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葉枯病

銀杏葉枯病是一種植物疾病,主要分布於葉片。

基本介紹

  • 別稱:銀杏葉枯病
  • 多發群體:植物葉片
  • 常見發病部位:葉片先端
  • 危害:黃色部位逐漸變褐枯死
症狀,發生規律,病原,防治方法,

症狀

發病初期常見葉片先端變黃,6月間黃色部位逐漸變褐枯死,並由局部擴展到整個葉緣,呈褐色至紅褐色的葉緣病斑。其後病斑逐漸向葉片基部蔓延,直至整個葉片變成褐色或灰褐色,枯焦脫落為止。7~8月病斑與健康組織的交界明顯,病斑邊緣呈波紋狀,顏色較深,其外緣部分還可見較窄或較寬的鮮黃色線帶。9月起,病斑明顯增大,擴散邊緣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病健組織的界限也漸不明顯。此外9~10月份在苗木或大樹基部萌條的葉片在不定部位上產生若干不規則的褪色斑點,中心褐色,這些斑點雖不明顯擴大,但常與延伸的葉緣斑相連合。發病期,於病斑上可見多種黑色或灰綠色毛絨狀,即黑色小點狀的真菌子實體。在江蘇各地,銀杏葉枯病約於6月中旬發生。葉片感病後,初期葉先端組織局部褐變壞死,不久,逐漸擴展至整個先端部位,呈現褐色、紅褐色病斑。以後,病斑繼續向葉基部延伸,呈暗褐色或灰褐色,直至葉片枯死、脫落。6—8月間,病斑邊緣呈波狀,清晰明顯,有時具黃色線帶。9月間,當病斑邊緣呈現水漬狀滲透擴展時,其病斑交界處多半變得不明顯。發病期,於病斑上可見多種黑色—灰綠色毛絨狀,或黑色小點狀的真菌子實體。

發生規律

觀察證明,大樹較苗木抗病,雌株隨結實量的增加發病率明顯提高。另外根部積水造成根系腐爛或樹勢衰弱也能導致發病早而嚴重。一般說施基肥的較施追肥的感病輕;冬季施肥的較春季施肥的發病率低。銀杏與大豆間作發病較輕,與松樹間作發病嚴重,距水杉樹近的發病嚴重,反之,則輕。其原因可能是此病病原菌與間作樹種的病原菌相同有關(如水杉赤枯病)。在土層淺薄、下土板結、低塵易積水的地段上栽植;或在基肥不足、地下害蟲為害猖獗的圃地上育苗;當起苗傷根、定植窩根等情況下,則葉枯病發生均較嚴重。據田問普遍調查,凡出現上述因素的地方,都可能導致銀杏根系發育不良,生長受阻,甚至根腐。這類植株在春季展葉一個余月後,就會表現為早期黃化。不久,黃化株大多首先感病。
銀杏葉枯病是銀杏栽培地區一種常見的病害。早在犯世紀60年代初期.該病在泰州地區苗圃中出現時,已受到生產單位重視。據初步調查,該病在江蘇郊縣、射陽、高郵、泰興、江都、鎮江、南京、吳縣,浙江杭州、麗水、銜州、舟山,安徽天長以及江西贛州等地均有所見。但各地危害程度不一,一般是銀杏栽培老區較栽培新區為重。病株葉片8月初即先後脫落。嚴重時,冠部枝條光禿,果實瘦小,種子產量、質量亦受顯著影響。
銀杏葉枯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樹齡、立地條件、栽培管理措施等。在苗木上,病害多半於6月下旬開始出現,而在幼樹和大樹上,通常發生較遲。病害的盛發期為8月、9月間,10月逐漸停止。但也有個別的,如1988年在江蘇丹陽市內所見,數百年生古銀杏兩株,5月明顯感病,6月中旬已大量落葉,冠部枝條裸露。在土層淺薄、下土板結、低洼易積水的地段上栽植;或在基肥不足、地下害蟲危害猖狽的圃地上育苗;當起苗傷根、定植窩根等情況下,則葉枯病發生均較嚴重。這類植株在春季展葉1個月後,就會表現為早期黃化。不久,黃化株大多首先感病。而葉色正常,長勢好的桓株,一般較遲感病,並且受害程度亦相對輕微。在大樹上,一般雌株較雄株感病重.雌株結果大年比小年時感病要重。另外,在野外調查中還發現,凡與感染赤枯病的水杉林或行道樹相鄰近的銀杏,常常較遠離水杉的銀杏植株感病重。其原因可能是兩種病官在不同寄主上能夠相互感染.以至加重了對各自的危害。經室內顯微觀察和接種試驗,銀杏葉枯病菌鏈格孢和水杉赤枯病菌鏈格孢形態基本一致,應屬於同一個種。它們對水衫、銀杏兩種寄主都有明顯的致病性。

病原

銀杏葉枯病是由3種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但是,它們在寄生性、致病性以及出現時期、數量等方面皆存在著一定差異。鏈格抱病菌對銀杏健康葉或黃化葉都有明顯的致病性。並且,不論在哪一個發病時期,它在病葉上出現的數量均占絕對優勢,因此,可以認為鏈格孢是該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圍小叢殼對健康葉、黃化葉也都具有較強的致病性。但是,從整個發病時期來看,該病菌僅在9月間較多出現,其他月份較少,為此,可將它視為次要的病原菌。銀杏盤多毛孢只能危害黃化葉。就出現的數量而言,它比圍小叢殼病菌還要小,至10月才明顯增加。所以,它應屬於一種更為次要的病原菌。現就上述3種病原菌的形態特徵,分別簡述如下:
鏈格孢:該菌多生於病斑背面。分生抱子梗單生或叢生,直立或彎曲,不分枝,有分隔,檄欖褐色,大小37—85µm×4.5—7.5µm。分生孢子多為2個或3個串生,橄欖灰色至橄欖褐色,表面平滑,卵形、橢圓形、紡錘形或棒形,有或無喙狀附屬絲.橫隔膜2—8個,縱隔膜0—6個,分隔處稍縊縮。分生孢子大小24~42µm×11~18µm,喙長7.4—25µm。在PSA培養基上,25—28℃下,生長良好,並可見分生抱子10餘個串生成長鏈,有時產生分叉。
圍小叢殼:該菌在發病期於病斑上以無性世代出現。分生抱子盤散生於病葉兩面,埋於表皮細胞下,褐色,其上生有褐色剛毛,直徑47—86µm。分生孢子橢圓形,通直,單細胞,無色,大小12~18µm×4~6µm。在PSA培養基亡,25℃下.生長良好,並能產生大量梅紅色分生抱子堆以及黑色顆粒狀的子囊世代。子囊殼球形,具短頸,大小140~159µm×94~130µm。子囊棒形,其間無側絲,大小39~75µm×5~10µm。子囊孢子橢圓形,略彎曲,無色,單細胞,大小10~14µm×3.5—5.0µm。
銀杏盤多毛孢:分生孢子盤生於葉表皮細胞下,直徑111~130µm,分生孢子紡錘形,黃褐色,4分隔,分隔處稍縊縮,頂端有附屬毛2~3根,兩端細胞無色,中央3個細胞有色,基部有色細胞顏色較淡。分生抱子大小20~22µm×6.5—8.5µm(朱克恭等,1991)。

防治方法

首先要選擇立地條件好的地塊進行育苗或栽培,避免使用土壤瘠薄、板結、低洼積水的土地。在栽培管理過程中,亦應注意防治地下蟲害,改進栽培技術,以促進植株良好生長,提高其抗病能力。另外,銀杏不宜栽植在與水杉相鄰近的地段上,更不宜與水杉混栽。在銀杏幼林中,若春季以蠶豆間作;秋季以大豆間作,則有利於銀杏生長,並能減輕葉枯病的發生。有條件的場圃,於發病期噴灑40%多菌靈的400倍藥液.亦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