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

門靜脈

靜脈,包括肝門靜脈和垂體門靜脈。肝門靜脈由脾靜脈(腸系膜下靜脈注入脾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匯合而成、回收來自腹腔臟器的血液(圖2-5)。門靜脈內沒有瓣膜,因此當門靜脈高壓時,血液則可經屬支逆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門靜脈
  • 分類:肝門靜脈和垂體門靜脈
  • 尺寸:成人的門靜脈長約8cm
  • 來源:起源於腹腔消化器官
簡介,概述,主要屬支,門靜脈內徑正常值,門靜脈疾病,門靜脈疾病類型,門靜脈血栓,症狀和體徵,診斷和治療,

簡介

靜脈包括肝門靜脈和垂體門靜脈。
成人的門靜脈長約8cm,直徑約1.5厘米,由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在胰頸後方匯成,斜向右上行,進入肝十二指腸韌帶的游離緣內,居於膽總管和肝固有動脈的後方,上行至第一肝門,分為左、右二支入肝,在肝內反覆分支,最後形成小葉間靜脈,與肝動脈的分支小葉間動脈共同匯入肝血竇

概述

靜脈起源於腹腔消化器官(消化管和胰)、等的毛細血管,經逐級匯集最後形成門靜脈,是肝臟血液的主要來源(約占70%)。門靜脈入肝後再反覆分支最後匯入肝血竇,因此是介於兩端毛細血管間的靜脈系。
門靜脈在肝十二指腸韌帶處,位於肝動脈膽總管後方。在肝十二指腸韌帶游離緣,一般沒有門靜脈的屬支。在十二指腸第一部後方,有來自胃、胰十二指腸的靜脈直接注入門靜脈。在第一肝門的位置,門靜脈分為粗短的右乾和細長的左乾,門靜脈左乾和右乾分別發出1-3條小靜脈至尾狀葉至左右段,有部分病人的右前葉門靜脈也直接從門靜脈主幹發出,或來自門靜脈左乾的橫部。
門靜脈在胰頸後方約相當於第二腰椎高度,下腔靜脈的前方,由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以直角匯成。腸系膜下靜脈匯入脾靜脈者占52.02%;腸系膜下靜脈匯入腸系膜上靜脈者占24.60%;或由脾靜脈,腸系膜上、下靜脈共同匯成門靜脈,占13.29%。

主要屬支

(一)腸系膜上靜脈,位於同名動脈的右側並與之伴行,除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的血液外,還收納胃十二腸動脈分布區的血液。
(二)脾靜脈,由脾的數支靜脈全盛,在胰腺後方走行,除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的血液外,還接受腸系膜下靜脈的匯入。
(三)腸系膜下靜脈,收納同名動脈分布區的血液,居於同名動脈的左側,在胰腺後面匯入脾靜脈,有時匯入腸系膜上靜脈或直接匯入門靜脈(在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匯合的交角處)。
(四)胃左靜脈,胃冠狀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並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的血液,沿胃小彎左行再轉向右後匯入門靜脈乾。在賁門處食管靜脈叢有小支匯入胃左靜脈,其主支食管靜脈匯入奇靜脈半奇靜脈,從而使門靜脈系和上腔靜脈系溝通。
(五)胃右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匯入門靜脈乾。胃右靜脈常接受幽門前靜脈的匯入,該靜脈在手術中常用以做為確定幽門的標誌。
門靜脈及其屬支門靜脈及其屬支
(六)膽囊靜脈,收集膽囊壁的血液,匯入門靜脈乾或其右支。
(七)附臍靜脈,為數條細小的靜脈,起於臍周靜脈網,沿肝圓韌帶走行,匯入門靜脈或其左支。

門靜脈內徑正常值

正常人肝的門靜脈主幹的內徑一般為0.6-1.0cm,最大可達1.5cm。正常人在深吸氣時門脈內徑有所擴張,因為吸氣時膈肌壓迫肝臟,肝內血液流出受阻,而深呼氣時門脈內徑則會相應縮小。目前B超檢查提示門脈高壓的標準是≥1.3cm。門脈高壓時門脈及其屬支內徑隨呼吸變化的幅度減弱或消失。

門靜脈疾病

門靜脈疾病類型

靜脈先天性異常(如閉鎖)是由於卵黃靜脈及其腹側吻合支異常閉鎖所致。門靜脈多腔樣變一般於出生後不久出現,是由於出生後血栓形成繼而再通,形成新的管腔的結果。門靜脈血管瘤極為罕見。
結節狀再生性增生是一種少見疾病,肝細胞增生病灶在肝內隨處可見,並與門脈高壓形成有關。這些肝細胞結節被認為是由血管炎所致,可引起缺血性損傷和壓迫中央靜脈。

門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PVT)可發生於門靜脈的任何一段。半數以上的病例病因不明,但可能與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化膿性門靜脈炎,膽囊炎,鄰近部位的淋巴結炎,胰腺炎和肝膿腫)有關。PVT可發生於10%的肝硬化患者並常並發於肝細胞癌病例。PVT還可發生於妊娠(特別是子癇患者)和引起門靜脈淤血的患者(如肝靜脈阻塞,慢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胰腺,胃或其他部位腫瘤侵襲門靜脈時也可引起PVT。與Budd-Chiari綜合徵相似,有血栓形成傾向的血液學情況也可導致PVT。它也可見於肝膽手術或脾臟切除術後。

症狀和體徵

PVT的臨床後果取決於血栓形成的部位,範圍,進展速度及原發性肝病的性質。門靜脈血栓形成可導致肝硬化或節段性萎縮,若同時合併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則可急性致死。約1/3患者門脈血栓形成緩慢,可形成側支循環,而且門靜脈可再通(門脈多腔轉行),但最終仍進展為門脈高壓。在新生兒,脫水和多種炎症可導致PVT,然而依據側支循環的情況,門靜脈高壓可至兒童後期才出現。結節狀再生性增生是一種少見的疾病,肝細胞增生性病灶在肝內隨處可見,並與門脈高壓相關。這些肝細胞結節被認為是由血管炎所致,引起缺血性損傷和中央靜脈壓迫。
原發病(如肝細胞癌)的症狀可表現得比較明顯,食道曲張靜脈出血多見。如果肝功能正常,患者往往能忍受反覆的小出血;脾腫大是其主要特徵,在兒童尤為明顯。一般無腹水。

診斷和治療

存在門脈高壓而肝功能正常時應懷疑PVT的存在。超聲和CT有助於診斷,但確診有賴於血管造影(如經脾門靜脈造影,腸系膜上動脈造影的靜脈相)或MRI。
在急性PVT患者,因血凝塊已形成,抗凝劑治療已屬太晚,但它可防止血凝塊的播散。對慢性PVT患者,可予保守治療。對食道靜脈曲張出血應首選內鏡下食道靜脈栓塞術;門脈系統外科減壓術存在較多問題,因為常無適於作恰當分流的靜脈。如果脾靜脈尚未阻塞,可選作遠端脾腎靜脈分流術。如果此舉失敗,可行腸系膜-腔靜脈分流術。由於小靜脈更易形成血栓,故兒童分流術應儘量延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