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十五道

開元十五道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都畿理東都城內、關內以京官遙領、河東理蒲州、河南理汴州、河北理魏州、隴右理鄯州山南東道襄州山南西道梁州、劍南理益州、淮南理揚州江南東道蘇州江南西道洪州、黔中理黔州、嶺南理廣州。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凡節度使十,經略守捉使三。大凡鎮兵四十九萬人,戎馬八萬餘疋。每歲經費:衣賜則千二十萬疋段,軍食則百九十萬石,大凡千二百一十萬。開元已前,每年邊用不過二百萬,天寶中至於是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元十五道
  • 設定時間開元二十一年
  • 開元設定結構: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
  • 代表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
內容,治所,汴州,魏州,鄯州,梁州,襄州,蘇州,洪州,黔州,

內容

1.關內道(治長安,今西安市)。轄今陝西甘肅內蒙古三省區,東到黃河,西至烏鞘嶺,南達秦嶺,北到貝加爾湖。
2.河南道(治汴州,今開封市)。轄今河南山東兩省,東至海濱,西到潼關,北起黃河(唐代黃河),南接淮水。
3.河東道(治蒲州,今永濟縣)。轄今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的一部。
4.河北道(治魏州,今大名)。轄今太行山以東,向東北直至黑龍江入海口。
5.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陽市)。
6.山南西道(治梁州,今漢中市),以上兩道轄江漢流域,西起嘉陵江,東達桐柏山東側,北至秦嶺,南到大婁山、巫山和洞庭湖畔。
7.隴右道(治鄯州,今青海樂都縣)。轄隴山和嘉陵江以西,直至今中亞地區。
8.淮南道(治揚州,今揚州市)。轄江淮之間的地區。
9.江南東道(治蘇州,今蘇州市)。
10.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
11.黔中道(治黔州,今重慶彭水縣)。以上三道轄長江以及五嶺之間的廣大地區。
12.嶺南道(治廣州,今廣州市)。轄五嶺以南地區。
13.劍南道(治益州,今成都市)。轄山南道以西、隴右道以南,直至今雲南南部。
14.京畿道(治長安,今西安市)。轄今西安市周邊地區。
15.都畿道(治東都,今洛陽市)。轄今洛陽周邊地區。

治所

代疆域區劃以州為主,其後改州為郡,實際上並無所更張。亦曾設司隸刺史,分部巡察,似無具體建置。唐太宗貞觀年間,始因山河形便,分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玄宗開元年間再加分析,遂成十五道,每道皆置採訪使,以檢察非法。採訪使各有治所,因而成為各道的都會。這十五道為京畿、都畿、關內、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山南西、劍南、淮南、江南東、江南西、黔中、嶺南。京畿、都畿的治所分別在京師和東都城內,關內以京官遙領,河南以下各道治所,依次為汴州、蒲州、魏州、鄯州、襄州、梁州、益州、揚州、蘇州、洪州、黔州和廣州。蒲州和益州皆為陪都,越州又為最大的經濟都會,與東西兩都皆已曾道及,這裡接著論述其他九道採訪使的治所。

汴州

汴州能夠成為一方的都會,是由於當地位於水陸的要津,四通八達,所涉及的地區相當廣泛。由長安和洛陽通向東方的道路就是經過汴州。汴州和其東北的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一河之隔,中間雖夾著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縣東南),也還不算很遠。就是和河北各處都可以通過魏州相互往來。汴州之南同樣也可以達到相當遙遠的地方。汴州之南為許州(治所在今河南許昌)和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再南為蔡州。唐中葉後,據有蔡州的藩鎮,先後叛亂數十年,其間也嘗爭奪過汴州,軍事往來,往往取道許州,當是許州一途較為便捷。就在唐軍進討吳元濟時,鄂岳(駐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漢)的軍隊也嘗由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陸)進討。通過這樣一些軍事活動,可知由汴州南行,經過蔡州和安州,還能達到鄂州。
汴州雖有這樣一些陸路,主要交通還是憑藉汴渠。就是其他水道也還有助於交通。汴州之南,原來有一條蔡水,可以通到陳州。蔡水下游流入潁水,在這中間還分出一條渦水,因而和潁水、渦水兩流域都能有所交往。唐德宗初年,淄青李正己控制徐州,在埇橋(在今安徽宿州)阻遏汴渠運道,漕舟就由渦口(在今安徽懷遠)進入渦水,運到汴州。
人對這樣的都會也有相應的評論。據說:“大梁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運”。既然是“當四會五達之通莊”,也就“雜燕趙悲歌之人,邇吳楚剽輕之俗”。所說的倒也符合汴州具體的形勢。正是這樣,才使“汴州成為四戰之地”,特別是在唐代中葉以後,汴州更成為“危邦”,而且這樣的“危邦”,還是“積年”都不易有所改變的。
汴州成為“危邦”固然是與四戰之地有關,實際上卻是汴渠促成的。汴渠為漕運要道,而汴渠流經汴州城下。唐中葉以後的跋扈藩鎮,有的就爭奪汴州,甚而據有汴州,企圖控制漕運道路。如果所謀得逞,就能使長安城中的皇朝難於維持下去。唐德宗時,李希烈進攻汴州,江淮路絕,朝貢糧米就不能不改道西運。及汴州失陷,皇朝也就不能不以全力相爭奪。李希烈雖然未得所逞,這種局面並未稍有改變。後來朱溫據有汴州,就是以汴州的兵力傾覆唐朝的。五代時,石敬瑭以“汴州水陸要衝,山河形勢,乃萬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因而就把後晉的都城,從洛陽遷到汴州,並改置開封府。中經後漢、後周兩朝,到了宋代,竟然成了定製。

魏州

魏州雖非位於永濟渠的南口,卻可控制永濟渠的全流。循永濟渠而下,就能直達永濟渠終點的幽州。只是位置稍偏東些,因而不能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南北道路上,好在相隔並非很遠,還可互相調劑。魏州之西,就是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西南為衛州(治所在今河南衛輝),西北為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年東南)。相、衛、洺三州都是太行山東麓南北道路經過的地方。魏州就可藉此三州與這條道路相聯繫。
太行山東麓的南北道路誠為重要的交通道路,若僅就河北道來說,則顯然偏西,而魏州和幽州之間也應該有道路可以互相往來。這條道路中間經過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和瀛州(治所在今河北河間)。唐德宗興元年間,朱泚僭號於長安,朱滔在幽州就糾合回紇雜虜,由這條道路南攻貝、魏兩州,以圖西入關中。
安史亂後,唐始置魏博節度使,即以魏州和博州(治所在今山東聊城)為名,而魏州為其駐節之地。魏博兩州相鄰,其間自有道路相通。博州之南隔著黃河為鄆州(治所在今山東東平西北),博州之東隔著黃河為齊州,魏州之南和汴州之間也只隔著滑州。其間當然都是有道路的。這樣說來,在太行山東平原的南部,魏州應該是一個水陸交湊的中心。
不過促使魏州繁榮的還是由於永濟渠的開鑿成功。永濟渠可以通江淮之貨,江淮之貨運到河北道先要到魏州。河北道是當時盛產絲織品的地區,幽州以南幾乎無州不產,向外運輸大都要借永濟渠,運到中原去的,更須經過魏州,魏州的繁榮是離不開永濟渠的。

鄯州

鄯州位於黃河支流湟水的沿岸。由長安西行,出大震關,經秦、渭兩州,再經臨洮軍河州,通往西域的道路,就經過鄯州。出大震關西行,還有一條道路,是逾成紀、武川,抵河廣武梁,經過蘭州和龍支城,也可達到鄯州。唐穆宗長慶年間,劉元鼎就是由這條道路經過鄯州前往吐蕃的。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縣西北,當時為秦州屬縣。秦州治上邽,為今天水市。劉元鼎不由上邽西行,知其所行的並非由大震關至鄯州舊有的大道,而是另取新路。武川之地不可確知。廣武梁應在其初到黃河岸邊的近旁,不能遠至蘭州之西。龍支城乃在今青海民和縣東南,故得由此西抵鄯州。今由天水過秦安,又經通渭、定西等縣至於蘭州修有公路,也許是就原來的舊跡修成的。
鄯州之北,越過姑臧南山為涼州。鄯州和涼州之間亦有道路可以通往來。姑臧南山下設有隸屬於涼州都督府的張掖守捉,山下設守捉,當是已有道路。唐玄宗開元年間,崔希逸為河西節度使,鎮涼州,曾大破吐蕃於青海之上,其出兵之途當系這條道路。
鄯州西北通西域,西南又可通吐蕃。通吐蕃的道路乃是出赤嶺。赤嶺今為日月山,在青海湖東南。由赤嶺經今青海多瑪,渡過黃河。黃河以南的驛程可考知的有眾龍驛,在今青海稱多縣北。過犛牛河和截支川,即今長江上源通天河和瀾滄江上源札曲,再過悉諾羅驛、野馬驛、閣川驛、農歌驛,邏些城即在農歌驛的東南。悉諾羅驛和野馬驛在今西藏安多縣北。閣川驛則在那曲縣。其中有些段落,並不與現在公路相合。不容相互混淆。
鄯州於隋時為西平郡。西平郡領縣二,有戶三千一百一十八:唐天寶年間,領縣三,有戶五千三百八十九,有口二萬七千零一十九,較隋時為多,然皆不能和內地各都會相比擬。鄯州作為通西域道路的都會,商旅雲集,經濟繁榮,應該是正常的現象。借記載不多,不易知其具體情況。近年在西寧市內發現波斯薩珊王朝的貨幣,今西寧市距鄯州治所稍遠,已有如此發現,則當時鄯州城中可能有一番交易盛況。

梁州

梁州雖處於秦嶺巴山之間,卻地當南北孔道,經過此地可以南去益州。由長安至梁州,就有子午、儻駱、褒斜、陳倉幾條谷道;由梁州至益州,又有直達劍州的金牛道和直達巴州的米倉道。這都是前面已經論述過的。
梁州居於漢水的源頭,沿著漢水可以通到山南東道的襄州。漢水下游入千長江,為長江重要支流。每當中原亂離,汴渠難於通航時,江淮漕糧就須由長江轉入漢水,運至梁州;有時還須由梁州,運至關中西部。
由襄州西北行至梁州,固然司由漢水上游,卻還另有條陸路。這條陸路是由襄州西北的均州(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向南通到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縣),再經房州所屬的竹山(今仍為縣)、上庸(今竹山縣西南),又西北至於金州。這均、房之間七百里,直到宋時還有人稱道。而上庸以西七百里,早在曹魏之時就已經疏通治理過。由金州繼續西行,經磝頭(今陝西石泉東南漢水東岸)、黃金(今陝西洋縣東北),再西即達梁州。
由梁州西行,循經過興州北上出散關前往長安的道路,至鳳州河池縣(在今甘肅徽縣),再經成州,就可至於秦州。這是三國時期魏蜀兩國不時交兵的舊路。安史之亂波及到關中時,杜甫就曾由這條道路輾轉入蜀。
梁州之地雖說是地沃而川險,物產並不富饒。據說“梁、漢之間,刀耕火耨,民以采穭為事,雖節察十五郡,而賦額不敵中原三數縣”。唐德宗在梁州避亂時,當地號稱“供億無缺”,這顯然是過分的褒辭。唐德宗到達梁州之時,江淮租布不能再借汴渠運輸,改道由漢水西上。猝然改道,自然就難於計時運到。時已入復,唐德宗自己還穿著冬服,隨來的軍士也就更說不上春衣,當時甚至有人提出,不如南去益州為佳。當江淮租布運到之時,供應自然好轉。及德宗離去,梁州還是恢復了舊時的風光。

襄州

襄州位於由長安東南行,出藍田關,經過鄧州,至於荊州,更南至於廣州的道路上,地位相當重要。襄州見重於當世,還在所瀕的漢水。每當汴渠漕運受阻,或長安因事不守時,江淮租布就得轉道由漢水西運,經過襄州,運到梁州。
由襄州至長安和梁州,除過這兩條道路外,還有兩條歧路:
其一為由襄州西北行,經過房州,至於金州,再往西行,達到梁州。這是在上面已經論述過的。還有一條就是所謂上津路,上津為唐時商州屬縣,在今湖北鄖西縣西北。縣屬商州,南距漢水並非很遠。這條道路就是在上津縣離漢水北行,過豐陽縣(今為陝西山陽)而至商州。當鄧州的道路受阻時,江淮漕運就由此繞道輸送至長安。現在這條道路仍然通行,陝鄂之間有漫川關,道路就通過漫川關。這是應無疑義的。可是當安祿山入據長安時,“江淮奏請貢獻之蜀、之靈武者,皆自襄陽取上津路抵扶風,道路無壅”。長安既已失守,江淮漕運如何還能經過商州運到扶風?其實這裡所說的上津路只能當作經過上津的道路,不能即作為一條道路的名稱。當時是經過上津縣,由漢水繼續西運。至於梁州,再由梁州陸運,越過秦嶺運到扶風。這是上津與漕運有關見於記載之始,並非這時就有上津路的路名。唐德宗建中年間,始因李希烈據有鄧州,詔治上津山路,置郵驛,才有這條道路。當時由上津溯漢水西上的道路也稱金商道,是指金州和商州之間的道路,也就是由上津至金州的道路,可見由上津溯漢水西上的道路,並非就稱為上津路。
襄州之北赴長安和赴梁州的道路有歧路,就是由襄州前往東南各處也有歧路,不必都過荊州。由於漢水可以航行,則由襄州東南行,就不必繞道江陵。白居易被貶於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其赴任時,到了襄州,就由漢水而下,因而途中可以路過郢州。郢州治所在今湖北京山縣,已在江陵之東了。韓愈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北歸長安,先到江州。由江州泝江而上,轉至安陸(今仍為縣),又過隨州(治所在今湖北隨州),再由隨州至襄州。安陸、隨州皆離漢水稍遠,可知漢水近旁別有一條由河州至襄州的道路。

蘇州

蘇州的治所就是現在江蘇蘇州市。它位於江南河畔。論蘇州的主要交通道路,就是這條河流。還可以說由太湖通到其西南的湖州(治所在今浙江湖州)。由於地處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它和周圍各州都不時在經濟上獲得發展,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及其以後,發展更為迅速。論蘇州的戶數,在隋時遠不如其附近丹陽(揚州)、會稽(越州)、毗陵(常州,治所在今江蘇常州)之多。就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也在常、潤、湖、越諸州之下,可是到唐憲宗元和年間,就超於諸州之上。天寶年間,這裡的十萬戶州,僅有常、潤二州,蘇州尚難望其項背。可是到了元和年間,這裡的十萬戶州,就只有蘇州一州了。元和年間,蘇州人戶的增加是由於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據說“當上元之際,中夏多難,衣冠南遷,寓於茲土,參編戶之一”。這樣的說法大致是符合事實的。天寶年間,蘇州有戶七萬六千四百二十一。元和年間增到十萬零八百零八,增加了三分之一。人戶增加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促進都會的繁榮。當時人說:“三吳者,國用半在焉。”所謂三吳是指吳郡、興、丹陽而言。吳郡就是蘇州,吳興為湖州,丹陽為潤州。三郡都在太湖周圍,俱是富庶地區,故為當時國用所恃依。論湖州的人戶,無論天寶年間或元和年間,都不及蘇州的繁多。潤州人戶,天寶年間雖超過了蘇州,可是到了元和年間就遠不相及了。這是說,三吳雖負擔半數的國用,蘇州的負擔當為更多。可以想見蘇州的繁榮超過其附近各州之上,高居於最前列。

洪州

洪州位於贛水下游,也是一方交通的中樞所在。溯贛水而上,越過大廈嶺可以達到廣州;順贛水而下,轉入長江,上行可去到都城長安,下行可以直達揚州;由洪州東行,經過衢州,可以到杭州和蘇州。這都是前面已經論述過了的。由洪州西行,還可到袁州。韓愈由潮州歸來,即由贛水而下,轉至袁州,又由袁州到了洪州。由袁州西行更可達到潭州。由洪州和袁州到潭州的里程,當時都有明確的記載。
唐初人士對洪州民間的勤於耕稼和紡織頗加稱道。其所產的綾絹雖非上乘,可是洪州的財賦依然是皇朝的“國用所系”。還應該指出,天寶年間,洪州有戶五萬餘,有口三十三萬餘,並非很少。元和年間,有戶將近十萬,已和蘇州相差無幾,當地財賦孔殷也不是沒有來由的。

黔州

黔州治彭水縣,迄今仍為重慶彭水縣。地處涪陵江水下游,涪陵江水就是現在的烏江。涪陵江水流貫全道,惟谷深水急,險灘相接,迄今猶不利於航行。好在中下游還可稍通舟揖。由黔州溯流而上,水路可至思州(治所在今貴州沿河),更上還可到費州(治所在今貴州思南)。順涪陵江水而下,可到涪州(治所在今四川涪陵)。涪州已在長江岸上,由涪州溯江而上,可至成都,若順江而下,可至江陵。由黔州北去都城長安,有兩條道路可行:其一是取江陵府路,再一是北取萬(治所在今重慶萬州)、開州(治所在今重慶開縣)路。萬州和江陵府都在長江岸上,就可順江而下。黔州之北為忠州(治所在今重慶忠縣),忠州就在萬州之西。由黔州至忠州,再至萬州,道路顯得近些,惟多為山路,不如涪州的便捷。開州在萬州之北。由開州取道通州(治所在今四川達縣),越過巴山,可以達到洋州。由洋州循子午谷路,可以直到長安。天寶年間,唐玄宗為楊貴妃由涪州取鮮荔枝,所行的正是這條道路。黔州正在涪州之南,亦可由之去到長安。
黔州交通雖較為困難,仍可遠通南詔。南詔與唐的往來,其間道路不少,有一條乃是出牂柯,從黔府入。牂柯之名為前代舊稱,隋時尚設有牂柯郡,其治所在今貴州甕安縣東北。唐時所置的羈縻州中,亦有牂州,當系隋牂柯郡的故地。牂州東北為充州。充州之北就是費州。費州有路可至充州和牂州,惟已不是涪陵江的水路。由黔州西南入南詔,當是由牂州前往的。
黔州於隋時為黔安郡,郡領二縣,僅有戶一千四百六十。唐天寶年間,黔州領縣六,亦僅有戶四千二百七十。一州的戶數尚不如內地一普通縣邑,應該說算不上一都之會。不過既作為一道的治所,而所屬又有許多羈縻州,且能與南詔通往來,在政治上似還有一定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