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駙馬巷

楚州駙馬巷

駙馬巷是指古城淮安鎮淮樓西北隅約三百多米處的一條小巷,原名望仙巷

趣事,史實,

趣事

在鎮淮樓西北隅約三百多米的地方,有一條古老幽深的小巷——駙馬巷。飲譽海內外的周恩來同志故居就坐落在這條巷內。1965年7月5日,周總理、陳毅副總理在新疆石河子農場看望內地支邊青年,碰上一位從淮安去的姑娘李正蘭。周總理在邊疆碰上了淮安老鄉,非常高興,拉著小李問長問短:“你家是淮安什麼地方的?”“北鄉欽工的。”小李答。“噢,鄉下的農民出身,那比我強,我是城裡的官僚家庭出來的。”周總理幽默的話語把在場的人都逗笑了。這時,在一旁的陳毅副總理馬上接過話茬:“他是你們淮安城裡駙馬巷的。那條巷子裡過去出過駙馬,如今又出總理。你們淮安盡出能人啊!”在場的人聽了陳老總詼諧的話又都笑了起來。

史實

淮安駙馬巷裡真的出過駙馬嗎?
據《山陽縣誌》記載,早在宋、元年代,駙馬巷就是淮安的名勝之地。翻開明代文學大師、神話小說《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詩文集,我們可以看到他寫的一首套曲《南昌·一枝花·壽丁忍庵七十》:“唐時萬柳池,晉代燒丹灶,劉朝招隱地,宋室等仙橋。城壓金鰲,最好是淮陰道,引黃河一水遙。愛你個天生地來上神仙,住居在畫不就人間蓬島。”這首詞中的“萬柳池”在城西南,“燒丹灶”在缽池山,“招隱地”在河下,“等仙橋”就是在今天的駙馬巷內。這些都是明代淮安有名的名勝古蹟。“等仙橋,駙馬巷北,一作望仙橋”。(清同治《重修山陽縣誌》)相傳宋徽宗宣和年間,有一位名叫孫賣魚的處士,他別號塵隱,住在這條巷內的一座小橋旁。孫賣魚滿腹經綸,才華出眾,而且樂善好施。後來有人向宋朝皇帝奏明了他的才德,宋徽宗就召他為官。孫賣魚堅持不肯,而地方民眾遇有難事,他卻能挺身而出,為民眾排憂解難,因此人們都很崇敬他、愛戴他。孫處士一直活到一百多歲,結果無疾而終。出殯那天,人們出於對他的敬愛,前呼後擁,傳說當靈柩抬至巷內一座小橋上時,孫賣魚突然冉冉升起,人們望著他腳踩瑞雲,樂呵呵地升天而去。送殯的人都非常驚異,認為這是塵隱善事做多了,得道成仙了。從此,那座無名的小橋就被叫著望仙橋,巷名也就叫望仙巷。後來,地方民眾出於對孫賣魚的思念,常到小橋上望天禱告,等他顯靈保佑,所以望仙橋也叫等仙橋。
望仙巷改名為駙馬巷是明代初年的事。據《明史》記載,還在朱元璋(重八)當農民起義軍領袖的時候,他的堂兄蒙城王重四公在軍營中病重,臨終前對朱元璋說:“我身後別無牽掛,唯有獨女無嬌無人照應,請你把她視為親生,撫養成人。”說完就閉目長逾。朱元璋不負兄長所託,不僅把無嬌撫養大,還把她許嫁給自己的親隨屬下兵馬副指揮黃寶。無嬌也很賢良,同她叔父的一大群兄弟姐妹相處和睦,視如同胞,相親相愛,朱元璋也就格外喜歡她。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明代開國皇帝,便破格將他這個侄女無嬌封為慶陽公主(按慣例只能封郡主),封黃寶為駙馬都尉,並賜名黃琛,又下詔升任黃琛為淮安兵馬指揮使,子孫世代沿襲。
黃琛在淮安3年,一直住在望仙巷北首(今淮安勺湖幼稚園處)。由於他在維護明王朝統治方面十分賣力,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寵愛和賞識。公元1371年朱元璋又將黃琛調到安徽鳳陽,為他看管祖墳。黃琛在鳳陽整整30年,直至老死,葬於鳳陽虎山。
黃琛死後,剛接位不久的明惠帝朱允炆專門在淮安望仙巷內欽賜一塊地方,為他建了一座駙馬祠,據清同治《重修山陽縣誌》記載:“駙馬巷,大聖橋西南,舊有黃駙馬祠”。地方官吏趨炎附勢,隨之把望仙巷改名為駙馬巷,一直沿用到今天。——摘《楚州政協》嚴禁跨省追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