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

攻城

攻城的軍隊會設立適當的位置把城堡或對方防禦工事包圍起來,防止城內的士兵逃走或突圍。攻城者也會控制附近的農田和鄉村並設立巡邏隊收集所有關於對方援軍的信息以及採集食物。攻城者的指揮官會審查形勢,來決定對城堡的那一個地方作簡單的圍攻或準備有效的攻擊。如果城堡因為糧盡而投降,攻城者會把防衛者集中囚禁,並預防任何的解圍武力來包圍自己。決定使用何種最佳的攻城方法,大概會涉及到下列的一些選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攻城
  • 外文名:attack a city
介紹,挖掘城牆的底部。,方式,坑道,裝備,攻城錐,投石車,雲梯,投石機,戰術,攻城術,雲梯,火攻,水攻,其他,

介紹

挖掘城牆的底部。

* 選擇要破壞城牆的部份,然後投擲石頭予以衝撞(或者用火炮。直到1450年即中古時代快要結束時,火炮的效力仍然不足)。
* 選擇要填平壕溝(或護城河)的部份。
* 建造攻城塔雲梯來攻上城牆。
* 選擇城門或其它部份以撞錘衝擊。
準備突擊的進行速度,會與攻占城堡的緊急程度、預期投降的時間、和擁有的勞動力等各變因成正比。如果攻城者有充足的食物補給,不會遭逢解圍的武力,而且防衛者在榮譽得到滿足後可能會投降,突擊的準備工作就會比表面上來得慢。如果攻城者的補給短缺、解圍的武力隨時會到來、或防衛者非常頑強,準備的工作就會日以繼夜地進行。
攻城器械攻城器械
在完成準備工作之後,攻城者會在突擊之前給予防衛者最後一個投降的機會。
在中古後期,城堡和設有防禦工事的城鎮數目激增,以及本身占有的重要戰略位置,使得占領或防衛一個據點成為稀鬆平常的軍事活動。儘管僅靠一支小型部隊來鎮守城堡,攻城者卻需要比守軍龐大的軍隊予以攻陷。因為後者需要充足的大軍來控制城堡四周的鄉間地區、擊退解圍的部隊、直接攻擊據點或加以圍困。這些都是極為消耗的行動。
當敵軍接近城堡時,地方上的居民一般會帶著他們貴重物品尤其是食物和武器,撒退到城堡裡面。但是如果領主認為攻城戰會持續很久,不能參戰的農民就會被擋在門外,以免消耗糧食。歷史上許很多記載顯示,許多平民在攻城戰期間被拋出城鎮之外,以維持食物的存量。例如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在圍攻里昂的時候,防衛者就把老弱者驅離以維持他們的存糧。英國人拒絕讓這些不幸的人通過他們的戰線,使得老弱婦孺被迫夾處在里昂城與英軍之間達數個月之久,期間他們在被殺與餓死之間作掙扎,直到守軍投降為止。
當敵軍接近可能投降的人和隊伍,尤其城堡或城鎮的傷亡很大的時候,就會立刻完成談判。如果談判失敗,攻城者會審慎地重新估計突擊據點的可能性,如果突擊經研判認為危險性太高,攻城者就會封鎖城堡並開始圍攻。一旦圍攻開始,即以大炮向城市開火,圍攻戰正式展開。倘若攻城者在缺乏正大光明的理由下就告撒退,往往會被視為難以接受的恥辱。
大型的攻城戰有點像是一個社會事件。十五世紀的紐斯圍城戰雖然只維持幾個月,但是攻城者卻建造了一個包括有小酒館與網球場的大營地。貴族為了讓自己在攻城戰期間過得舒適,經常會隨身攜帶他們的妻子與家眷。鄰近城鎮的商人和工匠也會蜂擁而至,設立工作坊並提供服務。

方式

這段時期的交戰實況顯示,城堡和城鎮很少會因為突擊而被占領。突擊通常是不顧一切的攻戰行為,相較之下,以變節或秘密行動發動攻戰則更容易成功。除非守軍的武力十分低落,否則突擊行動往往會引起極大的兵員損失。通常攻城者會根據交戰的重要常規與防衛軍隊的忠誠度,來精心安排攻城戰的事項,儘量把攻城的損失減至最低。若能讓防衛者變節投降,就可以免除攻擊的戰鬥與城牆的破壞。如果城堡領主人不在城內,在受困多天而仍未見援軍的情況下,被稱作城堡監守或主管的守城指揮官,就可以在不損害自身榮譽出面投降。城堡監守通常會要求一份契約書,清楚地說明他們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不會因為投降而受到懲罰的。
只有在極少數的例子中,城堡監守不會選擇投降或鄙視這種選擇。某些狀況顯示,攻城者會在成功突擊後,對城堡中人不假寬容,全面屠殺城內的基層士兵甚至平民,並且將城堡或城鎮洗掠一空。被俘獲的騎士通常不會被殺掉,因為可以拿他們來交換贖金。所有的攻城者都會分配到戰利品。在攻城戰後的適當時機運用這種手段,目的在於引導防衛者去商議投降的事情。1417年,英國的亨利五世在長久的攻城戰之後,才取得卡安這個城市。接著,他準許他的軍隊徹底底洗掠這個城市,以報復防衛者的頑強抵抗。除了教士以外,城內所有的人盡數被殺。到了亨利五世下一個進攻目標波那維尼城堡,儘管兩方都知道是不會有援軍來解圍,但是防衛者仍然提出在七天之後,如果沒有援軍到來才願舉旗投降的條件。
由騎士防衛的克雷克是中東最為聞名的十字軍城堡,迄今仍座立在今天的敘利亞,令人印象深刻。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它由騎士團防守,在1271年淪陷於埃及的阿拉伯人之前,共一百三十多年的歲月里,曾經抵抗了超過十二次的攻城戰。雖然被攻奪下的故事很罕見,但這幾少見的例子卻有一個代表性的意義,就是防衛者不會作戰到陣亡的。
阿拉伯人不屑攻擊克雷克的主城門,因為即使擊破了它,後面還有一連串致命的狹隘走道,通往第二堵更堅固的城門。他們改挖掘西南城角大箭塔的底部,來攻擊南面的城牆,並讓他們得以進入外城牆的範圍之內。雖然在攻之前仍然要面對更堅固的中央要塞,但是他們試圖使用計謀。他們將身上附有騎士團長老假信息的信鴿放送入城,訛稱長老下令駐軍投降。在兵力不繼且救援無望的情況下,雖然駐軍知道這是偽造的訊息,亦只好接受,光榮地交出這座大城堡。

坑道

在攻下城堡或具防禦工事的城鎮時所遭遇的最大困難,就是要克服用來防止敵軍迫進軍的城牆。其中一個能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就是挖松城牆的底部來讓它倒塌,前提是必須是該城堡尚未設定護城河或是先把護城河的水排光。如果城牆的根基固若磐石,這個辦法就不會奏效。
一旦採取挖掘牆角的戰略,進攻者會掘出一條通往城牆的隧道,並沿著它到城牆的底部。這條隧道會由木樁支撐,然後把支持城牆基礎的底部泥土挖出並運走,再換上木樁來支持。隧道中的木樁稍後會依原定計畫被放火燒掉。如果一切按照計畫來進行,當用來支撐城牆重量的木樁逐漸被燒掉後,城牆就會因為缺乏支撐而坍倒。坍塌的城牆部份會因此開出一個缺口,讓攻城的軍隊直接攻入城堡。
挖掘坑道勞力而費時。防衛者可能會警覺到坑道的存在,而為提防城牆安危受到威脅築起第二道城牆來抵擋,因此當外牆倒塌時便不會完全暴露出一個缺口來。防衛者也知道如何反制坑道戰術,也就是在城牆的底部挖出一條自己的隧道,並嘗試來攔截敵軍的隧道。當兩條隧道彼此相遇時,就會引發地下戰爭。

裝備

是用來越過城牆和城堡的其他防衛者,讓攻擊部隊的優越兵力,可以在最小的傷亡情況下攻擊防衛者。許多裝備是設計來撞擊或破壞城牆。除了簡單的雲梯之外,中古時代最常被使用的攻城裝備,包括巨型投石機、投石機、攻城塔、撞衝車和大盾牌
一旦城牆遭到破壞或攻城塔已經就位,自願上陣的士兵就會發動突擊。這種部隊以「淒涼的期待」而聞名,因為他們都已經做好傷亡的打算。但是,在這種部隊中能成功生存下來的人,都會在晉升、頭銜和戰利品上得到最高的獎勵。
巨型投石機是大型的投石器,由沈重的砝碼(通常是大袋子的石塊)來增強它的威力。投石機的長投擲臂一端會裝上大石並藉大量的砝碼向下拉張。當投擲臂被鬆開,投擲臂便會因重力驟失向上彈升,使大石以很高的弧形彈道猛力地投射出去。由這種武器所投擲出去的投射物,會急速下墜,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用來粉碎箭塔的頂端、防守裝備和平台。除非投射物能夠剛好擊中城牆的頂端,否則很難光靠巨型投石機破壞垂直的城牆。如果在裝配巨型投石機時沒有弓箭掩護,可能會在守城士兵突圍後被發現並遭毀。巨型投石機最適合用於粉碎木製的屋頂,並且可以把燃燒的碎石與用來縱火的投射物一齊發射出去。
投石機是和巨型投石機不盡相同,其威力是由纏繞的繩索或皮條所發揮出來的。它以齒輪絞著繩子製造拉力,在鬆開後,旋動的繩子就會把投擲臂拋擲出去。當投擲臂碰上笨重的遏制橫貢時,設定在投擲臂末端籃子裡面的投射物,就會被拋擲出去。遏制橫貢能夠被調整以改變投射物的彈道。相對於巨型投石機,投石機的彈道比較平伏,而且能產生同樣的威力。投石機的密集射擊,能夠對城牆產生很大的破壞力。另外,投射物和崩落的城牆碎片有助於填平壕溝,它們所製造出來的碎石堆亦提供攻城者攀爬入城。
攻城者會移動攻城塔以貼近城牆,並且將一道梯板從塔頂放下到城牆的頂端,好讓塔里的士兵從梯板衝出與防衛者作肉搏戰。每一座攻城塔都會很巨大,由濕潤的獸皮保護以免受到火焰燒毀。由於重量龐大而使得移動緩慢,因此會架設在有滑輪的木樁上,以推拉的方式向前移動,使它靠近城牆的底部。推拉時前方地面須預作準備,通常會在土泥的地上鋪設厚木板做為路面,以便移動。當攻城塔靠近城堡時,弓兵會從塔頂的戰鬥區內向城堡內發射弓箭;只要它一貼緊城牆時,塔內的士兵就會從塔內的梯階踏上城牆。來自攻城塔內的突擊永遠不會讓防衛者感到驚奇,因為在攻城塔移動迫近時,會有很多時間作禦敵的準備。防衛者會走到城牆最受威脅的部份,或阻止梯板放下。當攻城塔接近時,防衛者會企圖抓住並設法推開。到了突擊的最後一刻,攻城工程師會向城牆上可攻擊的部份開火,以分散防衛者對突擊所作的準備。如果第一隊的攻城者從塔上被打倒的話,還會有源源不絕的士兵從梯板的後面湧出,以完成攻占城堡的任務。
衝撞車有一個巨大的木樁,樁上會有一個鐵頭,在遮蓋物的內部前後擺動,往城牆或城門撞上去。在撞上城牆之後,木樁會擺動回來並再往城牆繼續衝撞。這種撞擊力可以破開由厚木板製造的城門或石牆,打開一個可作攻擊的缺口。衝撞車的上方會覆蓋著濕潤的獸皮以防止火焰燒毀。事實上,操作衝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險的任務,因為防衛者可以從上方擲下大石、燒開的水、或燃燒的油脂到衝撞車上,以試圖予以破壞或殺死操作中的士兵。即使城門或吊橋被撞毀,後面可能還會有幾道閘門和門房需要衝鋒陷陣。公元1111年到1112年之間的冬天,發生在蒂爾的一場攻城戰中,居防衛位置的阿拉伯人就發明了一種具有創意的守城工具去對抗衝撞車。他們拋下附有掛鈎的繩纜鉤住衝撞車,並把它從城牆拉開。反覆幾次之後,衝撞車就被弄毀了。
攻城一方的弓兵與弩兵在地面上,以大型的木製盾牌作為掩護,這種盾牌被稱為大盾。在大盾上方有一道狹小的發射口,讓士兵可以從後面向防衛者射擊。英國國王獅心理查一世就是在觀看這些大盾時,被弩弓射中肩膀,造成致命的傷害。

攻城錐

駐紮多名士兵,一般用來撞毀對方的城門或城牆,外部披有各種防箭的的披蓋,可以有效的阻擋防守士兵的箭雨。攻城錐頭部可以安裝各種金屬頭,增強威力。

投石車

對付對方密集的士兵方陣,也可以對建築形成一定的破壞,也可以固定安放在要塞內,用來摧毀對手的工程武器。

雲梯

強攻要塞城牆可以讓士兵獲得更有利的位置,不過這種方式似乎死傷過大了。

投石機

,這種威力巨大,射程超遠的巨型武器簡直就是中世紀任何要塞的剋星,一般在行軍時可以拆裝組合成小車,在準備攻城時,士兵會在敵人的戰地前組裝好這個龐然大物,通過它的巨大的槓桿可以拋射出巨大的燃燒的石塊或金屬塊,可以輕易摧毀要塞內的工事。不過這種巨大的工程武器在中世紀早起準頭似乎不太好,四周也需要大量的步兵和努手來守護,防止從要塞中衝出的騎士將其搗毀。
努車,只要用來對付敵人移動緩慢的步兵,可以添裝火藥,類似現代的小型飛彈發射器。中古的中國軍隊(唐後期,宋,明)大量套用。
投石車,相比與固定的投石車,機動性更好。
巨型拋石機,相比與前面的拋石機,威力更大,結構更複雜。
巨型努機,相比與中國的輕型努車,這種努車似乎是歐洲人蹩腳的模仿。
更精密的拋石機,在中世紀晚期(1500年),歐洲人發明了更加精準的拋石機,提高了自動化和效率,使遍布歐洲的中世紀古堡徹底淪為擺設。

戰術

攻城術

攻堅各種戰車
為了要減少攻城時所造成的傷亡,預先進行炮擊以降低敵人的戰鬥力是必須的。所以《武經總要》中還附有二種炮車,但都沒有文字記錄可供了解,只能從圖片去想像分析了。
行炮車古代攻城時,面對高聳的城牆時,只有三個選擇,一是挖掘地道,再來就是想辦法超越十幾公尺高的城牆,不然只好面對面破壞城牆。
攻城
攻城
挖掘地道除了可以使部隊突入城防體系外,同時也可以在城牆的地基下挖掘,先以木板支撐挖掘的部分,然後放火焚燒支架,地基一鬆動,城牆就會倒塌。攻城部隊就可以蜂擁而上沖入缺口擴大戰果。
宋代在挖掘地道方面已經發展出專門的車輛,稱為“頭車”。頭車的結構很複雜,共分為三個部分:“屏風牌”、“頭車”及“緒棚”。屏風牌在車列的最前端,車前及兩側設有防護,等於是整組頭車的出口。在有敵情顧慮下,屏風牌和頭車緊接,提供攻城部隊良好的防護。等到地道挖掘的差不多,攻城部隊會在車內集結,迨地道挖通後,迅速的將屏風牌推開,部隊就可魚貫出車進行攻擊。至於中段的頭車,車身一般而言長九尺(2.82公尺),寬七尺(2.19公尺),前高七尺,後高八尺(2.50公尺)。車頂並設有一二尺寬的出入口,除了供出入外,也可以成為攻城部隊還擊的射口。另外,在掘地道的時候,因頭車是靜止的,容易為敵軍的炮石或燃燒性武器所攻擊。所以其車頂防禦特別堅固。在木製頂蓋上又加上一層皮笆(鋪上生牛皮的竹蓋),然後再覆上一尺多厚的穣櫜,最後再蓋上皮笆。而利用車頂的出入口,運用預先準備的泥漿桶、麻搭(拖把)和渾脫水袋(牛皮做的水容器)也可以迅速的滅火。至於挖掘作業開始以後,隨著開挖的進度,頭車也會不斷的前進,因之,車最後一段的緒棚也會隨之加長。挖出來的泥土也可以藉由車尾所附的絞車帶出,移作填壕之用,一組頭車的乘員約為三十人。
攻城
攻城
除了頭車之外,轒轀(ㄈㄣˊㄨㄣ)車、木牛車和尖頭木驢都是屬於攻城的車輛。轒轀車的歷史很悠久,最早出現此一名稱是在 《孫子.謀攻》其言曰:“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轒轀車的用途和頭車差不多,只是構造簡單的多,車子的容量大概是十個人,共有四個路輪。它的車底是空的,所以乘員可以在裡頭推車前進,車頂和兩旁則用生牛皮覆蓋。不過大概為了減輕重量,所以車頂的牛皮是以繩子作為支撐。由於轒轀車是尖頂的,所以可以減少炮石的破壞力。尖頭木驢的車形和轒轀車很接近,因襲轒轀車尖頂的優點,尖頭木驢車頂的斜度更大,車脊則換為較堅固的大木。為增加行車的安定性,路輪又增加成為六個,車長為一丈五尺(4.7 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車的乘員一樣是十名。尖頭木驢曾為梁將侯景所使用,但卻因守建業的羊侃火攻擊退,事載《太平御覽》、《梁書》及《通典》,因《通典.兵典》所載較詳,故錄於下:
攻城
攻城
梁將侯景反,兵逼建業,皆危懼。梁將羊侃為守城督 ,因偽稱得外射書,雲“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賊為尖頭木驢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鐵鏃,以油灌之,擲驢上,焚之俄盡。
可見這種攻城車最大的致命傷還是在防火上,難怪頭車的車頂上平時就備有泥漿桶和渾脫水袋,準備隨時滅火。
尖頭木驢在宋代又被稱為鵝車洞子,自北宋末年以後的宋金戰役中被金人大量使用為攻城主要兵器,據《靖康紀聞》一書記其功能構造為:
攻城
洞子可以沼道,可以攻城而上,用車輪推行,其狀如峻屋,上銳下闊, 人往來其間節次續之,帶有長數十丈者。上用生鐵裹,內用濕氈,矢石灰火皆不能入。
而在趙萬年的《襄陽守城錄》中更詳細的記錄了金兵充分利用洞子攻襄陽城的情形。
比較起來最簡單的還是木牛,是以堅木厚板組成的攻城車,外層以生牛皮包裹,一樣有四個路輪。但是,它的車頂卻不是尖的,可以想見對於炮石的防禦力較低。上述幾種車雖然設計精巧,但是對於衝出城的守軍卻缺乏攻擊力,故還有一種鉤撞車,它的形狀和尖頭木驢相仿,只是車子的頂部安裝了一些長兵器,可以用以防禦敵軍,必要時,可以抽出使用,避免了車內狹小,無法攜帶長兵器的缺點。
攻城
木幔是一種機動式的屏障,因《武經總要》並沒有詳細說明,我們只有透過其它的歷史記載來了解它。在《宋書.武帝本紀》中曾記載這種木幔的功效:“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另據《通典.兵典.攻城戰具》的記載:“以板為幔,立桔槔於四輪車上,懸幔逼城堞間,使趫捷者蟻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謂之‘木幔’”。可見木幔是用來暫時抵禦來自城堞的矢石攻擊,使攀牆攻城者減少傷亡的一種設施。
攻城

雲梯

是士兵用來越過城牆進行攻擊的器材,尤其在冷兵器時代,城牆的破壞極為困難,藉由雲梯直接進行攻擊往往是攻城戰的重要手段。
攻堅 雲梯
宋代的雲梯有許多形式,如:飛梯、竹飛梯、躡頭飛梯、避檑木飛梯、杞車、行天橋、搭天車、行女墻和雲梯等。其中前四者的構造較為簡單,飛梯和躡頭飛梯的前端都裝有車輪,以便在推梯附城時較為迅速。竹飛梯更只是以一支大竹為主幹,在梯身上安裝踏腳的橫竿而已。至於避檑木飛梯如何避檑?由於《武經總要》並沒有說明,因而無法得知其作用。
至於在敵人矢石攻擊當中,利用上述雲梯攀附城牆往往死傷慘重,因此宋人又研發出一系列重型的雲梯,以減少攻城部隊在攻擊發起至開始攀牆作業前的傷亡。要減少傷亡就必須從幾個方面下手:首先縮短自攻擊發起至抵達城牆的時間。為達到此目的,宋人將許多雲梯都改成車型,根據《武經總要》中共收錄了五種:杞車、行天橋、搭天車、行女墻和雲梯。其次是加強車身對於攻城部隊的防護,上述五種中的杞車並未配備任何防護,而行天橋則在梯子的頂端設有一段女墻,可以在與守城部隊短兵相接時提供簡單的防護,至於行女墻和雲梯則更在車體部分增置了生牛皮作為乘員的防護,可以使乘員在攻城前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第三是縮短架梯的時間,關於這一方面,宋人發展了兩種摺疊式雲梯。這種重型雲梯是以粗大的木頭作為車座,梯子每段各長二丈(6.26 公尺),以轉軸相連線。作戰時乘員必須在車內以人力將雲梯推至預備攀登的地點,然後以車後的轆轤將第二節梯放出,第二節梯的前端設有鐵鉤,可以迅速的固定梯位,武裝乘員便可由梯攻入城內。搭天車和雲梯就是屬於這種雲梯。值得注意的是,搭天車和雲梯的摺疊梯頂端都設有鐵鉤,可以鉤住城牆,使得梯子較為穩固,在攀登高度較高的雲梯時這種設備相形重要,也因此只配備在能架較高高度的雲梯上。
攻城
攻城
值得注意的是,雲梯的戰術並非以單梯作戰,否則極易為敵人所消滅,必須先集結大量的雲梯於矢石的攻擊範圍外,然後由炮隊先行攻擊城牆,待減低敵人的防禦力後,最後再由雲梯部隊衝鋒,以使攻城部隊的傷亡減到最低。

火攻

有時守城者防禦嚴密,無法直接進行攻城作業,這時就必須倚賴火攻。攻城所用的火攻術主要是以引起敵軍火災,焚燒敵軍兵器或是以煙燻敵軍為目的。在《武經總要》中所收錄用於攻城的火攻器械有以下幾種:
一、雀杏
雀杏是捕取來自城中的鳥雀,然後以中空的杏子裝入燃燒的艾草(火種),等到黃昏時利用其返巢的行為,將火種帶至敵人糧倉。
二、行煙
根據《武經總要》的說法,如果攻城超過十天,則可以準備易燃的乾草或薪束約一萬束,一束以人力能夠背負為準,然後至城的上風處,以乾草為中心使其易燃,周圍則置濕草,使其發煙。鑒於引火發煙的地方不可以離城太遠,必須注意準備皮笆或是傍牌以防敵人以矢石攻擊。這些草料因為帶著濕氣,所以會發出濃煙,可以熏逐城上的守軍。
三、煙球和毒藥煙球
這兩樣武器都是利用投石車(炮車)投射至城外的。煙球是以火藥三斤外面敷上一斤黃蒿,要投彈時再以燒紅的錐子刺入點燃包裹火藥的厚紙層,放在炮車上發射,算好距離與燃燒速度,球落至敵軍陣營時,剛好點著球火藥引起爆炸。毒藥煙球的成分就複雜了,重量大概是五斤,可以使敵方士兵口鼻出血。
四、揚塵車
揚塵車設計的主要目的在於驅趕敵人守城將士,其目的與今日的化學戰有些相仿,但揚塵的目的並不是殺傷敵軍,而是利用散播石灰使敵軍口眼無法張開,或將毒煙吹至敵軍陣中,攻城部隊就利用此一守城部隊離開防守崗位時,利用雲梯蜂擁而上。使用揚塵車也是必須二三十輛同時使用,等待風向合適,或是有鼓風的設備時,將車移至上風處,理論上應該先用炮車轟擊數次,迨敵軍的矢石稍弱,再將揚塵車推向城邊進行揚塵作業。
另一方面,守城部隊要是施放化學藥劑進行作戰的話,攻城部隊也必須採取一定的防禦措施,此時亦可充分利用揚塵車以制敵。
五、皮漫
武經總要》一書也提到敵軍若在地道上方掘翻身窟準備傾倒毒液的話,就必須以張開皮漫,固定於排沙柱上來阻擋毒液流入地道中造成傷害。皮漫的大小為六尺五寸(2.03公尺)見方,材質是生牛皮。

水攻

所謂水攻,主要是指利用水力來阻擋敵人的運輸路線,沖毀敵人的城牆,或是浸泡敵軍的資材糧秣等。利用水攻的戰術主要是在於水源必須高於城池的地方才行,只要水源高於城,就可以截斷敵人水源,或是引水衝擊城牆或交通線,最後還可以於水源中加入毒藥。自古以來便有許多水攻的戰例。如:韓信就曾利用濰水消滅龍沮。是故,測量水源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工作。用來測定水的高低的器具有三種:水平、照版和度竿。水平是一個小水槽,共有三個相通的小水池,三個小水池中都置有略比池小三分的浮木,浮木上有齒,若三齒一樣高則代表水平。
照版的形狀有點像方形的扇子,長四尺(1.25公尺)下二尺塗成黑色,上二尺白色,寬是三尺(0.94公尺),有一尺(0.31公尺)長的握把。至於度竿,寬二寸(0.06公尺),刻成精度達到分的尺。
水平、照版和度竿是如何測量相對高低的?一般而言,先將照版和度竿置於待測地點,用白繩測量待測地點和水平的距離,然後使照版上黑白相交的部分和水平的視覺延長線重合,再利用水平的高度減去度竿測量照版黑白相交線與地表的距離,此即為兩地實際相差的高度。
只要一旦確定水源高於實施水攻的地區,就可以實施水攻,反之,則必須注意是否會被敵人有採取水攻的可能。

其他

由於城牆的阻隔,攻城軍隊於守城部隊的一舉一動很難得知,因此必須利用高過於城牆的偵察設施來偵察敵情。這類的車輛種類也不少,如巢車、望樓、櫓、飛樓、雲樓等。《孫子.謀攻》中就有:“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之言,其中的“櫓”就是指這種利用高度來進行偵察作業的武器。又如《戰國策》卷十二 齊五〈蘇秦說齊閔王〉:“故明君之攻戰也,甲兵不出於軍而敵國勝,沖櫓不施而邊城降,士民不知而王業至矣。”可見櫓對於攻城有絕對的重要性。
一、望樓
宋代《武經總要》中就錄有望樓圖其說明文中記載望樓高八丈(25.4公尺),用堅木支撐,頂端建一座寬五尺的版屋,在屋底設一出入口,堅木上釘上釘子以便觀測人員(望子)攀爬,底座是用兩枝各長一丈五尺的鹿頰木先埋入土中,只露出八尺,以船隻上綁桅桿的方法將堅木和鹿頰木固定,然後在堅木上綁上一百二十尺(37.56公尺)、一百尺(31.3公尺)和八十尺(25.04公尺)三種高度的固定繩以確保其安定性。一般而言,望樓中只配屬一名望子,由他手持白色旗,無敵情警戒時旗子是捲起來的,若敵來犯則將旗張開,敵人靠近則將旗桿橫置,若敵人退走則慢慢將旗舉起。
二、望樓車
有些觀測設備為了符合機動的需要也會發展成車的形式,如望樓車和巢車。望樓車基本上和望樓的形制很接近,只是多了一個四輪車座而已,望樓車的車轅高度為一丈五尺(4.7公尺),輪子的直徑為三尺五寸(1.1公尺),望竿的高度為四十五尺(14.08公尺),由於望竿上必須支撐觀測室,所以必須用上直徑八寸下直徑一尺二寸(0.38 公尺)的木料,若取材困難時也可以用多木接合的方式達到此一強度,和前面所提到的望樓一樣,望樓車的固定方式也是由繩索固定於地面,所不同的是,因為高度的不同,望樓車所採用的固定繩較望樓少但一樣是三層,繩索的長度也短的多,分別是七十尺(21.91公尺)、五十尺(15.65公尺)和四十尺(12.52公尺)。
三、巢車
巢車的功能雖與望樓車相近,但車制有些不同,巢車的車座是採用八輪車座,而且是以雙竿作為支撐機制的,竿的高度則視城池的高度而定。一般而言,唐宋的城牆約五丈(15.65公尺),因之要偵察城內必須高過此數。在雙竿的頂上設定一個轆轤,以便將觀測用的吊艙舉起,因為舉起吊艙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和其他的觀測車不同,他是以生牛皮為材質,可以防禦敵人的矢炮攻擊。
四、拒馬槍
由於攻堅作業時,騎兵部隊很難助攻,但守方隨時有可能以騎兵迅速衝出城,快速消滅攻城部隊,因之,防範城內騎兵的突襲只能仰賴一些障礙物,而拒馬槍就是其中一種,利用一支較粗的軸木,將槍穿插其中,以防止馬的衝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