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起義

開封起義

開封起義又稱河南辛亥革命,1911年河南同盟會人員在當時省城開封舉行的反清武裝起義,先後在同一年舉行三次武裝起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影響深遠,給清政府在河南的統治以沉重打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封起義
  • 別稱:河南辛亥革命
  • 時間:1911年
  • 性質:反清武裝起義
周德培策劃的一次開封起義,第二次同盟會與咨議局聯手,第三次張鐘端領導的河南起義,

周德培策劃的一次開封起義

1911年年初,同盟會總部在黃興、趙聲的主持下籌備廣州起義,同時派遣各省同盟會員回本省組織回響。趙聲派周德培秘密潛回開封,策划起義,任命周為河南同盟會“全省之首領”。同時,命李鏡吾自漢口運送軍火到開封,供起義使用。
周德培,留學日本,1910年10月加入同盟會。接受任務後,周德培隨身攜帶孫中山致河南同盟會的信函、密札及起義經費2000兩,回到開封。
周德培雖為河南人,但與國內的河南同盟會組織並不熟悉,擔心找不到可信賴的人,又自我束縛於自己被任命為河南同盟會“首領”。抵達開封以後,他沒有聯繫同盟會組織,而是依靠民眾社團 “仁義會”,並吸納清政府裁撤綠營兵而丟掉飯碗的被裁士兵們。仁義會首領余化龍等人同意起義反清,卻不肯將“仁義會”改為“河南革命軍”,要保留“仁義”二字。周德培只好將準備起義的隊伍稱為“仁義革命軍”,共1300餘人,並吸納全體仁義會員參加同盟會,還邀外地會員前來開封,定於農曆七月十五(1911年9月7日)舉行起義。
周德培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當時的河南省城開封及一些府縣,同盟會河南分部和各地同盟會員已經做了大量的革命宣傳和發動工作,又熟悉情況,應該發揮他們的作用,一起策划起義。周德培沒有依靠同盟會組織,使起義缺少可以信賴的骨幹力量;依靠“仁義會”和被裁清兵,使參加起義的人員成分複雜。
有革命黨人潛入開封的傳聞,巡撫寶棻已得到稟報。於是派了10個人專門打探革命黨訊息,並四處收買眼線。
至農曆閏六月初,寶棻手下收買到“仁義會”的張維翰,告以革命軍首領名姓及聚會之地,並將所得之委札等物一起呈繳。農曆閏六月初七晚,叛徒張維翰指引清兵包圍了周德培家,在其家中搜出趙聲委札1角,關防1顆,人名冊1本,周德培和其父周惟義被捕。周惟義乃一清朝副將,曾署理總兵。寶棻指揮清兵又拿獲王化成等16人。
另外,同盟會員李鏡吾運送軍火,農曆閏六月初五由漢口啟運,不巧,有郾城本縣差役與之同車,差役到郾城後下車,遂向知縣報告。13箱軍火被清兵拿獲,內有快槍130支,火藥和子彈兩箱。李鏡吾當場被捕,即押送開封。
這次開封起義,在清軍的血腥鎮壓下,起義還未舉行便遭遇失敗。

第二次同盟會與咨議局聯手

辛亥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武昌起義爆發後,河南同盟會的劉純仁、楊源懋、畢太昌、張登雲、吳滄洲等預謀發動起義,回響湖北革命。劉純仁秘密召集會議,劉積學亦由天津返汴,參與準備工作。
當時形勢是,省咨議局議長杜嚴、秘書長鬍汝麟等贊同革命,有部分議員同情革命;副議長楊源懋,議員劉純仁、張登雲、李鎜等均為同盟會員;開封新軍協統應龍翔與黎元洪有親戚關係,傾向革命;通過做工作,駐洛陽毅軍趙倜答應一旦省城獨立,即進軍開封,支持脫離清廷。
在同盟會員居間奔走下,同盟會、咨議局及新軍計畫於農曆九月二十一(1911年11月11日)獨立。計畫如下:一、趙倜在洛陽,作為主力發動,推趙倜為都督。二、應龍翔在汴起義,維持秩序,推為副都督。三、推豫東道尹湖北人江瀚代理河南民政長。四、九月二十一宣布河南脫離清廷獨立。五、派劉積學、曾昭文南下迎武漢之革命軍。六、派楊源懋、劉純仁、畢太昌為代表,分別迎接張鍅、王天縱入鄭州,迎接趙倜入開封。
之前,鑒於西方一些國家因立憲而強,國內掀起一片憲政治國的呼聲,清廷被迫答應立憲,但沒有時間表。各省立憲團體紛紛要求儘快召開國會,開封代表楊源懋和胡汝麟及蔣良等先後參與請願。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清廷不得已,宣布九年之後召開國會。時間之長,說明其毫無誠意。
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初一,為立憲做準備的21個省咨議局(除新疆外)同時成立。農曆十二月初,各省32名代表在北京再次請願,朝廷仍下旨不準。
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初十,各省代表又寫呈折交都察院代奏,朝廷仍諭命九年籌備期。農曆九月初一,資政院在北京開幕,各省代表上書要求來年召開國會,設立責任內閣。農曆九月十四,河南各界在省咨議局領導下,在開封游梁祠開會,參加人士3000餘人,當場簽名,一起赴撫署請願,要求奏請速開國會。各省都分別在本地組織請願活動。農曆十月初三,清廷被迫下詔縮短立憲籌備期為五年。
辛亥年(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任命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了“皇族內閣”。各省代表要求改組內閣,清廷不予理睬。立憲派人士憤怒之餘,轉而同情或支持革命。
就在同盟會和咨議局部分議員等積極按計畫準備獨立期間,咨議局議員陳國祥、賀紹樟等人糾合藩司道屬各官界,揚言巡撫寶棻,情願卸任北上,許以獨立,不必再用兵,和平起義。同盟會等信以為真。
農曆九月二十一,陳、賀暨各衙署成立了一個“愛民國會”。該會宗旨:事成則指所愛者為民國,事敗則指所愛者為清廷矣。也就是說,清朝復興則忠愛清廷,民軍戰勝則忠愛民國。一副兩面派嘴臉。同盟會人士等大怒,武漢戰事激烈、潼關民軍苦戰,痛悔河南如果早日獨立,何至演出如此“鬧劇”。
寶棻探知其中情由,立即將陸軍各營及本署衛隊分調外縣,將巡警子彈收回。又急忙調柴得貴統領的巡防十三營進入城中,以資保衛。同時設計將應龍翔軟禁,剝奪其兵權,清除軍中知識分子,並報告清廷,請求離豫。
在此之前,農曆九月初六(10月27日),袁世凱受命為清欽差大臣,北洋精銳南下,京漢鐵路沿線均駐紮重兵。趙倜遂改變態度,追隨袁世凱。
農曆十月十三(12月3日),齊耀琳繼任河南巡撫,通緝同盟會員。楊源懋、劉純仁等逃往豫西,劉積學、李鎜、張登雲等則分走上海、武昌求援。

第三次張鐘端領導的河南起義

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凱後,袁派北洋新軍增援武漢清軍。清軍陷漢口,革命軍退守漢陽。革命軍總司令黃興欲斷清軍後路,減輕對革命軍的壓力,命留日同盟會員張鐘端回汴,發動起義。
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
張鐘端於農曆十月初十(1911年11月30日)抵達開封,農曆十月十二即召開會議,王庚先、李心梅、王印川、段世垣、岳秀華、吳煥然、周維屏、李福遐、王從周、劉莪青、李心昂等出席,共議以法政學堂、優級師範(今前營門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國圖書公司為革命機關。劉青霞捐銀3000兩作為軍費,崔寅彤、段拱辰各捐小麥千石作軍糧。越日,張鐘端與數十人接洽,又與楊源懋、張登雲會晤,聯絡新軍中吳滄洲等,百餘名同志積極進行起義準備。
鑒於省城開封清軍防備嚴密,計畫由各縣同志在各地發動起義。若各縣蜂起,省城清兵必外出鎮壓,造成省城防備薄弱,城外各革命力量向省城進攻,城內同志應之,內外夾擊,易取得成功。於是推張鐘端為總司令,王庚先為副司令。革命力量分五路在全省行動,中路為攻取省城,由張鐘端、王庚先指揮,東西南北四路各有同志擔任。
雖然各地清軍兵力不及開封,相比之下同盟會在各地組織的革命力量還是顯得弱小,人員缺乏訓練,武器簡陋。革命者憑著一腔熱血在戰鬥,四路起義相繼失敗。
起義剩下中路未動,有同志擔心革命力量不足,難以取得成功。張鐘端慷慨而言:“方今漢陽失守,上海民立報著泣血篇……吾輩再不努力奮鬥,將自絕於黃帝子孫!”眾皆低下頭。少頃有人問:“此舉策萬全乎?”王庚先說:“吾輩為河南三千萬同胞爭人格,原不計成敗得失。”眾皆舉手歡呼。開封第三次起義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明知成功的把握不大,也要拚死一搏,以助力湖北革命軍,回響革命,繼續積極準備。
由周維屏、嶄培之任秘書,吳芋僧擬討滿洲檄文,王天傑負責繕印檔案。印安民告示和通告書數千張。
派劉泗方和李福遐,聯絡省城巡警;李乾公聯絡“仁義會”;張照發聯絡巡防營士兵;吳滄洲聯絡陸軍國小學生;王庚先聯絡南關陸軍及馬隊炮兵營;王傑、劉莪青、沈雲珊、李心梅、段世垣、岳秀華、張寄園、暴式彬分往各地聯絡,回響起義;李鴻緒、崔德聚、崔寅彤負責糧食供應,籌辦各路接濟。
張得成率暗殺隊,預定農曆十一月初四黎明設法刺殺巡撫齊耀琳。
起義打響後,由王天傑、徐振泉率領陸軍學生60名為敢死隊,司法巡警50名為先鋒隊,進攻撫署及滿營。巡警公所衛隊百名,協同陸軍馬隊一營攻撫署。張照發領導巡防營同時回響。
丹鵬晏為民軍敢死隊隊長,攜壯士500人,於初三夜囤積西南城坡新法校中,等待起火信號,進攻撫署。
步隊炮隊共一營,對付敵防營。
李乾公、岳秀華、王夢蘭、段勛等,分頭組織民軍,在城東等處埋伏,起義打響後攻入城中。
巡警以300名保藩庫及大清銀行官錢局,以1000名保市面,張貼安民告示、通告書等。
令陸軍第二十九協占領火藥局(今開封機械廠東門附近),取用軍火。
劉鳳樓擔任聯絡京漢鐵路一帶綠林武裝,斷清軍之後路。
何伯龍、黃復東,隨時報告軍情。
至農曆十月二十九,有清防營總稽查張光順、仁義會員江玉山,托張照發介紹,要求加入同盟會,起義時打頭陣。同盟會員們多不信任,兩人則焚香發誓,且歃雞血為盟,以明無他意。
起義定於農曆十一月初四(12月23日)凌晨舉事。初三晚,起義領導人和各路指揮,集於優級師範西一排齋舍(2008年被醫院拆除),做最後的布置。晚11點,柴得貴率清兵突入學堂。張鐘端等人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進行了英勇的反抗和搏鬥,多人受傷。張鐘端等人被捕,僅有劉蓉裳、李銳五等數人逾牆逃走。法政學堂、中國圖書公司等處也遭清兵圍捕。共有42人被捕。由於張光順、江玉山告密,起義在即將發動之際遭遇失敗。
初五6時,張鐘端等7人就義於開封城西門外西關。初六,李乾公等4人被害於開封城南門外東邊牆根。這就是著名的河南辛亥革命11烈士:張鐘端、王天傑、劉鳳樓、張照發、徐振泉、張樹寶、張香尼、丹鵬晏、崔德聚、李鴻緒、李乾公。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光復之役》記載:“張(鐘端)等屍首暴諸城外多日,後由國民黨員沈竹白以慈善名義,殮葬於開封南關義地。張自為一墓,其餘十人因屍首不全,不能辨認,共為一墓。”
台北《中原文獻》第五卷第七冊,醒園主人《黃克強先生與河南革命》記載:“死難諸烈士陳屍三日,血肉狼藉,由黨人段拱辰借銅錢三百串,托縣衙司書姚啟俊、生員張翠岩,賄通士兵叢葬於開封南關之三里堡亂墳塋中。”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秋,河南省政府在開封市南關新建烈士墓(現南關紀念塔東側的市供銷社倉庫院內),遷葬烈士遺骨,定名為“辛亥河南十一烈士墓”,周圍闢為“烈士公園”。墓前紀念碑記載張鐘端、張照發、王天傑、張得成、劉鳳樓、徐振泉、李鴻緒、王夢蘭、李乾公、單(丹)鵬彥(晏)、崔德聚等11位烈士。此時的碑文沒有張樹寶和張香尼,記載有張得成和王夢蘭,其他9位烈士同前邊所述。由此,河南辛亥革命11烈士實際涉及13位烈士。
1981年,開封市人民政府在開封禹王台公園新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將埋葬在紀念塔東側院內的烈士遺骨遷葬於此,陵墓仍按原樣修建,供人們瞻仰憑弔,緬懷先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