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藏(地藏菩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地藏,新羅(今朝鮮)僧人,真名金喬覺。據說,金喬覺早年曾經來大唐留學,漢學修養頗深,其詩作被收入《全唐詩》。此間他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自誨說:“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於是回國後,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削髮為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地藏
  • 出生地:今朝鮮
  • 代表作品:《送童子下山》
  • 真名:金喬覺
簡介,人物生平,記載,

簡介

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系梵文意譯,音譯為“乞叉底櫱婆”,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薩之一。佛經說,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囑託,在釋迦既滅、彌勒未生之前發下大願,自誓必須盡度六道眾生,拯救諸苦,始願成佛。其大悲大願最勝最廣,猶如大地一樣,含藏無量善根種子。《地藏十輪經》謂其 “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其尊號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中國佛教視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應化之地。地藏菩薩的形象,在諸菩薩中與眾不同,是現出家相。其塑(畫)像,一般是圓頂,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愛護眾生,也表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的願。也有的是立像。九華山肉身殿中的地藏菩薩塑像頭戴佛冠,身著袈裟,坐在座騎上,像兩旁侍立一比丘、一長者像,即金地藏卓錫九華山時受到當地閔公的供養。閔公之子從他出家,法名道明;後閔公亦離俗綱,反禮其子為師。故閔公父子成為地藏的脅侍立像。
金地藏金地藏

人物生平

金喬覺(696-794),系新羅僧人,俗稱金地藏,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相傳其人“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24歲時,削髮為僧,攜白犬“善聽”,從新羅國航海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入,經南陵等地上九華。相傳九華山原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峰。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後自己亦隨之皈依。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聖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讓和父子。金喬覺來山後,居東崖峰的岩洞裡(後人稱之為“地藏洞”),岩棲漳汲,過著十分清苦的禪修生活。
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長老諸葛節等數人結伴登山,一路但見深山峽谷,荊榛莽莽,寂靜無人。到得東崖,見岩洞內唯有釋地藏孑然一身, 閉目端坐,旁邊放一折足鼎, 鼎中盛有少數白米摻雜觀音土煮的剩飯,眾長老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肅然起敬。於是共同籌劃興建禪舍,供養地藏。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廟宇建成,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眾常住寺內的條件。其大弟子、首座僧用瑜,身體力行,斬荊披棘,率眾墾荒,鑿渠開溝,造水田,種穀物,勞動自給,堅持苦修。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張岩,因仰慕地藏,施捨甚厚,並奏請朝廷將“化城舊額移於該寺。郡內官吏豪族,紛紛以師禮皈依地藏,向化城寺捐獻大量財帛。金喬覺,聲聞遐爾,連新羅國僧眾聞說,也相繼渡海來華隨侍。
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忽召眾徒告別,趺跏圓寂。相傳其時“山鳴石隕,扣釧嘶嘎,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眾佛徒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語: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賢、普陀觀音相併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

記載

據《青陽縣志》載:“金地茶,相傳為金地藏西域攜來者,今傳梗空筒者是。”《九華山志》也載:“金地茶,梗心如筱,相傳金地藏攜來種。……在神光嶺之南,雲霧滋潤,茶味殊佳。”九華山的煎茶峰,相傳為“金地藏攜道侶於前汲泉烹茗”之地。金地藏在九華山提倡種茶、飲茶、從佛法,但不忘茶事,是“茶禪一味”的倡導者。這在金地藏作的《送童子下山》詩中,也能得到印證。詩曰:“……空門寂寞爾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部竹欄騎竹馬,慣於金地聚金沙。瓶添澗底休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