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衛鎮

金山衛鎮

金山衛鎮隸屬於上海市金山區,是上海市的歷史古鎮之一,東與石化街道山陽鎮毗連,西與浙江省平湖市為界,南與上海石化公司相鄰,北與張堰廊下鎮接壤。鎮域南部有規劃面積10.78平方公里的上海第二工業區。

截至2017年,金山衛鎮土地總面積55.06平方公里,轄5個社區和14個行政村,總人口84420人(2017年)。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1億元。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山衛鎮
  • 外文名稱:JinShanWei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上海市金山區
  • 下轄地區:西門等5個社區、金衛等14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金山衛鎮老衛清路288號
  • 電話區號:021
  • 郵政區碼:201515 
  • 地理位置:上海市金山區南部
  • 面積:55.06平方千米 
  • 人口:84420人(2017年) 
  • 方言:吳語—太湖片—金山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滬C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人口民族,自然資源,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鎮村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名勝古蹟,領導班子,

歷史沿革

秦統一六國後,金衛地區屬海鹽縣。歷經分合建廢,至唐天寶十年(751年),改屬華亭縣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為防倭寇侵擾,建城置金山衛,衛治在金山衛城,仍屬華亭縣。
清初屬婁縣、華亭縣。雍正四年(1726年)分屬金山、華亭縣。
清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26—1758年),為金山縣治。
金山衛鎮金山衛鎮
清乾隆三十三年至嘉慶元年(1768—1796年),復作金山縣治。
民國二年(1913年)至三十八年(1949年)四月,屬金山縣。
1957年,西門、大石、新扶、典浦鄉四鄉合併建金衛鄉。
1958年稱金衛人民公社。
1966年山陽公社的農建、金衛生產大隊劃入金衛人民公社。
1984年恢復分建置。
1993年4月,撤鄉建鎮,名為金山衛鎮。
2001年3月,撤銷原金山衛鎮、錢圩鎮,建立新的金山衛鎮,屬金山區下轄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金山衛鎮下轄西門社區、錢圩社區、東門社區、南門社區、北門社區5個社區,八一村八二村永久村永聯村橫浦村衛通村農建村金衛村衛城村塔港村橫召村星火村、八字村、張橋村14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金山衛鎮位於上海市金山區南部,東與石化街道山陽鎮毗連,西與浙江省平湖市為界,南與上海石化公司相鄰,北與張堰廊下鎮接壤。全鎮版圖總面積55.06平方千米,鎮中心大致位於北緯30°43′,東經121°19′。

地形地貌

金山衛鎮境內地勢平坦,按地貌形態及其成因,分成剝蝕殘丘地形和瀉湖平原;境內地形總趨勢是西南高,東北低,查山東北,傾斜尤為明顯。西南部的八二、永久、永聯、永勝及新聯村地勢最高,平均高層為4.35—4.55米;東部的八一、衛城、金衛、農建和聯豐村,平均高程為4.2—4.28米;北部的新圩、梅園、橫浦、衛北村平均高層在3.93—4.2米;東北部的長春、衛通地勢最低,高層在3.7-3.85米之間,處於高平區向低平區過渡地段。原錢圩鎮(鄉)境內地勢平坦,平均高程為4.30米;西南部的南石村地勢最高,高程為4.30米;西北部的雙圩、塔港村地勢最低,平均高程為3.80米,處於松隱低平區和金衛高平區的過渡地段。

氣候

金山衛鎮近海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溫和濕潤,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夏秋季易受熱帶氣旋影響,帶來強勁風力和大量降水。

人口民族

金山衛鎮民族以漢族為主,截至2010年,該鎮總人口7萬餘人,其中戶籍人口4.8萬餘人。
截止2017年底,常住人口84420人。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0年,金山衛鎮有土地總面積82395畝,其中耕地面積37061.85畝。
農產品資源
截至2010年,金山衛鎮主要的農產品有羊肉、葡萄、桃子、草莓、西甜瓜、砂糖桔、東棗、獼猴桃枇杷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09年,金山衛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3億元,比2008年增長0.3%,財政收入2.76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額7.09億元。
2010年,金山衛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1億元,比2009年增長14.88%,財政收入3.26億元,其中稅收8.1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額8.84億元。

第一產業

2009年,金山衛鎮種植糧食3133.3公頃(產量2.26萬噸)、油菜773公頃(產量1925噸)、瓜果200公頃(產量5250噸)、蔬菜400公頃(產量3.335萬噸),養殖水產186公頃(產量1500噸),出欄肉豬5.37萬頭,上市家禽123萬羽、鮮蛋133萬公斤、牛奶3300噸。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32億元,比2008年增長2.46%。農民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11200元。
奶牛養殖場奶牛養殖場
2010年,金山衛鎮種植糧食3493公頃(產量24863噸)、油菜368.1公頃(產量1000.8噸)、瓜果193.3公頃(產量4151噸)、蔬菜14780畝次(產量3.335萬噸),養殖水產99公頃(產量1650噸),出欄肉豬55299頭,上市家禽120萬羽、鮮蛋145萬公斤、牛奶3300噸。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69億元,比2009年增長11.35%。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12100元。

第二產業

2009年,金山衛鎮引進內外項目17個,計畫投資額15.07億元,其中外資項目投資金額4500萬美元,外貿出口撥交值10.12億元。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7.46億元。
工業企業工業企業
2010年,金山衛鎮引進內外資項目13個,計畫投資額8.8億元,外資出口撥交值15.86億元。規模企業數84家,資產總額71.77億元。上海精細化工產業園區有企業136家,總投資119.74億元。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2.27億元。

第三產業

2009年,金山衛鎮有商業、服務業網點721個,農貿市場5家、專業市場7家,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42億元,旅遊收入423.22萬元361.72萬元,比2008年增長25.7%。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5039億元,比2008年增長8.66%。
2010年,金山衛鎮有商業、服務業網點1298個,從業人員2826人;有農貿市場4家;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5億元,旅遊收入423.22萬元,分別比2009年增長8.68%、17%。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8.6532億元,比2009年增長15.32%。

社會事業

鎮村建設

2009年,金山衛鎮建設鄉村公路20.3千米,村級道路65.16千米,建設橋樑14座。對張橋村100餘戶宅前屋後進行環境治理。全年完成老式公房平改坡3萬餘平方米;對萬壽寺等一些老式小區進行污水納管。配合國家西氣東輸項目做好石化線、西二線以及金山衛天然氣儲運站的建設工作。
2010年,金山衛鎮新建龍軒路、龍皓路、西靜路(延伸段);污水納管總長16千米;新建停車場3個,面積1.8萬平方米;澆制鎮區混凝土路面積3.6萬平方米;新建綠地11.12萬平方米;安裝交通信號燈2處。

文化教育

截至2010年底,金山衛鎮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2所、幼稚園3所,總班數120個,教職員工516人,學生4356人,小學生、國中生入學率100%。有民工子弟學校1所,班級8個,教職員工20人,學生384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底,金山衛鎮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民營醫院各1所,衛生服務站16所(市級標準衛生服務站7所)、村衛生室11所。

社會保障

2010年,金山衛鎮共舉辦春、秋兩季用工招聘洽談會,86家招工單位提供就業崗位2031個。輸出勞務1202人。簽訂勞動契約2.19萬人。安置“雙困人員”(就業困難、家庭困難)131人。發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4317人1027.23萬元、征地養老金2204人1798.52萬元、征地人員生活補貼76.79萬元、老幹部(老居民)生活補貼469人92.05萬元。報銷征地養老人員醫藥費529人次163.04萬元。辦理失業保險1177人次,支付失業金52.9萬元。

交通

截至2010年,金山衛鎮境內滬杭鐵路金山衛支線、莘奉金高速、同三高速、松金公路、金石公路、滬杭公路、金山大道、呂張公路、漕廊公路,張涇河、新張涇、黃姑塘、紅旗港、山塘河等構成水陸交通網路。境內建有專用海運碼頭2個。

名勝古蹟

萬壽寺
萬壽寺始建於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因感外祖姑母養育之恩,將其原居宅翻建為佛寺以供靜修念佛。佛院建成後,孫權誥封外祖姑母為“萬壽護國夫人”,並御筆金書“萬壽院”匾額。護國夫人圓寂後,萬壽院成為一方佛教聖地,歷代帝王多有駕臨敬香禮佛者,千百年間,寺院數度興廢,寺名亦隨之不斷更易,先後有“護國娘娘廟”、“萬安寺”、 “萬壽寺”、“祝聖道場”等名稱。
萬壽寺萬壽寺
1993年12月,經原金山縣人民政府批准,萬壽寺重建工程正式啟動。1995年8月,續建法師從上海佛學院畢業後分配到此開展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先後建造起山門、客堂、鐘鼓樓、大雄寶殿、三聖殿、功德堂、齋堂、伽藍殿等寺院重要建設。2000年陸續建造了放生池、僧寮、客房、居士樓等設施。2012年再次修建天王殿、鐘鼓樓、廂房。新建後的萬壽寺,占地38畝,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常住僧人職工40餘名。
侵華日軍登入處
1937年侵華日軍在上海發動“凇滬戰爭”,並從金山衛偷襲登入,沿途燒殺擄掠。日軍侵占金山衛後,三天內,僅金山衛鎮地區居民就被屠殺1015人,焚燒房屋3059間。1985年9月,原金山縣人民政府建亭立碑,以志紀念。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時,舉行了揭碑儀式。
侵華日軍登入遺址侵華日軍登入遺址
2004年10月,在金山區委、區政府的倡議下,金山區人民自發捐款近500萬元,歷時近11個月,建成了“金山衛城侵華日軍登入處遺址”一期工程。新建成的遺址紀念地有1500多平方米。主要內容有:雕塑、“十月初三慘案”紀事牆、浮雕壁畫、被害鄉民紀念牆、古城牆、日軍碉堡、警示鐘亭、侵華日軍登入處碑、古樹名木奇竹,重修記與捐款名錄碑。遺址為真實記錄金山人民抗戰經歷,教育子孫後代不忘歷史,激發人民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起著重要作用。
李一諤烈士陵園
李一諤烈士陵園位於金山衛鎮農建村長春10組,主要紀念抗戰革命烈士李一諤同志,陵園占地約0.5畝,周圍以牆、松柏環繞。內安葬著李一諤烈士遺骸及其胞弟李新民的骨灰。1985年7月,金山縣人民政府批准實施修繕,1988年縣政府決定建陵。1989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親筆題寫了“李一諤烈士陵園”的園名。1990年6月,該烈士陵園被定為金山縣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李一諤烈士陵園李一諤烈士陵園

領導班子

黨委書記:乾永琴
黨委副書記、鎮長:龐旭峰
人大主席:張仁觀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陸美觀
黨委副書記:王金連
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姚輝
黨委委員、副鎮長:何國忠
人大副主席:蔣仁輝
副鎮長:王 志
副鎮長:潘利萍
副鎮長:蔣根木
(註:以上人員信息更新於2014年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