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圍困戰

長春圍困戰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人民解放軍一部對駐守吉林省長春市的國民黨軍進行的以軍事包圍為主,與政治攻勢、經濟封鎖相結合的軍事行動。

"九·一八”後,日本集中國內一批一流專家,採用歐美式建設理論,到長春進行規劃設計。綠化系統,既吸收了霍德華的田園城市理論,又注意到整體環境。新區採用分流制的排水系統,以保持公園綠地流水清潔,利用天然溝渠造成藉助於地形的綠化帶。主要幹道採用電力、電訊、照明線路地下化,新住宅區設定電力路線走廊。為適應三十年代城市交通方式,採用平面環狀交叉,設計了許多圓形廣場

長春圍困戰前,長春居民加駐軍為八十萬左右。

1948年5月23日開始,解放軍對防守長春之國軍包圍,切斷空中運輸,進行150多天軍事圍困和經濟封鎖,期間發生幾次大交戰和幾十次零星交火,守軍糧食、燃料極度缺乏,平民餓死數有十多萬,最後以國軍六十軍倒戈,新七軍投降,解放軍進駐長春結束。長春戰役遼瀋戰役之一部分,解放軍占領長春宣告了遼瀋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戰役自1948年5月23日,解放軍對防守長春之國軍完成包圍,並切斷國軍空中運輸開始,直至10月19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倒戈,新七軍投降,解放軍進駐長春結束。

基本介紹

  • 名稱:長春圍困戰
  • 地點:吉林省長春市
  • 時間:1948年
  • 參戰方:解放軍、國軍
  • 結果:解放軍獲勝
  • 參戰方兵力:均約10萬人
  • 主要指揮官:蕭勁光、鄭洞國
戰役背景,戰役損失,戰役結果,相關作品,

戰役背景

1948年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收復永吉(今吉林)、攻克四平後,長春成為一座孤城。由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官鄭洞國指揮新編第7軍、第60軍及地方保全部隊共約10萬人駐守,企圖牽制東北人民解放軍主力,使其不能南下作戰。東北人民解放軍為解除長春之敵對後方安全構成的威脅,於5月下旬以野戰軍第1前方指揮所(8月中旬改稱第1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政治委員蕭華指揮2個縱隊和7個獨立師,準備奪取長春。24日開始,以第1、第6縱隊和獨立第6、第11師試打長春,攻占了西郊大房身機場。6月中旬,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決定對長春採取久困長圍的方針。下旬,組成黨政軍民聯合圍城鬥爭委員會,以發揮整體力量。第12縱隊及獨立第5、第7、第8、第9、第10師開始對長春國民黨軍緊縮包圍,控制要點,封鎖機場,打擊出城騷擾、搶糧和企圖突圍的守軍。同時在政治上展開宣傳攻勢,瓦解守軍;在經濟上加緊封鎖,阻止糧草入城。

戰役損失

9月,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鐵路(今北京一瀋陽)沿線作戰,隨著遼瀋戰投整體部署的調整,第12縱隊南調,長春方向增加獨立第1、第3、第4、第12、第13師和內蒙古騎兵第2師及14個獨立團,連同原來的部隊共16萬人參加圍城,連營數百里,形成嚴密的圍困和封鎖線。長春守軍飢餓動搖,軍心渙散,厭戰情緒和逃亡、投誠現象與日俱增。至10月中旬,圍城部隊共瓦解守軍1.8萬人,殲滅試圖突圍的守軍4300餘人。10月15日,東北野戰軍主力攻克錦州後,國民黨政府總統蔣介石派飛機到長春空投手令,嚴令鄭洞國率部突圍南撤。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利用守軍內部派系鬥爭,加緊爭取工作。16日夜,守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派人出城與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治談起義事宜。17甘率軍部及第183師和暫編第21、第52師共2.6萬餘人起義。當晚,東北野戰軍獨立第6、第8師悄然接管長春東半城第60軍防區。19日,守軍新編第7軍軍長李鴻率軍部及新編第38師和暫編第56、第61師投誠。長春遂告解放。21日晨,鄭洞國率第1兵團部也放下武器。

戰役結果

長春圍困戰歷時5個月,粉碎了蔣介石以長春守軍牽制東北野戰軍主力,使其不能向南機動的企圖。遼瀋戰役開始後,圍困戰配台丁東北野戰軍主力在主要方向上的作戰,為全殲東北國民黨軍創造了有利條件,開創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經過長久圍困、瓦解守軍、解放大城市的先倒。

相關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