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山東省臨沂市臨沂城古名)

開陽(山東省臨沂市臨沂城古名)

開陽城伊始名為啟陽城,意為“開啟太陽之地”。舊址位於現在的臨沂老城內(今臨沂城的東北隅),是現在的臨沂城的伊始。

《春秋》載:“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當時魯國16年內修建了8座城池,啟陽是其中最大的一座,作為魯國東南屏障。

公元前157年,西漢景帝劉啟即位,為避其名諱,把啟陽改為開陽,設開陽縣於此,開陽稱謂沿用了236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陽
  • 前身
  • 位置臨沂鄅古城村
  • 國君
初為啟陽,歷代沿革,

初為啟陽

《春秋》載:“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季孫斯、叔孫武叔帥師城啟陽。”築城的時間是魯哀公三年的夏季五月,五月天干地燥,是修築城池最為理想的季節。古人智慧,可見一斑。修築此城的緣由是“懼晉”。懼者,戒備也。未雨綢繆,調集軍隊在魯國東部築啟陽城,實屬戰略之舉。季孫斯和叔孫武叔均系魯桓公後裔,魯國派此二臣帥督軍隊築城,足見啟陽戰略位置之重。自此開始,“比年四城啟陽”。連續四次築城,可知啟陽城修得十分高大堅固且規模不小。作為魯國東部的一座重要防邑,啟陽始名於世。
開陽

歷代沿革

漢初,於此置啟陽縣。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為避景帝劉啟諱,更名為開陽縣。
秦統一天下後,於東方設琅邪郡以治之。此時琅邪為秦三十六郡之一,轄五十一縣。
東漢分藩,易郡為國。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琅邪郡改為琅邪國,治所由東武(址在今山東諸城市城關鎮東城子村)徙於(今山東莒縣城陽鎮)。建初五年(公元80年),琅邪孝王劉京上書,願徙封開陽,以屬琅邪國的華縣蓋縣南武陽縣厚邱縣贛榆縣,易東海郡的開陽縣(治在今臨沂北城)和臨沂縣(治在今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諸葛城村)。章帝許可,琅邪國遂遷都於開陽。此後,“琅邪”便成為臨沂之代稱。
三國歸晉後,開陽為元帝司馬睿潛邸(公元290~317年)。
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五月,劉裕北伐南燕時,臨沂、開陽二城被毀頗重。
南朝劉宋時,撤銷開陽、臨沂兩縣建制,兩縣原轄境併入即丘縣(治所在今臨沂城東16.5公里處的河東區湯河鎮故縣北)。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即丘縣治西移(遺址在今臨沂市蘭山區蘭山街道辦事處古城村),是年,於此置北徐州。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元),改北徐州為沂州,移治晉琅邪郡城。“以州城東臨沂水,因此為名”(《太平寰宇記》語)。臨沂稱沂州自此始。
開皇十六年(596年),分即丘縣設臨沂縣,治所在今臨沂老城區。大業初,並即丘縣入臨沂,為琅邪郡治,唐、宋以沂州琅邪郡稱之。
金朝改置沂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沂州府。
民國時於此設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勝利後,臨沂城作為山東解放區首府和華東總部而聞名全國。
新中國成立後,臨沂相繼為臨沂行署、臨沂市政府駐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