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麗水(源於春秋戰國時代雲南麗江)

金生麗水(源於春秋戰國時代雲南麗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麗江一名的來源,主要有兩說:一為因金沙江“源出吐蕃犁牛石下,名犁水,訛"犁"為"麗",故名麗江;二為金沙江因出產沙金,以“金生麗水”,故“古名麗水”,得名麗江。探討上述兩說,需對兩個問題進行辯證,即“金生麗水”的源流和“訛"犁"為"麗"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生麗水
源流,說法定型,說法出處,

源流

“金生麗水”不是五行之說
有人認為:"金生麗水",既可以說表達的是一種古人對地理的認識,又可以說是五行之說的觀點。一般情況下,金礦都在河流附近,而按照陰陽家的五行之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構成的,各要素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金克木而生水。”(《趣說千字文·望於江湖》)。
以上說法是否成立呢?《辭海》“五行”條這樣解釋:“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戰國時代,"五行"說頗為流行,並出現"五行相生相勝"理論。"相生"意味著相互促進,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勝"即"相剋",意味著互相排斥,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等。”可見,按五行之說是“金生水”,即金這種物質生成水,而“金生麗水”之意為“麗水生金””或“金生於麗水”,可見五行之說“金生水”與“金生麗水”並不是一回事。“金生麗水”不是五行之說,而是地理概念。
“金生麗水”源於春秋戰國時代雲南麗江
韓非子·內儲說上》:“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採金。採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市。甚眾,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於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於此,曰:"予汝天下而殺汝身。"庸人不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猶不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則雖辜磔,竊金不止;知必死,則有天下不為也。”“是以麗水之金不守,而積澤之火不救。”(意思是說:戰國時荊國即楚國南部,麗水之中生金,很多老百姓偷偷到麗水中淘沙採金。雖然下達了禁令,不準偷采,對偷采者肢解軀體並棄之於市(古代酷刑),殺了很多人,但仍然禁止不住。)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楚國的舊稱或別稱,周成王時,追封前代功臣的後代,於是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在荊山一帶(今湖北西部)建立了荊國,建都於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春秋時期,荊國遷都至,改國號為楚,戰國時期再次遷都到壽春。春秋時雲南地區屬荊國(楚國)後方之地,亦即“荊南之地”。
《新纂雲南通志》轉引韓非子:《十過篇》:“堯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師範:"黃帝子昌意降居若水",註:若水今金沙江”。
倪蛻輯《滇雲歷年傳·雲南事略》:“商周時滇云為貢獻之國可知矣。”《國語·鄭語》:“叔熊逃難於濮而蠻。”《史記·西南夷列傳》:“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蹻至滇池……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史學家徐中舒先生認為,莊蹻入滇是為了楚國對其西部黃金開採及東運的壟斷。方國瑜先生考證指出:“其可以確定早期中、印交通的實物資料,則有戰國時期楚墓出土的琉璃珠、長沙發掘報告載料珠二件,即琉璃耳璫,應是由身毒國輸入……但此物稱為beryl(寶石)的譯音,亦即最先自身毒國輸入。”(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
由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雲南處於中印交通的大通道上,這條道路是商人、馬幫走出來的,“推論中印交通不僅在春秋戰國,或始於宗周初葉(公元前11世紀)。諸家所引證的資料未必盡確,且有任意比附之嫌;但中印兩國文化發達甚早,已在遠古聲聞相通為意中事”(同上)。
在此應該對以往所說秦開五尺道、漢開南夷道有新的認識即中印交通早在遠古就已由人馬走出,形成道路,而秦、漢則在此基礎上加寬、改善而已;那種認為古代雲南閉塞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故諸子百家對金沙江(若水)產金了解甚詳,用以闡明採金之禁,酷刑而不能止,法不責眾的觀點;故韓非子所說“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應在今雲南麗江之地。

說法定型

“金生麗水”之說定型於南朝《千字文》
李綽尚書故實》和韋絢劉賓客嘉話錄》等書中載:南朝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令殷鐵石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複的1000個字,供皇子們學習書法之用,其中有“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崑岡”之句。顯然是殷鐵石熟記《韓非子·內儲說上》“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的名句,故從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字時,選取了此“金生麗水”四字,與“玉出崑岡”相對,說明戰國時“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是源,南朝“金生麗水”是流。以南朝的疆域來看,南齊高帝建元元年至和帝中興二年(480~502年),麗江地區屬雲南郡東姑復、西姑復縣境,當時金沙江產金,早有《韓非子·內儲說上》“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名著的記載,南齊時人們亦已熟知,故《千字文》“金生麗水”,既是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之說,又是對金沙江產金的進一步確認。由此可知,早在唐代南詔“西開尋傳”、於伊洛瓦底江上游左岸一帶設麗水節度之前,春秋戰國時已有“麗水之中生金”之說,又有南齊時“金生麗水”之說。明崇禎十年(1637年)刻印、被稱為“中國技術的百科全書”、“古代不朽的科技宏著”的宋應星天工開物》載:“金多出西南”,“水金多者出雲南金沙江(古名麗水),此水源出吐蕃,繞流麗江府,至於北勝州,迴環五百餘里,出金者有數截。” 明代程登吉幼學瓊林》亦云:“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這裡的“麗水”是指金沙江,“朱提”是指昭通的朱提山。以上史料說明,“麗水之中生金”和“金生麗水”中的“麗水”,不是指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也不是指唐代才得名的浙江省麗水縣,而是指雲南省之金沙江“一名麗水者是也”。也就是說,在元代定麗江路之前,麗水已是金沙江的古稱。《元一統志》說:“金沙江,古麗水也,今亦名麗江……源出吐蕃共隴川犁牛石下,亦謂之犁牛河”。《麗江府志》亦說:“元時始改麗江,其曰麗江者,則以產沙金得名金江,即古若水,一名麗水者是也”。
“祿郫出麗水之金”由“金生麗水”衍生
南詔刻於唐大曆元年(766年)的《南詔德化碑》載:“西開尋傳,祿郫出麗水之金;北接陽山,會川收瑟瑟之寶。”樊綽《雲南志》卷四說:“尋傳蠻,閣羅鳳所討定也。”方國瑜先生《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麗水節度·麗水城》載:“樊志卷六曰:"麗水城,尋傳大川城在水東。"是知麗水城一名尋傳大川城,在水之東也。按:麗水城即大金沙江,亦即伊洛瓦底江。”“而麗水節度所管,則主要為尋傳部族所居也。閣羅鳳西開尋傳,置麗水城鎮攝,西接大小婆羅門,北接吐蕃,西南接驃國,其境界廣闊。”“今克慶(克欽)即尋傳部族遺裔,而自稱準婆,即尋傳或即尋博之誤。”(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尤中先生考證亦認為:公元762年冬,閣羅鳳率兵“西開尋傳”,“直至今伊洛瓦底江西岸的祁鮮山(今甘高山)一帶,將不同民族的眾多部落都納入了南詔政權的統治之下。”(尤中《中國西南民族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157頁)。因此,《南詔德化碑》所說尋傳和麗水節度“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左岸”一帶,不在麗江之地,是從“金生麗水”衍生出“祿郫出麗水之金”,用以歌頌南詔疆域物產之盛。

說法出處

浙江麗水不是“金生麗水”之出處
據浙江省地勘局章啟明《關於〈千字文〉中“金生麗水”的出處與找礦思考》一文說:“《千字文》中"金生麗水"的"麗水"指的即為浙江南遂昌一帶。” “去年八月十六日,我在收看中央電視台四台的節目《國寶檔案》時,意外地收看到了一個信息:山西省某地出土了一件古代金飾品,系……元朝一個公主死後的隨葬物品,上面刻有"金的採礦地系浙江麗水"的文字。感到《千字文》的"金生麗水"的文字並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古代文人的杜撰。而且,堅定地認為《千字文》中的"金生麗水"確是指浙江南部的麗水地區。(20世紀)60年代我在省物探大隊二分隊工作,當時分隊地質人員曾對遂昌、龍泉一帶的老硐進行過深入調查,這數百個老硐規範宏大,可能是古代經年累月採金礦留下的傑作。前不久,我又在有關資料上查得"遂昌境內有唐至明代開採的金、銀、銅礦遺址三十餘處,砂硐數百個"。也證實了我的想法是對的。治嶺頭金礦曾被譽為"江南金礦一枝花",然與古人開採的金礦總量相較只是冰山一角。”此文認為,“金生麗水”的“麗水”指的是浙江遂昌、龍泉一帶。
筆者認為,此說值得商榷。
一是“金生麗水”之源為春秋戰國時代,定型於南朝,而麗水縣得名均晚於此。如:《辭海·麗水》:“縣名。在浙江省南部、甌江中游。隋置括蒼縣,唐改麗水縣。”麗水縣一說為唐武德四年(621)置,故治在今麗水市蓮都區境內,屬括州。麗水市政府網《麗水市歷史沿革》亦載:“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建處州,592年改為括州,607年改為永嘉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改為括州,779年改為處州。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處州路,1359年改為安南府,隨後改為處州府。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起,處州府轄麗水、龍泉、松陽、縉雲、青田、遂昌、慶元、宣平、雲和、景寧10縣。”
二是“麗水之中生金”和“金生麗水”都是指金生於麗水,人們在江水中淘取沙金,不是在遂昌、龍泉一帶的礦山老硐中採礦。誠如章啟明文章所說,元朝一個公主的隨葬品上刻有“金的採礦地系浙江麗水”的文字,但這僅能說明在浙江麗水遂昌、龍泉一帶的礦山中開採過金礦,與“麗水之中生金”和“金生麗水”,即從江水中淘取沙金,與在礦山中採金含意有別。而且,“遂昌境內有唐至明代開採的金、銀、銅礦”的時間太晚,既晚於《韓非子·內儲說上》“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也晚於南齊《千字文》“金生麗水”,故不能成為《千字文》“金生麗水”的出處。
三是麗水縣得名與金無關。《元和郡縣誌》載:“麗水本名惡溪,以其湍流阻險,九十裡間五十六瀨,名為大惡,隋開皇中,改為麗水,皇朝因之,以為縣名”。《名勝志》:“以縣北七里有麗陽山,故以麗水為名”。《栝蒼匯紀》:“縣北七里有麗陽山,下環清溪,縣名麗水以此。”
以上說明,麗水縣是因縣北“有麗陽山”之“麗”和“湍流阻險,九十裡間五十六瀨,名為大惡”之水,組合併雅化而稱“麗水”,與產金無關。且“金生麗水”起於春秋戰國,定型於南朝,而麗水縣之名,按《元和郡縣誌》為“隋開皇中”,或按《辭海》“唐改麗水縣”,兩個時間都太晚,不可能是春秋戰國時“麗水之中生金”、南齊《千字文》中“金生麗水”的出處。
綜上所述,“金生麗水”之“麗水”,不是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也不是隋唐才得名的浙江省麗水縣,而是雲南省之金沙江“一名麗水者是也”;《元一統志》說:“金沙江,古麗水也,今亦名麗江……源出吐蕃共隴川犁牛石下,亦謂之犁牛河”。《麗江府志》亦說:“元時始改麗江,其曰麗江者,則以產沙金得名金江,即古若水,一名麗水者是也。”
大量可靠的歷史文獻充分說明,在元代定麗江路之前,麗水已是金沙江的古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