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鐵公雞

聊城鐵公雞

聊城鐵公雞是山東省聊城地方傳統名吃,色澤黑亮,香氣撲鼻。水分少、皮縮裂、肉外露、無彈性、藥香濃的品質,形成了柔嫩骨酥、 色鮮味美、入口余香深長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聊城鐵公雞
  • 地區:聊城
  • 性質:地方傳統名吃
  • 特點:色澤黑亮
基本簡介,詞條來源,

基本簡介

聊城鐵公雞是老舍先生送給聊城魏氏熏雞的雅號,所以在山東聊城、在山東,鐵公雞已經成為聊城魏氏熏雞的別稱,又名鐵雞。
聊城鐵公雞
魏氏熏雞第六代傳人魏炳田向申兆勝介紹,兩百年前東昌府的魏氏祖輩最初製作的是魏氏“扒雞”。隨著航運興起,祖輩看到緊靠運河、交通便利的優勢,希望藉機能夠將自家特色遠銷外地。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魏氏熏雞第一代創始人魏永泰,通過脫水燻烤,將“現做現賣”的“扒雞”升級為能夠長期儲存的“熏雞”。魏家每年從農曆十月初一開始到臘月二十三結束,選擇經過一年生長後大年的小雞可加工熏雞二三千隻,一直做到春節,熱天不做,這便是一年的量。待到漕運大興,年產量可達萬隻。當是時,漕運暢通,各地客商紛紛向聊城魏氏熏雞店訂購,“那時候,北能進京城,南能到閩粵!”魏炳田至今記得記得祖輩述說的輝煌。

詞條來源

1935年夏,在青島山東大學的蕭滌非請上門造訪的老舍先生和法語教授吃飯,隨手帶上聊城朋友寄去的一隻魏家熏雞。在一家小酒館,找了個雅座,把雞交給堂倌,另點了幾樣菜。當堂倌把雞端上來時,那雞竟大為改觀了,不那么黑,也不那么瘦骨嶙峋,色澤光亮,香氣撲鼻,刀工也好,斬得勻稱,很是誘人。他們一面品味,一面讚美,說確是別有風味,平生未曾嘗試。老舍忽然問道:“這叫什麼雞?”蕭先生說:“這個我卻說不上,朋友也沒有告訴我,也許是一種藥制燒雞。”這時趙對老舍說:“是不是請你這位幽默大師給它起個名兒?”老舍平日為人很靜穆,絲絲文文的,對朋友總是微笑著,話是不多的。可這只是他的一面。每當三杯之後,他就會像白樂天說的“酒飲三杯氣尚粗”,變得慷慨激昂,談笑風生。有時也大聲猜拳,酒酣耳熱,餘興未盡,還往往唱上一段二黃倒板。此刻他已有幾分酒意,略一思索,便說:“朋友,你們看,這雞的皮色黑里泛紫,還有點鐵骨錚錚的樣子,不是很像京戲裡那個鐵面無私的黑包公嗎?乾脆,就叫鐵公雞!” 這時老舍忽然問兩人到過濟南沒有,蕭、趙說沒有去過,於是他便接著說:“濟南城裡有個大明湖,湖的北岸有座鐵公祠,是紀念明朝初年一個名叫鐵鉉的鐵漢子的。當時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帶著幾十萬大兵南下要搶奪他侄兒建文皇帝的天下,鐵鉉拚命抵抗,後來兵敗被俘,被反綁著手帶到朝廷去見已經登上皇帝寶座的燕王。嘿,這鐵鉉也真夠鐵的。他一不跪,二不站,用背對著燕王一屁股坐在地上,直罵!燕王對他說,只要你轉過頭來回顧一下,我就赦你一死,可他就是不買帳,結果被分屍。真不愧是姓鐵的。山東既然有這一處名勝古蹟,管它叫鐵公雞,不也就表明它是山東的特產了嗎?”當時老舍說得有聲有色,談到鐵鉉的事,那語氣更是斬釘截鐵。經老舍這么一說,“鐵公雞”這一頗為別致的綽號就顯得更加有意味,這就是它得名的經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