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公雞(漢語辭彙)

鐵公雞(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鐵公雞,一詞常見於歇後語“鐵公雞——一毛不拔”,形容生活中小氣,吝嗇,一毛不拔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公雞
  • 發音:tie gong ji
  • 典故:《子不語》卷22
  • 歇後語:鐵公雞 一毛不拔
  • 釋義:形容小氣、吝嗇
釋義,貶義,褒義,典故,

釋義

貶義

歇後語:“鐵公雞-----一毛不拔”。是句家喻戶曉的歇後語,是極端吝嗇的代名詞

褒義

可若從“一毛不拔”的出處來說,此話本是一句褒語。據《燕丹子》載:燕太子丹秦王扣為人質,一心想報仇雪恨。燕國俠士田光給丹出主意說:我認識一個叫荊軻的,“為人博聞強記,體烈骨壯,不拘小節,欲立大功”,“太子欲圖事,非此人莫可”。在太子丹拜託下,田光找到荊軻,把太子丹的復仇願望和盤托出:“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傾心於足下,願足下勿疑焉。”荊軻回答說:“有鄙志,常謂‘心向意,投身不顧;情有異,一毛不拔’。今先生令交於太子,敬諾不違。”荊軻與田光一樣,言必信,行必果,他將匕首藏於圖中,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氣氛中,實踐了自己的諾言,成為千古一俠,流芳至今。
荊軻的“鄙志”包括兩層,一是對自己認定的目標和理想,他全身心的投入,“情為恩使,命緣義輕”,真可謂捨生取義,殺身以成仁。二是對道不同、志各異的人,他絲毫不肯為之出力,哪怕纖微如“一毛”也不肯拔下相饋。

典故

“鐵公雞”出處難以考證,但清代袁枚子不語》卷22的《鐵公雞》卻讓人過目難忘。濟南一富翁“性慳吝,綽號‘鐵公雞’,言一毛不拔也”。他要納一妾,條件是“價欲至廉,貌欲至美”。未幾,媒人帶來一女,“不索價,但取衣食充足而已”。未料半年以後,富翁“啟其所藏,已空矣”。原來女子是他家一舊房客,該富翁嫌他們“多費”而將之趕走,後來她特來報復,偷光了他的錢財,拔光了他所有的羽毛。
故事一:
清朝乾隆年間詩人袁枚的著作《子不語》中記敘了這么一個故事:在今天山東濟南一帶,有一個有錢人,家中錢財無數,可是其為人十分摳門,附近的百姓無人不曉,有人暗地裡給他起了個外號“鐵公雞”,意思是他很小氣,一毛不拔。
一天,這個有錢人想要納妾,但他向媒婆提出了一個苛刻的要求——小妾要有出眾的外貌,可只能索取少得可憐的聘禮。沒過幾天,媒婆領著一個女人來見富人。這個女人一點聘禮也不要,只求能保證基本的生活需要就可以了。有錢人喜上眉梢,很快就把這個女人娶回家做了小妾。
轉眼間半年過去了,有錢人照例去檢查他珍藏的金錢和寶物,卻發現倉庫里空空如也。有錢人經過細緻嚴格的審問後才弄清楚,他新納的小妾竟然是他過去的一位舊房客。當初,有錢人認為她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所以將她攆出了家門,而這個女人之所以會不要聘禮就同意做有錢人的小妾就是為了回來報復他。她悄悄地把有錢人積攢的金銀財富一一偷走,拔光了他所有的羽毛。
故事二:
古時候有個十分小氣的人,他的衣服總是破了補,補了又補,從來捨不得做一件新衣服穿。他吃完飯之後,總要把碗舔了一遍又一遍,一粒飯都捨不得扔掉。
村上有人結婚,家家都要送些禮物去祝賀,每次他送的禮物總是最寒酸的,其實他家並不窮。
有一次,村上一個人得了急病,請了大夫來看病,大夫開完藥方之後說,這味藥在煎的時候要兩根七寸長的公雞毛做藥引子。可是病人的家屬找遍了全村都沒有找到大公雞。忽然有人想起他家每天都有一隻公雞打鳴,叫聲很大,想必他家裡有一隻大公雞。
病人的家屬來到他家後,果然看見一隻大公雞在院子裡啄食。非常高興,便向他說明了來由,可是他一聽要拔他家公雞的毛便十分不樂意。在病人家屬的再三請求之下,他才說:“這樣吧!病人要吃雞補養身體,我這隻雞也正想要賣出去,你們就出五錢銀子把雞買去吧!”那家人沒有辦法,只得花五錢銀子買走了那隻大公雞。其實,在市場上買這樣的雞連二錢銀子都不要。
後來,村上的人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都說他家的雞像鐵公雞一樣,一根毛都拔不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