戰為主要的戰術等。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圍剿湘鄂贛紅軍多年的國民黨十八師在其總結中慨嘆:“剿赤匪比正式臨大戰困難數倍,蓋臨大戰而敵有方向,剿匪則匪徒出沒無常,且不分晝夜,可以四面八方,肆行擾亂......”
3、犧牲局部的全局意識
湘鄂贛邊紅軍為了全局利益,數次作出了犧牲。以湘鄂贛邊子弟為主,在湘鄂贛邊組建的紅三軍團,為了全局利益,毅然離開熟悉的湘鄂贛蘇區東渡贛江,與紅一軍團共同行動,湘鄂贛蘇區只留下了組建不久的紅16軍保衛蘇區。為了支援中央蘇區的軍事行動,湘鄂贛省委省軍區多次實行了“向東南發展”政策,通過逼近南昌,牽制敵人,以局部的犧牲支持中央蘇區的發展。1932年2月在修水上衫召開的第一屆省委第二次執委會上提出:“蘇區根據地不應機械的確定平瀏,而應轉變到贛北,贛北(修水)應成為省委工作的中心。”放棄硬打平瀏,確定以修水為中心,無疑是正確的,且以修水為中心,與鄂東南鄰近,在當時(1932年初)“贛北與鄂東只隔三十里以上的白區,通城蒲圻只有七十里路的白區。”湘鄂贛省委省蘇省軍區駐紮修水上衫,處於湘鄂贛蘇區的中心位置,對於與鄂東南連成一片,鞏固蘇區具有重要意義。但為了支援中央蘇區和湘贛蘇區,積極向南發展,湘鄂贛省委省蘇機關離開了湘鄂贛蘇區的中心區域,將省委省蘇駐地遷駐遠離鄂東南的萬載小源。省級機構南遷至萬載,對湘贛蘇區和中央蘇區的支持是很大的,但自身卻遭到了重大損失,此後不久,湘鄂贛蘇區重鎮渣津失守,修水蘇區被分割為河東蘇區和河西蘇區,而且修水蘇區與鄂東南蘇區紅白相間的現象一直得不到解決,不便於湘鄂贛省委的統一領導;1934年初,湘鄂贛省委省軍區到達銅鼓幽居,這裡的位置與修水上衫一樣,也居湘鄂贛蘇區居中的位置,適宜作為指揮中心,但仍然是為了支援中央蘇區,以為“幽居不可居”,要向東南發展,在修銅宜奉交界處開闢新的蘇區,結果導致了“六七月事件”的發生。在“六七月事變”後,湘鄂贛已自顧不暇,但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主動承擔支持中央紅軍和其他蘇區紅軍的鬥爭。1935年,得知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後,紅16師開展了系列策應紅軍長征的軍事行動,“此時,即知道中央西方軍西進到湘南,六軍團與二軍團會合於川湘鄂邊,但湘鄂贛敵情仍無大的變化,然而幫助西進軍的行動遂成了四十六團的主要任務,當即在政治上提出向西南發展的任務,幫助主力奪取四川、湖南政權。”儘管向東南發展和向西南發展都是錯誤的決策,結果是失敗的,但湘鄂贛邊人民的這種全局意識和犧牲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對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的發展,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4、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在中央派來的主要領導相繼犧牲,電台被打掉,完全失去了與中央的聯繫,無法得到上級指示的情況下,湘鄂贛邊黨組織憑自己堅強的黨性頑強堅持。特別是“六七月事變”後,紅軍遭到了重大損失,“事變的結果,紅十六師損失只剩一營兵力,蘇區受到敵人的蹂躪和摧殘,分隔成為十一塊,最大的為平江黃金洞,橫直二、三十里,小塊只幾里寬。然而湘鄂贛工農民眾領導者——共產黨,在此堅決困難的奮鬥中,表現了最英勇壯烈的犧牲精神。”在湘鄂贛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由於湘鄂贛黨組織的堅強領導,紅16師數次得到恢復,並發展壯大。
同時,湘鄂贛省委積極尋找黨中央,千方百計得到中央的指示。“只要是有一主力紅軍在某方動作的訊息,我們總是要設法去配合他……”先後九次派出幹部尋找黨中央,最先派出的原省委書記、軍區政治部主任林瑞笙,在江西蓮花犧牲了,接著派黎申庚、陳龍彪、趙構豐繼續赴湘贛和上海找,均落了空。接著又派趙構豐到永順終於找到了任弼時,但很快又失去了聯繫。又派趙德興、李楚民赴延安相繼遭到失敗。到了第八次、第九次才得以成功,派羅其南、李楚民、鄧洪、李明秋到了延安,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並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肯定:“湘鄂贛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在同中央沒有聯繫的情況下,堅持鬥爭,為革命保衛了蘇區,保存了力量。”無論是獨立堅持,還是堅持不懈地尋找黨組織,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是做不到的。正因為有了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確保了湘鄂贛紅旗不倒。
(來源:九江史志網)

紀念館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平江縣博物館), 在湘陰縣黃金洞鄉蓋板洞。1934年,國民黨政府派軍隊對湘鄂贛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湘鄂贛省級機關被迫從江西萬載小源撤出,於1934年7月轉移到這裡。舊址為一棟普通土木結構民房,1956年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湖南省民政廳撥款對舊址進行維修。地處平江縣城三犢源花果山,占地11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殿出面積1040平方米,是我縣一處新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靚麗的人文景觀。該館為琉璃翹檐迴廊仿古式結構,館舍分別由主館、門樓、廣場、台階、草坪等構成。館內景觀別具一格,環境優雅、莊嚴肅穆、宏偉壯觀。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