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山(四川射洪縣金華山)

金華山(四川射洪縣金華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華山,是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的聖地,位於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因其“山貴重而華美”得名,被譽為“天下無雙景,人間第一山”。前山為金華道觀,後山是開初唐一代詩風的著名詩人陳子昂少年時代讀書台。山上古柏森森,亭台樓閣鱗次櫛比巧奪天工。金華山既具有歷史滄桑感,又不失現代休閒味,是度假旅遊的好去處,堪稱涪江中游的一顆明珠。走遍涪江兩岸,無敵金華山;攬盡世間風光,獨數此美景。

四川金華山位於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城北20公里金華鎮涪江之濱,其主體位置則位於大金華旅遊區的北區,漢代名“煙墩嶺”,被譽為川中名山。 前山為金華道觀,始建於梁天監年間(公元502年),後山是開初唐一代詩風的著名詩人陳子昂少時讀書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華山
  • 地理位置:四川省射洪縣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著名景點:金華山道觀 三清殿、祖師殿
  • 派系:道教全真龍門派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四川省遂寧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名稱由來,簡介,主要景點,地址,

名稱由來

金華山因其山中的金華山道觀而得名,清末以來,統稱金華山,沿用至今。其名的來歷,根據清光緒年間《射洪縣誌》記載,取“其山貴重而華美”之意。物換星移,歲月滄桑,金華山雖歷經近1500年的盛衰變化,但殿宇樓閣鱗次櫛比,古風猶存,遊人、香客往來不絕。宋朝皇帝封為“玉京觀”。
金華山

簡介

金華山山勢呈馬鞍形,前山是主峰,山腳下是虹飛橋 (又名百尺橋),因陳子昂《登金華》詩有“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的詩句而得名。穿過雕樑畫棟的虹飛橋,順左上三十餘級石階,即可到達金華山前山門。站在前山門,一眼望去,層層石階直上山頭,兩旁古柏森森,雲環霧繞,頗有世外仙山的味道。
從前山門上行的石階共有365級,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990年修復。這石階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即你從金華山的前山門始,心誠意專地登完365級石階到達南山門,就能使你在今後每年的365天都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進入金華山南山門沿蜿蜒石龍拾級而上,可依次參觀道觀的靈祖殿、藥王殿東嶽殿祖師殿三清殿。這些宮觀殿宇大部分系明清建築,殿內供奉的塑像儀態萬千,栩栩如生,頗具匠心。
金華山古建築眾多,散布山間,呈層次分布,錯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鬱,有國家級保護古柏千餘株。行走山中,山中無塵雨,卻有空翠濕人衣的感覺。歷代追索先賢遺風,來此憑弔者眾多,且多有題記,都存於山中博物館。杜甫晚年居蜀, 曾扶杖前來,留下《野望》等名篇描寫山中勝景,抒發心中慨嘆!
金華山

主要景點

金華山道觀與都江堰的青城山道觀、大邑的鶴鳴山道觀,三台的雲台觀並稱四川四大名觀,與四川眾多道觀同屬於道教全真派。位於金華山前山,道觀坐北面南,依山取景,層疊而上,有六殿、五樓、三洞、二院、二門,結構謹嚴,布局合理,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2年)。東晉時,有方士陳勛來此結茅為庵,修道學仙,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敕令在該山修建規模宏大的金華觀,距今近1500年。唐代重建時,更名為九華觀。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又改名玉京觀。金華山祖師殿內供奉的是真武祖師的彩色座像。真武祖師是金華山奉祀的正神,他出道飛升的日子為農曆三月初三,因此就有了“三月三”金華山廟會的來歷。每年農曆“三月三”,頂禮朝拜的香客,觀光旅遊的客人絡繹不絕,一天達5~7萬人。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四川金華山道觀四川金華山道觀
金華山三清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三清全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大天尊。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簡稱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崇奉的至尊之神,或說化身老子,後因出現“一氣化三清”之說,由一尊神變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事實上,道教從創立之時起,就尊奉老子(即太上老君)為教主,進而說他上處五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他們的地位高於玉皇大帝。每到一定的時候,玉帝以及西母都會帶領眾仙朝拜三清。因此三清在道教的地位至高無上。(備註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稱太上老君、太上道祖。道教的三皈依道、經、師三寶,分別代表元始天尊(道寶)、靈寶天尊(經寶)、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師寶)。因而合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大天尊。)
金華山道觀——三清殿金華山道觀——三清殿
金華山祖師殿內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的彩色座像。真武祖師是金華山奉祀的正神,他出道飛升的日子為農曆三月初三,因此就有了“三月三”金華山廟會的來歷。每年農曆“三月三”,頂禮朝拜的香客,觀光旅遊的客人絡繹不絕,一天達5一7萬人。盛況空前,熱鬧非凡。祖師殿中央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神像,真武祖師前面有3個神位,分別為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師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神位。每逢重大節日如:農曆二月十五的太上老君生辰舉行的三清朝科、三月初三的真武朝科等,都會在祖師殿舉行盛大的科儀朝拜三清等尊神。
祖師殿早晚課——太上玄門早晚壇功課經祖師殿早晚課——太上玄門早晚壇功課經
王靈官殿
靈官殿高9米,長7.7米,寬5.5米,建於元代延佑二年(1315)的靈祖殿通敞寬闊,氣勢沉雄。殿堂神台上,王靈官坐武神像通高3米,彩繪金身。頭戴沖霄冠,腳踏風火輪,頂盔貫甲,威風凜凜。右手握十八節金鞭,左手執三角火眼金睛,三目怒睜,威武森嚴,賞善罰惡,震撼人心。威靈顯應,聞名遐邇,靈官殿乃金華山香火最旺之殿堂。
玉壺閣
玉壺閣是盛唐偉大詩人、文學家、政治家、散文家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陳子昂(公元661—702),字伯玉,出生在射洪縣武東鄉一個世代富有的讀書人家,因家境富裕,年至十五、六歲還是一個任俠放縱的“公子哥兒”,十八歲時慨然發憤,在這裡閉戶讀書三年。他學成出仕,因一篇《諫靈駕入京書》為武則天所讚賞,官拜麟台正字,轉右拾遺。曾兩次隨軍出征,因與主帥意見不合,38歲時辭職還鄉,後被縣官段簡害死,時年41歲。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先驅,主張詩歌創作要有內容和理想,提倡雄健質樸的表現形式,堅決反對言之無物、無病呻吟、專講辭藻格律的詩作,後人評價他開創了唐詩的一代新風。
玉虛閣石碑刻“蔚藍勝景”迴文詩一首,字形龍蛇飛舞,順念倒念皆成詩句。其風景名勝、文物古蹟,千年來雖遭風雨剝蝕,仍然古貌猶存,聲名愈顯。玉虛閣右側有一座兩米多高的迴文詩碑,背面刻有清嘉慶四年(1799年)射洪縣令胡魁撰寫的《增栽金華山林木碑記》。正面刻有清代鹽亭楊太虛金華山道觀作住持時所作的迴文詩。迴文詩的書法為一種怪異的龍蛇字型,它是在草書的基礎上,融入傳統的隸書和道家的符書,三種書法互相滲透,錯落有致,形成一種龍飛鳳舞的字形,不太好認,且聽我念來:
龍頭倒臥見高峰,洞古鋪天綠樹籠。
封郭滿天撐老柏,卷波煙水映喬松。
濃情尚吐飄香桂,覺夢驚聲聽曉鐘。
淙夜澈泉流韻雅,茸紅剪處妙羅胸。
如將每兩句詩倒讀,則為:
籠樹綠天鋪古洞,峰高見臥倒頭龍。
松喬映水煙波卷,柏老撐天滿郭封。
鐘曉聽聲驚夢覺,桂香飄吐尚情濃。
胸羅妙處剪紅茸,雅韻流泉澈夜淙。
作者以詩人的筆觸,描寫了金華山“倒頭石龍”,“蔚藍洞天”,“撐天古柏”,“卷波喬松”,“夢覺曉鐘”、“清泉雅韻”等景觀。情景交融,十分貼切。
純陽閣
與玉虛閣相距約30米有一座純陽閣,閣內供奉著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此處,原為“讀書台”舊址,清道光十年(公元1884年)遷讀書台於後山梧南嶺。但閣前平台右側仍留下這一座巨大石碑,碑的前後分別刊刻著唐代大詩人杜甫親筆書寫的《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蹟》和《金華山野望》兩首詩。杜甫寶應元年(762年)冬天到金華山憑弔陳子昂,當詩人看到冬日的金華山一派冷清,陳公讀書堂又長了許多青苔,不禁發出“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才”的感慨。
讀書台
陳子昂讀書台位於射洪縣城北23公里處的金華山上,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1980年7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4月被列為遂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金華山因陳子昂讀書台被譽為“千山景色此間有,萬古書台別地無”。其舊址在金華山古觀之後,今祖師殿一帶。唐大曆年間,東川節度使鮮于叔明曾為陳子昂立旌德碑於讀書堂前。中唐後政局混亂,戰爭頻仍,學堂因之衰廢。宋嘉裕年間,邑令龐子明在其遺址建拾遺亭。明初,拾遺亭已毀,廉承務逍於舊基建屋塑像,並立明遠亭於其側,成化時,縣令郭鏜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築全坍壞。康熙五十一年,知縣唐麟翔於學堂舊址建方廳一大間,置匾額為古讀書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錢秉德,汪澍移讀書台於嶺後梧崗山。光緒六年(1880年),知縣文芳等捐資勸募,拆去短垣,芟除荊莽,於亭前新建廳三間,翼以迴廊曲檻,外置甬道門閣;亭右立精舍三間,亭後闢地增葺大廳三間,額擬留雲山館,遊廊環繞,外蔽繚垣;最後砌台豎荷葉亭一大間,額擬涵波臨江,建船房三間,小榭一間,已初具規模。此後基本保持原狀,略有增修。
古讀書台內匾對甚多,多數為古今名家手跡。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陳伯玉先生別傳》等為重要文物,留雲仙館內陳列的陳氏有關文獻資料亦不可多得。“讀書台”遺址,也成為後人憑弔的一處勝景。清康熙年間,射洪鄉賢楊甲仁在此處講學20年,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1987年春,峨眉電影製片廠曾在這裡拍攝故事片《野店》。
臭石四川省射洪縣金華山陳子昂讀書台內的一塊臭石吸引了眾多的遊人。臭石,於明代嘉靖年間由射洪縣人楊最任雲南副使時,從曲靖縣帶回,放置在金華鎮西街一小院內。新中國建立後,射洪縣文化館將該石運往太和鎮,埋於館內葡萄架下,1983年9月運往金華山,收藏於此。這塊石頭,形如人腦,表面微光,色呈灰黑。原高約1.2米,經多年來搬運敲擊,現只有0.6米了。若以鐵器擊之,臭氣頓出。清代袁霖先生的《臭石歌》就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此石:“敲石得樂聲,煮石得其味,那見擊石出臭氣?不信將石砥,臭即隨手起,遺臭千年存,誰知石端委?”石頭擊之有臭,世間少聞,若你有幸到金華山去,親手敲敲,嗅嗅那悠悠臭氣,定會遊興大增,心曠神怡,別有一番情趣。
虹飛橋
金華山山勢呈馬鞍形,前山是主峰,山腳下這座橋名虹飛橋(又名百尺橋),因陳子昂《登金華》詩有“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的詩句而得名。穿過雕樑畫棟的虹飛橋,順左上三十餘級石階,即可到達金華山前山門。站在前山門,一眼望去,層層石階直上山頭,兩旁古柏森森,雲環霧繞,頗有世外仙山的味道。從前山門上行的石階共有365級,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990年修復。這石階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即你從金華山的前山門始,心誠意專地登完365級石階到達南山門,就能使你在今後每年的365天都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地址

金華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