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淮樓(安徽和縣鎮淮樓)

鎮淮樓(安徽和縣鎮淮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鎮淮樓,又稱譙樓、鼓角樓、鼓樓,座落在安徽省和縣城內,縣人民政府對面。始建於北宋時期,明弘治、嘉靖年間知州陳憲宋繼先均修建,清乾隆道光年間,知州徐元、李煜也先後重修,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鎮淮樓
  • 地理位置:安徽省和縣
規模,變遷,

規模

該樓規模,為1881年(清光緒十七年),知州羅錫疇修復、擴建。樓高11米,寬21米,平台長55米,內築土,外砌磚,形成高樓,樓基城牆用一盡長方的石磚砌成,磚上有“光緒辛卯春”、“知州羅錫疇督造”字樣。樓下正中拱形門洞,宛如城門。平台兩邊,有登樓石級。1960年以後,西路石級被毀,改由樓樂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兩層樓閣,四周為12根朱紅木柱所環抱;樓上兩層八角飛翹,勾指藍天。樓上有清代人題寫的“江天一柱”匾額,以及楹聯一幅:“披襟向前,快哉此風,那堪稱雄,登樓高呼太祖在;憑欄仰望,皓然明月,誰與共醉,隔江招手謫仙來。”“鎮淮樓”三字隸書碑額,鑲嵌在朝南門樓上;“南來第一”磚刻,砌在朝北門楣上。

變遷

鎮淮樓始建於何時?據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知州徐元留下的《鎮淮樓詩碑》首句“宋寧遺構鎮江關”來考,此樓是在宋代鎮江關的遺留結構舊基上建造的。從樓下層中間4根長柱及其礎石看,古建築技術人員鑑定是宋代的木石構件。
宋徽宗初年,貶謫太平的編管李之儀曾多次來和州游山觀水。有一次,他還受到和州知州曾延之於此樓設宴熱情款待。當時李之儀興致勃勃地寫下題為《和州太守曾延之置酒鼓角樓》一詩:樓台煙樹接平蕪,水墨丹青十幅圖。認為黃山家住處,雲中相對似相呼。
此樓宋代叫鼓角樓、譙樓,為何又有鎮淮樓之稱呢?說法不一。其中有一種是據史所說:《直隸和州志》記載,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兀朮侵犯和州,圍城數匝。當時鈐轄宋昌祚激勵士卒,堅守州城,日夜防禦,不少懈怠。一日,軍士胡廣眼尖手快,一箭射中金兀朮的左臂,兀朮大怒,下令弩箭齊發。金兵蜂擁破城而入,大肆屠殺軍民。是時,古城內外屍積如山,血流成河。鈐轄宋昌祚、歷陽縣令蹇譽等皆壯烈死於譙樓上。鄉豪、進士趙霖帶領鎮淮軍(即鄉兵)拒不投降,利用黑夜突圍,轉移到麻湖水寨(今娘娘廟一帶),練兵戰備。後來,偵知金兵分散,力量薄弱,趙霖立即抓住戰機,擺開陣勢,一舉收復和州城,受到南宋朝廷褒獎,任其為和州鎮撫使兼知州。故後人又稱“譙樓”為“鎮淮樓”。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農曆正月),朱元璋獻計攻占了和州。郭子興命他為總兵官(鎮守一方的大將),建立反元根據地。朱元璋常與徐達李善長常遇春諸將在鎮淮樓飲酒賦詩,其中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句道:
鎮淮樓鎮淮樓
中原殺氣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
我上鎮淮樓一望,滿天明月大江流。
鎮淮樓歷代均有修葺,據明清有記載的重建、重修達5次之多。值得一提的是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知州羅錫疇對該樓進行一次大修。懸樓北門額為“南來第一”,並將原“江淮重鎮”匾額換上“江天一柱”,四周城磚皆刻有“辛卯年春”、“知州羅錫疇督造”的字樣。
1986年10月,省撥款重修鎮淮樓,使之面貌全新,並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鎮淮樓遭暴雨侵襲,牆塌樓傾,省、縣隨即又籌款修復一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