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福寺(福建莆田開福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開福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岐山村,地處莆田第一高峰的望江山下。

開福寺於1997年12月被批准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2月被批准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寺廟介紹,歷史沿革,革命據點,周邊景點,

寺廟介紹

開福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岐山村,地處莆田第一高峰的望江山下。
開福寺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宋兩代,原為九座寺,遺址尚依稀可見,占地十多畝,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寶佑二年(公元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毀滅於兵火,竟成廢墟,直到明成祖乙未年間又由開山住持沙門劉峰德祖師牽頭化緣籌建及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原任山東按察司事副使,前戶部郎中宋光蘭捐金倡建,檀越明太子保吏部尚書林俊捐谷助建,在原址重建開福寺壹座,建築面積720平方米。清康熙年間,香火更為旺盛,僧徒眾多,開山造田近百畝,屯糧幾百擔,糧食頗豐,進行豎旗糶谷,豎紅旗糶紅谷,豎白旗糶白谷,譽滿廣業里,至今還存有旗桿座二個。
現存有雍正和乾隆年間和尚墓2個,保留至今有500多年的歷史,還保留有完整的記載,尚存有文物:⑴名人捐資修建芳名石刻的石牌。⑵崇寧四年石馬槽二個。⑶明代用銑鑄的古鐘一個。⑷明代木雕的“大雄寶殿”匾壹面。⑸蓮花寶台等文物。
開福寺
開福寺內塑有如來佛、觀音佛、迦藍韋陀等十五尊神像。古往今來,晨鐘暮鼓,四時香火繚繞,崇拜者絡繹不絕,當前又有祈夢信士來往不斷,香火更為旺盛。

歷史沿革

據寺院資料記載,開福寺在隋唐時為書院;唐光華中里人林闕施田始創九座寺;宋淳熙十三年荒廢於野火,後重建,到南宋寶佑二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毀滅於兵火,竟成廢墟;直到明成祖乙未年間又由開山住持沙門劉峰德祖師牽頭化緣籌建及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原任山東按察使副使、前戶部郎中宋光蘭捐金倡建,擅越明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林俊祠(劍素)捐谷助建,在原址重建開福寺;清代寺院屢有修繕,殿宇樑柱構造保存完好;1958年山洪暴發,致使牆門損壞,“文革”期間佛像及文物慘遭“紅衛兵”破壞殆盡;直至1996年村裡有識之士發動民眾,捐資捐物,獻工獻料,修葺殿宇,重塑聖像,追回文物。

革命據點

開福寺也是我黨閩中革命重要據點之一。1931年至解放前夕,開福寺既是黨地下游擊隊秘密集合場所,又是閩中司令部重要的聯絡點之一。革命家鄧子恢曾出入其間,莆田地下黨先驅者陳天章、劉實軍、陳建新等人經常在寺內秘密召開會議,布置革命鬥爭事宜,成為莆、仙、永三縣較為活躍的一個地下黨革命據點。寺內至今還保留一些地下黨革命史料以及地下老革命者、原光澤縣副縣長易德親手題寫的楹聯:“漢迎佛國鎮沙門為文武之地,唐建僧家開福寺成革命據點”。開福寺已於1997年12月經莆田縣人民政府批准為文物保護單位。

周邊景點

開福寺周圍的天然名勝古蹟,齊齊環列,寺前百多米處有圓形山丘,既名燕鳥巢,又似香爐,上有兩棵千年古松,既似雙燕展翅,又若兩柱清香,寺後山巒形似飛燕,又似彌勒佛,左腿盤坐,右腿蹲坐,惟妙惟肖,右為仙掌峰、仙人台、羊耳寨、文筆峰、出風穴、桃源洞等。左為馬尾祭、香爐峰、望江峰,正對面是天馬峰等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