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紙

金粟紙

宋代名紙,簡稱金粟紙,或金粟箋紙。金粟寺在浙江省海鹽縣西南18公里,寺建於三國吳代。該寺曾經藏有北宋紀年的經藏數千軸(或稱萬餘卷),每幅紙背後印有長方形紅色小印“金粟山藏經紙”文字,紙張兩面加蠟磨光,由於紙質堅挺平滑,抄寫文字“墨光黝澤如髹漆可鑑”,因而“日漸被人盜去,四十年而殆盡”。“好事者剝取為裝潢之用”。使金粟山藏經紙名揚四方,求者甚多,屢有仿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粟紙
  • 時代:宋元兩代
  • 意義:仿金粟山藏經紙製成的一種紙
  • 出處:《關門》
產地與由來,有關文獻,

產地與由來

我國宋元兩代寺廟名剎萬千,藏經卷帙汗牛充棟,即以明代海鹽縣為例,寺廟祠院庵即達139所。但以一處寺院命名的藏經紙,歷史上似僅有金粟寺一處。以宋代一些寺廟刻印藏經,印藏經的紙有些就是寺內自己請工匠所造,如海鹽《法喜寺藏經》,流傳絕少,惟曾有背紙幾番,為張燕昌所藏,光潔如玉,與金粟紙無異,今存宋熙寧十年(1077)寫海鹽縣法喜寺轉輪大藏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存卷八十九),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也有並無自己的品牌紙來寫大藏的,如江蘇句容縣《崇明寺大藏》中《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殘存卷十一),今存上海圖書館。 金粟山在浙江省海鹽縣西南三十六里處,位於澉浦西北茶院村有金粟寺,宋大中祥符(1008-1016)初元始改為廣惠禪院。寺中有金粟山藏經紙,此紙大約造於宋代治平年(公元1064-1067年)或更早,乃用桑皮、楮皮加工而成,專供寺院寫經之用。紙上有朱色小印「金栗山藏經紙」,其內外塗以白蠟並砑光,又以藥水濡染使之發黃,紙厚重,紋理粗,精細瑩滑,久存不朽,書寫效果絕佳。由於千年滄桑,紙面墨色如初。
金粟寺之大藏,即用自製藏經紙書寫,故稱之為「北宋寫金粟山大藏經」,又稱「海鹽金粟山廣惠禪院大藏」,經為捲軸裝,計六百函萬餘卷,每紙三十行,行十七字,朱絲欄,以千字文編號。每幅紙心皆鈐有朱色「金粟山藏經紙」小長方印。卷端下小字題寫「海鹽金粟山廣惠禪院大藏」。捲軸裝中經重新改為經折裝者也有,但甚少,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存卷十三)、《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存卷八十七)。

有關文獻

清金人瑞《關門》詩:“關門對雨靜焚香,到地垂簾孟夏長。小婦橫舒金粟紙,先生篆寫《遠遊》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