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是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重慶實際制定的規劃。由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1年12月29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印發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21年12月29日
  • 發文字號:渝府辦發〔2021〕155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內容解讀,

印發信息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府辦發〔2021〕155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29日           

規劃全文

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目    錄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發展環境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發展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空間布局
第一節  強化“一核”創新引領
第二節  提升“一環”輻射能級
第三節  加速“兩帶”協同發展
第四章  重點領域
第一節  增強“醫”引力,優質化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業
第二節  厚植“藥”實力,集群化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第三節  深挖“養”潛力,特色化發展養生養老產業
第四節  釋放“健”動力,專業化發展健身康體產業
第五節  提升“管”能力,精細化發展健康管理產業
第五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突出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動能
第二節  突出平台帶動,夯實發展載體
第三節  突出主體牽動,激發發展活力
第四節  突出品牌促動,提升發展能級
第五節  突出開放聯動,拓展發展空間
第六章  規劃環評
第一節  規劃實施環境影響分析
第二節  規劃實施環境保護措施
第三節  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  強化要素保障
第三節  完善體制機制
第四節  加強監測督導
第五節  營造良好氛圍
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重慶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近年來,重慶市充分發揮區位、生態、產業、體制優勢,以創新、集聚、融合、開放為引領,加快構建以“醫、藥、養、健、管”為核心的大健康產業體系,大健康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為“十四五”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健康資源稟賦優良。生態資源得天獨厚,全市有市級以上森林生態公園85處、濕地公園26處、森林“氧吧”30多處。中藥材資源富集,有享譽國內外的道地中藥材35種,中藥材總蘊藏量超160萬噸。康養旅遊資源豐富,溫泉資源點224處,A級旅遊景區262個,5A級旅遊景區10個,市級以上旅遊度假區23個,武隆仙女山、豐都南天湖等獲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醫療資源西部領先,醫療衛生機構2.1萬家,編制床位數20萬張,擁有陸軍軍醫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三級甲等醫院39所,兒科、骨外科、燒傷科等學科全國一流。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大健康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成效明顯,2020年全市大健康產業增加值約1675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7%。生物醫藥工業產值672億元,醫藥流通行業實現銷售額800億元,中藥材增加值超90億元。生物醫藥重點企業日益湧現,全市規上醫藥企業191家,其中年產值10億元級重點企業達到13家,上市企業達到11家。老年用品產業繁榮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養生康體、健康養老、健康管理等業態不斷拓展。
創新能力逐步增強。建成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重慶)基地、國家醫療器械科技產業(重慶)示範基地等國家級平台12個。大健康領域高新技術企業超230家。生物醫藥領域院士、國家級人才計畫入選者等達13人。開發出全球首台“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全球首個可控姿態的“智慧型膠囊內鏡”、全球第一款正式獲批使用的重組亞單位新冠疫苗等標誌性成果。
產業集聚效應漸顯。重慶國際生物城、重慶高新區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水土生物醫藥創新基地等三大醫藥產業園區初具規模,集群效應逐步顯現。健康服務集聚發展態勢良好,大渡口天安等一批市級健康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成效初顯,石柱縣等一批康養基地入選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
政策支撐更加有力。國家支持重慶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性醫療中心,並賦予重慶綜合醫改試點城市、生物製品和化學藥品首次藥品進口備案等先行先試政策。全市已出台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實施方案、促進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畫、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若干政策、加快“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行動計畫等系列檔案,為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二節  發展環境
未來5至15年,是重慶大健康產業跨關口、培優勢、上台階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市應牢牢抓住新機遇,主動應對新挑戰,積極搶占大健康產業“新藍海”。
新機遇。從全球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5G等技術在大健康產業領域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越來越強,人口老齡化、亞健康等問題備受重視,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更加深刻,健康消費將成為新“風口”,重慶大健康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從國內看,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民眾高品質生活追求和嚮往更加強烈,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健康消費能力和意識越來越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重大部署,為重慶大健康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國家在政策扶持、金融資本、人才資源、創新技術等方面加大往大健康領域配置力度,為重慶大健康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政策環境。從我市看,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我市戰略地位、戰略優勢、戰略空間更加凸顯,為全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帶來諸多政策利好、投資利好、項目利好,有利於提升產業國內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力。
新挑戰。從外部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嚴重衝擊,不穩定不確定明顯增多,大健康產業發展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已開發國家和國內不少省市將大健康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發展,並在重點領域占據先行優勢,對後發地區趕超發展形成抑制作用,國內外競爭日趨升級。從內部看,重慶大健康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較小,產業層級低、鏈條短;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不足,高端創新平台匱乏,行業領軍人才缺乏;規上醫藥企業少,缺乏大企業、大集團及大品牌帶動;“健康+”產業體系不健全,產業鏈各個環節銜接不緊密,尤其是康養產業仍處於初級階段,產品附加值低,規模效應不明顯,品牌特色不突出。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以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為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牽引,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按照“醫、藥、養、健、管”一體化發展路徑,促進生物、生命、生態有機統一,最佳化健康產業結構,增加健康服務和產品供給,加快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的大健康產業體系,建設全國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引領、創新發展。深化大健康體制機制改革,消除制約產業發展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創新資源集聚、研發平台建設、關鍵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用好大數據、智慧型化等現代技術,積極探索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增強創新內驅力。
堅持全域統籌、集聚發展。統籌“一區兩群”大健康產業資源稟賦,最佳化產業布局,突出因地制宜,促進區域協調、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圍繞產業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成,推動上下游企業、關聯企業集合發展,培育競爭力強的大健康產業集群。
堅持跨界聯動、融合發展。推動生物、生命、生態有機統一,加快大健康一二三產跨界發展。加快完善“健康+”產業體系,促進健康與文旅、養老、體育、食品等深度融合,大力開發高附加值健康產品,拓展健康服務套用場景,延伸產業鏈,擴大生態圈,更好滿足多元化健康消費需求。
堅持開放合作、協同發展。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大健康產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突出“引進來”“走出去”並重,注重引資、引技、引智並舉,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吸引資源要素集聚,提升我市健康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第三節  發展定位
統籌全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基礎、比較優勢和未來發展潛力,以服務健康中國重慶行動為引領,圍繞建設全國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瞄準“醫學”和“醫療”兩個領域,打好“生物醫藥”和“康養”兩張牌,努力打造國家醫學名城、西部醫療高地、國家重要醫藥基地和國際知名康養勝地。
國家醫學名城。依託重慶醫科大學等優勢資源,大力扶持醫學機構新生力量,創建全國一流醫科大學,建設一批特色優勢學科,加快建設國家醫學中心。積極協同陸軍軍醫大學等院校,加快前沿技術攻關,最佳化科技研發平台,建立國內有影響力的醫學高端智庫。加快建設重慶中醫藥學院,促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西部醫療高地。加快優質醫療服務擴容,最佳化醫療資源配置及布局,推動醫療服務技術創新,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國際化服務能力的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化川渝兩地合作,打造一批競爭力強的醫療服務品牌,努力搶占醫療服務制高點。
國家重要醫藥基地。統籌中醫、西醫兩大領域和生產、流通兩大環節,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產研發基地。以重慶國際生物城、重慶高新區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水土生物醫藥創新基地為核心,以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特色醫藥產業園區為支撐,打造一批醫藥產業集群。
國際知名康養勝地。依託大山大水生態資源、立體氣候資源、豐富溫泉資源和優質醫療資源,打造提升一批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和國家康養旅遊示範基地。加快醫養、游養、體養、食養等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品牌,創新健康養老模式和產品,推動養老服務多元化供給、多層次發展。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大健康產業體系,優質健康資源覆蓋面有效擴大,健康創新技術和轉化能力大幅提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健全,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成為我市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基本建成全國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
產業規模更大。大健康產業實現快速增長,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力爭突破230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達到7%左右。生物醫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值突破1300億元,醫藥流通產業實現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龍頭企業持續發展壯大,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百億級企業3家、50億元級企業5家。
創新能力更強。大健康產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基本形成產學研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體系。創新平台不斷夯實,力爭建成大健康產業各類國家級創新平台20個。研發技術加快突破,爭取在研創新藥超過100個,力爭獲批新藥上市品種10個,治療性生物藥實現零的突破。領軍人才穩步充實,生物醫藥領域院士、國家級人才計畫入選者等高端人才增至20人。
聚集效應更顯。大健康產業空間布局更加最佳化,產業集群發展、功能集合構建、項目集中布局、資源集約利用成效顯著增強。重點園區持續升級提質,建成1個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和若干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園區。特色康養基地持續提質擴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達到20個以上,市級以上旅遊度假區達到31個,新建成一批市級健康服務業集聚區。
發展環境更優。制約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得到有效破解,大健康市場體系加速完善,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規範、行業自律的良好發展氛圍,營商環境更加最佳化。大健康產業政策支持、統計監測、行業規範及標準等體系持續健全。公立醫院、醫療保障制度、醫藥供應保障體系等改革成效顯著,公共衛生服務、疾病預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等體系更加完善。
展望2035年,國家醫學名城、西部醫療高地、國家重要醫藥基地和國際知名康養勝地國內外影響力更加凸顯,健康產品和服務邁上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集群、大企業和大品牌,成為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高地。
第三章  空間布局
全面落實“一區兩群”協調發展要求,立足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要素條件,因地制宜布局大健康資源,加快跨區域要素流動,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構建“一核引領、一環輻射、兩帶協同”的總體發展格局。
第一節  強化“一核”創新引領
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依託區域內密集生命健康創新資源,聚焦生物醫藥、高端醫療服務等重點領域,加快集聚創新鏈頂端、產業鏈前端、價值鏈高端等“硬核”功能,打造全市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創新引領區。以重慶國際生物城、重慶高新區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水土生物醫藥創新基地為主陣地,加快創新要素集聚集成,建設具有國內外影響力大健康產業發展創新策源地。其他區域面向重大疾病發現和居民健康管理領域需求,最佳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提升建設一批大健康產業創新基地,構築大健康產業發展新引擎。
專欄1  “一核”大健康產業重點布局
生物醫藥。重慶國際生物城,以建設長江上游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生物城為目標,加快構建以生物藥為核心支柱產業,化學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為特色產業的多元結構體系,打造全市大健康產業發展新高地,建設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重慶高新區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依託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陸軍軍醫大學等科研平台,構建以細胞治療、抗體、疫苗、IVD(體外診斷)、植介入、智慧型醫療設備為核心的生物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打造千億產值的“西部生命芯谷”;水土生物醫藥創新基地,以打造“重慶國際生命科學谷”為統領,建設國際藥械智造中心、自貿新醫學服務走廊、綜合創新轉化區,構建形成“創新—轉化—套用”為一體的功能格局。因地制宜建設沙坪壩環大學創新生物醫藥孵化基地、大渡口體外診斷專業特色園區、重慶經開區醫療器械產業基地等一批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醫療服務。依託重慶醫科大學、陸軍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等優質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加快醫學轉化公共服務平台和臨床醫學實訓基地建設,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加快發展醫療美容服務,培育一批高端醫療美容服務機構。
健康管理。加快培育大健康技術研發、檢測和公共服務平台,重點發展健康體檢、健康諮詢、智慧健康管理等服務,建設一批多功能健康管理服務平台。
健身康體。完善健身康體服務設施和機構,打造渝中區大田灣、兩江新區龍興、九龍坡區奧體中心、重慶國際小球賽事中心等一批綜合型健身康體場館。
第二節  提升“一環”輻射能級
以主城新區為重點,加快提升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等產業發展能級,增強產業配套和承載能力,主動吸納承接中心城區大健康產業外溢,打造環核心區大健康產業協同發展區。加強與中心城區統一規劃及布局,建設大健康產業功能疏解承接地,與中心城區實現全方位無縫銜接。加快產業輻射帶動,建設中心城區大健康產業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輻射的重要節點,形成新的增長極。強化川渝毗鄰區域大健康產業協同發展,共建一批大健康產業基地。
專欄2  “一環”大健康產業重點布局
生物醫藥。依託醫藥產業製造優勢,積極承接中心城區產業轉移和成果轉化,大力發展中成藥、生物藥、化學藥、醫療器械等,加快建設長壽國際化原料藥及製劑產業基地、合川醫療器械產業園,打造一批生物醫藥特色園區。
中醫藥。加快推進重慶中醫藥學院建設,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支持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加快建設國家火炬涪陵現代中醫藥特色產業基地、國家重要中醫藥產業基地,積極創建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
養生養老。依託優質醫療、特色康養等資源,創新醫養結合模式,著力打造一批醫養結合示範區或示範機構。
健身康體。培育發展健身康體產業,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羽毛球、青少年足球等體育訓練基地。
第三節  加速“兩帶”協同發展
以“兩帶”為支撐,立足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發展格局,發揮豐富的人文景觀、自然資源和中藥材資源等比較優勢,促進醫療、養老、旅遊、文化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打造渝東北健康生態體驗帶、渝東南健康文化體驗帶。渝東北健康生態體驗帶以生態優先發展為路徑,布局一批中高端氣候生態康養、體育休閒避暑、綠色食品等基地。渝東南健康文化體驗帶以文旅融合發展為導向,建設一批具有民俗風情的康養旅遊示範區、山地特色的中藥材種植及加工基地。加強與主城都市區在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產品創新等領域聯動,推動全域大健康產業協調發展。
專欄3  “兩帶”大健康產業重點布局
生物醫藥。加快化學仿製藥、原料藥及輔料、生化藥物、現代中藥等產業發展,建設萬州、忠縣、秀山等一批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區域性研發平台和成果轉化平檯布局,建設一批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示範基地。
養生養老。加快建設豐都南天湖、武隆仙女山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提檔升級巫溪紅池壩、梁平百里竹海、石柱黃水、酉陽桃花源、彭水摩圍山、雲陽清水等一批市級旅遊度假區。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加快石柱縣等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新創建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
康體健身。大力發展山地戶外運動,建設面向大眾的快捷時尚山地戶外運動聚集區,重點打造一批山地戶外旅遊、極限運動、水上運動等體育旅遊示範基地。
第四章  重點領域
順應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聚集發展的趨勢特點,深耕醫療衛生、醫藥製造、養生養老、健身康體、健康管理五大領域,促進“醫、藥、養、健、管”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推動全產業鏈最佳化升級。
第一節  增強“醫”引力,優質化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業
樹立以健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堅持擴增量與提質量並重,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體系,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著力擴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加快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提質擴容及均衡布局。統籌全市優質醫療資源,加快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建設兒科、口腔、心血管、呼吸、骨科、腫瘤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合理布局醫療資源豐富區域的三級公立醫院數量,鼓勵向人口集中、交通不便、診療需求突出的地區設定,保障醫療服務供給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健全農村、社區等基層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醫,舉辦一批兒童、婦產、腫瘤、精神、傳染、口腔、康復、護理等醫療服務機構。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和防控能力,建設一批應急醫院、若干公共衛生救治中心和緊急醫學救援基地。
專欄4  醫療衛生資源重大專項
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實施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工程,構建“市—區域—區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網路,建設一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施傳染病疫情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工程,建設一批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實施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工程,建設一批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國家和市級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等。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工程。實施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工程,形成一批醫學研究高峰、成果轉化高地、人才培育基地、數據匯集平台。實施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推進市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新建和改擴建一批重大醫療衛生公共設施。
重點人群健康服務補短板工程。實施婦幼健康保障工程,建成一批標準化規範化婦幼保健機構。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盤活資源,推進康復醫療“城醫聯動”建設。實施職業健康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工程,新建一批職業病防治醫院。實施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推進一批精神衛生中心和精神康復中心建設。
中醫藥傳承創新。實施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打造“醫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中醫藥傳承創新高地。實施國家中醫藥疫病防治基地建設工程,帶動提升區域內中醫疫病防治能力。實施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工程,推廣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實施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工程,做優做強一批中醫優勢專科。實施名醫堂工程,分層級規劃布局建設一批名醫堂。
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完善現代醫療服務體系,改進醫療服務質量,提升民眾就醫體驗。深入開展“名院、名科、名醫”建設,建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醫院,打造一批競爭力強的知名專科,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提升醫療服務品牌競爭力。創新醫防協同機制,提高早期監測預警、快速檢測、應急處置和綜合救治能力。推進“醫通、人通、財通”的區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快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持續實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規範診療行為,全面實施臨床路徑。加快推進醫療機構間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共享,構建區域電子處方流轉平台,為醫院、患者、藥店和藥品流通企業提供流轉、對接和監管閉環服務。繼續開展“美麗醫院”建設,改善就醫環境,最佳化診療流程,提高民眾看病就醫獲得感。
積極開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強化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依託市中醫院、永川區中醫院和有關區縣中醫院,開展中醫特色醫院建設,加強國家區域診療中心(中醫)和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加快建設國家級和市級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獨特優勢,推廣發展個性化便捷式治未病健康服務,推進治未病中心、中醫康復中心建設。開展國家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加快中西醫結合發展,建設國家和市級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強化臨床科室中醫能力建設,建立科室間、醫院間和醫聯體內部的中西醫協作機制。實施“巴渝岐黃學者”、中西醫結合高層次人才研修、中醫專科專病臨床骨幹人才培養項目,強化中醫藥服務人才支撐。積極創建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建設一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和巴渝特色中醫藥流派傳承工作室。
大力發展智慧醫療服務。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深入套用,提升便捷化智慧型化服務水平。完善智慧醫療基礎支撐體系,開展5G遠程醫療專網試點,鼓勵各類面向公眾服務的信息化系統及服務平台全面支持IPv6(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訪問,加大醫療衛生服務智慧型化設備配置。加快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大力發展遠程醫療,加快人工智慧技術在醫學影像輔助判讀、臨床輔助診斷、多維醫療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套用。持續推進二級及以上醫院“智慧醫院”示範建設,提升醫院智慧化服務套用水平。加強以重大傳染病疫情預防控制為重點的疾控信息系統建設,構建全市公共衛生大數據監測網路。完善衛生應急指揮調度信息系統,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與應急回響能力。
加快培育醫美產業。抓住消費升級機遇,瞄準產業發展趨勢,延伸醫美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做大做強醫美產業。突出發展醫療美容服務業,加快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醫療美容機構和企業,支持醫療美容醫院、門診部、診所等機構精細化、集聚化發展,打造一批美麗健康產業基地,形成一批特色品牌,滿足多層次消費群體需求。加快發展醫療美容製造業,積極向醫療美容產業鏈上游拓展,推進“西部美谷”美妝產業園建設,鼓勵加大核心技術研發,開發一批技術含量高的醫美材料、藥品和器械等產品。延伸發展醫療美容關聯產業,推動醫療美容與信息服務、文創、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拓展醫美產業消費場景。支持舉辦國際性、全國性醫療美容行業會議、論壇、展會、選秀等活動,提升“重慶醫美”知名度。
專欄5  醫美產業發展重點
醫療美容服務業。重點發展眼部和鼻部等頭面部美容外科服務、皮膚美容服務、牙齒美容服務等。
醫療美容製造業。重點發展用於皮膚美容、口腔美容等的醫用雷射、光子、水光儀、內窺鏡、射頻及超聲設備等。
醫療美容關聯產業。重點發展醫美網站、醫美APP、醫美傳媒影視、醫美創意設計、醫美康養等。
第二節  厚植“藥”實力,集群化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統籌中醫、西醫兩大領域,加快生物藥、化學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醫藥流通服務升級發展,形成配套體系完整、規模效益突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醫藥產業集群。
聚力發展生物藥產業。以基因工程疫苗、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細胞治療為重點,構築以創新藥為主、生物類似藥為補充的生物藥產品體系,建設西部重要生物製藥產業基地。支持企業圍繞腫瘤和傳染性疾病,發展新冠病毒疫苗、多價HPV(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皰疹疫苗、多聯多價疫苗等新型疫苗,大力發展針對腫瘤、免疫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性疫苗。加快研發針對腫瘤、免疫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體藥物,推動多功能抗體藥物規模化生產。加強蛋白質修飾技術領域研發布局,推動具有重大需求的重組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產品產業化。積極開展幹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藥物的臨床研究,重點發展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TCR—T(T細胞受體嵌合型T細胞)等基因重組T細胞治療藥物,以及間充質幹細胞、神經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等細胞生物製品。
提質發展化學藥產業。圍繞創新藥、改良型藥、高端仿製藥及相關原料藥、中間體,構建以“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集采”品種為核心的“原料藥+製劑”一體化生產體系。以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推行為契機,培育以研發資源、渠道資源和金融保障為支撐的上市許可持牌機構。引導骨幹企業和科研院校開展重大疾病新藥的研發,重點推進新靶點、新機制小分子藥物研發及產業化。加快開展臨床急需、供應短缺、療效確切、新專利到期藥物的仿製開發以及上市藥物的適應症拓展,提高改良型藥和高端仿製藥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水平。大力推廣微通道反應、手性合成、酶促合成、連續反應等綠色環保生產工藝,引導原料藥、中間體向高端化轉變,打造國家級化學原料集中生產基地。
培育壯大現代中藥產業。圍繞中藥材種植和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加工等關鍵環節,構建現代中藥全產業鏈,打造全國重要中醫藥生產研發基地。因地制宜推動各區縣中藥生產企業通過“定製藥園”、自建基地等方式建設規模化、規範化、質量可追溯的道地藥材種植基地,做優一批“渝字號”特色中藥材品種。引導企業開展藥品上市後再評價工作,建立以臨床效果為核心的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全面推進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加快療效確切、臨床價值高的中成藥研發和產業化。支持中藥飲片加工企業做大做強,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擴大優勢產品規模。推動中藥配方顆粒和傳統經典名方產品開發和產業化,鼓勵院企合作,積極開展院內製劑委託生產及新產品開發,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加快發展高端醫療器械產業。聚焦體外診斷產品、高端植入材料、家用智慧型化診療設備、遠程物聯智慧型化醫療設備等重點領域,促進醫療器械產業高端化發展,建設國內領先的特色醫療器械及耗材產業基地。著力推動高通量測序儀、POCT(即時檢驗)設備、質譜分析儀等體外診斷產品及系統開發,配套發展單克隆抗體臨床檢測試劑盒、化學發光免疫分析試劑盒、外周血中端粒酶高表達腫瘤細胞檢測試劑盒及相關設備。充分利用3D列印等先進技術,加快骨科、心血管、眼科、微創介入與植入高值耗材產品產業化。加快推動智慧型化技術在家用診療設備中深度套用,加大家用智慧型化診療設備產品研發製造企業引育力度。緊跟醫療物聯網結合大數據的套用趨勢,積極開展AI影像、醫療機器人、小型數位化醫學設備等遠程物聯智慧型化醫療設備研發和產業化。
大力發展醫藥流通產業。健全藥品流通網路,提升流通管理水平。支持一批有實力的大型藥品批發企業、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穩步擴張,構建以大型骨幹企業為主體、中小型企業為配套補充的現代藥品流通網路。加快中西藥倉儲、交易、配送等設施建設,打造具有集中採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醫藥物流配送體系。大力發展粉霧劑專用給藥裝置、新型注射器、智慧型化包裝系統、兒童安全包裝和老年友好包裝等,提升藥包材配套服務能力。加快醫藥冷鏈物流發展,完善醫藥冷鏈物流設施,提升醫藥冷鏈物流產業化水平。推動醫藥流通與物聯網有機融合,完善醫藥流通網點、業態布局,培育壯大醫藥電商新興業態。依託我市出海出境大通道,發揮藥品進口口岸優勢,加快重慶醫藥現代物流綜合基地建設,做大醫藥進出口業務,打造國際醫藥供應鏈樞紐城市。
第三節  深挖“養”潛力,特色化發展養生養老產業
突出產業融合、特色創新,推動養生養老服務與文化、旅遊、教育、體育等業態融合發展,不斷拓展健康跨界融合套用場景,構建滿足多層次、多年齡段消費者需求的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四季皆宜的國際知名康養勝地。
提質發展養生旅遊。依託山水生態資源、立體氣候資源、豐富溫泉資源和優質醫療資源,創新養生旅遊模式。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游,豐富景區森林浴、登山覽勝、天然氧吧、避暑度假等森林養生服務供給,提檔升級和新建一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大力發展運動康養游,加快旅遊觀光與運動健身相融合,推廣徒步、漂流、騎行、潛水、滑雪、垂釣、高空等體旅融合業態,提升和打造一批康體旅遊養生基地、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游,推動旅遊與藥膳健康養生產品、中醫藥文化體驗、中醫藥保健養生等中醫藥康養業態融合,建設一批中醫藥健康旅遊綜合體。大力發展溫泉康養游,推出“溫泉+醫療”“溫泉+康復”“溫泉+美膚”“溫泉+文娛”等溫泉康養業態和模式,建設一批集休閒度假、特色醫療、保健養生於一體的溫泉療養基地和溫泉旅遊度假區,打造“世界溫泉之都”。
創新發展健康養老。建立基本公共養老服務清單,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夯實社區居家養老基礎,推進鄉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站、農村互助養老點建設,提供康復護理、心理疏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個性化、多元化服務,構建20分鐘可達街道中心、10分鐘可達社區家園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擴大養老服務供給,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新增一批連鎖化、規模化、品質化養老服務機構,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合作,打造一批健康養老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醫養結合基地。開發老年健康用品,依託永川、巴南、大足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吸引更多康復輔具知名企業落戶重慶,研製創新一系列老年健康用品,發展適老康復輔具、感官輔助器、無障礙科技產品等,開展康復輔具社區租賃試點,推進重慶康復輔具產業園建設。
大力發展健康食品。圍繞孕婦、嬰幼兒、兒童、老人、臨床病人等人群健康需要,推動地方特色健康食品工業化、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依託各區縣豐富農產品資源,加快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產品,推廣綠色有機的蔬菜、水果、糧食、中藥材等優質農產品,建設一批規範化、標準化、規模化種植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重點推動營養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藥食同源產品及特殊食品等健康食品發展,支持開發生產米麵主食深加工產品以及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纖維、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類、營養素補充劑等健康產品。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健康食品,支持各區縣因地制宜開發健康食品,重點發展特色健康食品、民族健康食品等,打造一批高附加值健康食品基地。
專欄6  養生養老發展重點及項目
特色康養基地。建設萬州恆合、黔江三塘蓋、涪陵北山、渝北華鎣山、長壽五華山、武隆仙女山、豐都南天湖、合川小安溪、銅梁巴岳山、萬盛黑山谷、梁平百里竹海、開州滿月、墊江臥龍巴鹽、奉節茅草壩、巫山雲雨、城口大巴山森林人家、石柱冷水、酉陽攬星蓋、南岸廣陽島、九龍坡中梁山、江北鐵山坪等特色康養基地。
康養旅遊度假區。提質升級仙女山、南天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推動北碚縉雲山—北溫泉、石柱黃水、萬盛黑山谷、綦江橫山、南川金佛山、長壽湖—菩提古鎮、江津四面山、巫溪紅池壩、梁平百里竹海、彭水摩圍山、武隆白馬山、雲陽清水、巫山雲雨、涪陵武陵山、奉節雲龍長興、酉陽桃花源等景區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支持大足龍水湖、秀山川河蓋、渝北興隆巴渝鄉愁、銅梁西郊田園、淶灘古鎮—雙龍湖度假區、城口亢谷、忠縣三峽港灣等創建市級旅遊度假區。
溫泉康養。打造縉雲山—北溫泉、南溫泉、東溫泉、西溫泉、環金佛山山地溫泉、墊江臥龍等溫泉旅遊聚集區。
健康養老。加快完善區縣級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中心、鄉鎮敬老院、鄉鎮養老服務中心、村級互助養老點等養老設施。規劃建設市第二社會福利院頤康老年護養中心和市中西醫結合康復醫院失能老人養護中心、市十三人民醫院(市老年病院)新院區。
第四節  釋放“健”動力,專業化發展健身康體產業
圍繞以增強人民體質為核心,加快體育強市建設,全面發展健身休閒、賽事活動、健身用品等業態,推動健身康體產品和服務層次更加多元優質,建設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和體育健康休閒消費集聚地。
做大健身休閒運動。倡導全民健身運動,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大力發展戶外運動、室內運動,推動健身康體服務市場化發展,提升體育消費能級。結合山城江城特色,重點發展路跑、騎行、登山、冰雪、攀岩、航空等戶外運動健康休閒產業,打造一批體育公園、山地戶外體育旅遊精品路線和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加快完善室內運動健身設施,大力推動籃球、排球、桌球、羽毛球等室內運動,打造提升一批室內運動健身房、體育場館。創新健身康體服務消費業態,大力培育健身培訓、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健身消費新內容,引導體育協會、組織、俱樂部等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和民辦非營利性企業參與體育服務,構建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體育消費新場景。
做響體育賽事活動。大力辦好國際、國內、市級等各類賽事,建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區域中心和體育競賽表演產業集聚區,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辦好國際賽事,提升辦賽水平和品質,精心承辦一批國際級體育賽事活動,吸引更多國際頂級賽事落戶重慶。辦好國內賽事,主動申辦知名體育賽事,引進和培育足球、籃球、桌球、羽毛球、田徑、游泳等具有社會基礎和影響力的體育賽事,促進冰雪、馬術、射箭、擊劍、鐵人三項等具有廣闊前景的體育賽事發展。辦好地方特色賽事,堅持體育競賽與全民健身相結合,鼓勵各區縣定期開展全民健身賽事,實施“一區一品牌,一縣一特色”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創建工程,舉辦地方特色賽事,辦好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眾性體育賽事。
加快培育體育健身用品製造業。發揮我市製造業比較優勢,推動體育健身用品製造業轉型升級,滿足民眾健身運動需要。壯大體育健身製造業集群,鼓勵體育製造企業加強家庭化、智慧型化運動裝備器材的研發與製造,引進培育一批戶外運動裝備和國際知名運動服裝、鞋帽生產企業,打造一批具有重慶特色的體育健身用品產業園區。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大力引進國際國內知名體育健身用品企業總部、區域總部、專業分支機構。創新體育健身製造模式,鼓勵創新型體育健身產品以及新業態、新模式先行先試,打造“智慧型健身器材+運動健康服務”“體育器材製造+場館數字管理”等面向定製化套用場景的“產品+服務”模式。支持體育健身製造優勢企業“走出去”,拓展國內外市場。
專欄7  健身康體產業重點項目
重大運動場館建設。建成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龍興專業足球場等。規劃建設奧體中心綜合體育館、重慶國際小球賽事中心。加快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市射擊射箭中心建設。推進李雪芮運動學校、渝北區體校、長壽區長壽湖水上運動中心、潼南區(全國)青少年排球訓練基地、萬州區手球訓練基地、城口縣射箭訓練基地、雲陽縣龍缸運動員夏訓基地、彭水縣摩圍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等一批區縣競技訓練設施建設。
積極舉辦重大賽事。辦好2023年足球亞洲杯重慶賽區、世界舉重錦標賽、國際羽毛球公開賽、國際攀聯世界盃攀岩賽、中歐籃球冠軍杯、亞洲田徑賽、永川國際女足錦標賽、金佛山繩命Lifeline國際繩索救援邀請賽、雲陽全國沙灘巡迴排球賽、中國摩托艇聯賽重慶彭水大獎賽等,積極申辦具有廣泛民眾基礎和項目基礎的各類國際、國內比賽。
提檔升級馬拉松賽事。推動主城都市區發展各種特色的“都市馬拉松賽”,提檔升級重慶國際女子半程馬拉松賽、重慶璧山國際半程馬拉松賽、重慶大足龍水湖半程馬拉松賽、重慶鐵山坪森林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等賽事。推動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開展山地馬拉松、森林馬拉松、田園馬拉松、越野跑等賽事活動。
第五節  提升“管”能力,精細化發展健康管理產業
堅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問題為導向,不斷提升健康管理服務質效,逐步推廣全生命周期分級式健康管理服務模式。
豐富健康管理服務產品。針對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個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推進健康管理全程化、規範化發展。加強孕產婦、嬰幼兒健康管理,支持建設月子中心、母嬰照料、托嬰托育等機構,創新孕期保健、孕婦瑜伽、孕期胎教等產品服務。強化健康人群疾病風險防控,加強治未病健康評估,鼓勵健康體檢中心連鎖化、集團化經營,積極引進先進的醫療檢測設備,開發一批差異化、定製化體檢產品,為不同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方案。加強老年人慢性病管理,針對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重點領域,創新慢病康復療養、健康跟蹤管理等形式,提高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水平。
推動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協調發展。樹立大衛生和大健康觀念,推進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管理專業化、規範化、多元化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專業健康管理機構和品牌,大力發展健康諮詢、健康體檢、健康檢測、康復理療、健康保險等為主的健康管理產業。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規範發展心理治療、心理諮詢等心理健康服務,培育專業化、規範化心理諮詢和心理干預機構,加強青少年、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障礙患者等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
大力發展智慧健康管理。充分發揮大數據政用、商用、民用價值,推動新技術和健康管理服務相融合,為健康管理插上“智慧的翅膀”。以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加快健康醫療大數據服務套用,大力推進醫療智慧型輔助設備、智慧型系統、智慧型終端等研發、升級和套用推廣,提高服務精準度和診療效率。充分利用可穿戴設備、體外診斷設備開展個人健康體徵動態監測,開展疾病危險因素智慧型篩查、分析、預測及雙向預警,推動居民健康管理精準化、自主化、智慧型化。以家庭醫生線上籤約服務為基礎,以全人群身份信息為索引,積極發展網上預約掛號、線上諮詢、交流互動、網上支付、健康監測等健康信息服務業態,探索以“健康家庭”為基礎的智慧型化健康管理模式,形成健康信息與健康保障雙循環良性發展的線上醫療服務新業態。完善校園健康篩查平台,實現學生健康檔案電子化、體檢流程物聯網化、學生健康監測與評價自動化。
第五章  主要任務
圍繞大健康產業發展重點領域,以強創新、建平台、育主體、塑品牌、促開放為主攻方向,全方面提升大健康產業發展動力和後勁,打造多極支撐的大健康產業發展新引擎。
第一節  突出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動能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前端研發和後端產業化兩個關鍵環節,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構建科技成果從研發、中試、市場化導入到產業化的創新鏈條。
加強基礎醫學學科建設。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創新前沿領域,統籌醫學科研院校資源,加強基礎醫學學科建設,努力在大健康領域科學前沿重要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推動重慶醫科大學、陸軍軍醫大學加快創建一流醫科大學,扶持重慶中醫藥學院等新生力量,支持主辦或承辦國內外高端學術會議,鼓勵承擔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大科技專項。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建設,支持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科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建設一批高水平中醫藥學品牌專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基礎研究高級專家和青年人才引進培育,培養造就一批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
建設高端研發機構。著力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公共服務平台等高端研發平台建設,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平台支撐體系。強化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中國自然人群資源庫重慶中心建設,積極爭取更多生命科學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重慶。支持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在精準醫療、腫瘤防治、生物安全、重大慢病等重點領域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布局一批大健康領域市級重點實驗室。強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重慶醫科大學國際體外診斷(IVD)研究院、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重慶先進病理研究院、青鳳高科創新孵化中心等建設,合作共建一批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和新型研發機構。
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出技術創新發展引領,著力構建前沿基礎、瓶頸技術和臨床診療新技術齊驅並進的格局。實施大健康產業前沿技術專項,重點開展新一代基因測序、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智慧診斷、CAR—T細胞治療、幹細胞、免疫治療等創新領域前研技術研發。加強大健康產業瓶頸技術攻關,著力突破抗體藥物產業化、藥物緩釋技術、藥物靶向製劑、生物安全防控等關鍵技術。強化臨床診療新技術研發,推進中西醫臨床協同攻關,加快細胞治療、微創技術、基因組學等新技術研發套用。
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套用。強化研發、生產、銷售等關鍵環節產業協作,加快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套用、推廣及保護。加強與國內外專業優勢明顯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醫療機構合作,推動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創新成果落地轉化,支持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疫苗、生物類似藥在渝產業化。對接企業需求與各類臨床需求,開展基因細胞、疫苗、高性能影像設備、精準快診試劑及臨床治療新技術推廣套用,積極創建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示範基地,加快建設創新醫療器械研發及推廣示範工程,全面提升臨床醫學服務能力。加快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重慶兒童醫療中心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食品藥品檢測基地等科研轉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臨床醫學、檢驗檢測等服務能力。完善大健康智慧財產權價值評估制度,引進培育一批第三方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構建智慧財產權創造、快速保護、運用與服務全鏈條體系。
第二節  突出平台帶動,夯實發展載體
高標準推進大健康產業承載平台建設,完善平台功能和配套,促進產業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成發展,提昇平台承載力和輻射力。
做強大健康產業園區基地。推動大健康產業園區基地轉型升級、提質擴容,構建聚集、支撐、引領產業發展及承接外部投資的主陣地。圍繞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發揮各區縣比較優勢,培育壯大若干具有區縣特色的產業聚集區。加快建設一批業態資源優、集聚效益好、帶動輻射廣的大健康產業集聚區,著力創建一批森林康養、文創街區等大健康產業基地,積極爭取國家試點示範,增強要素吸附力和產業支撐力。圍繞園區主導產業,推動關聯企業、投資商、服務商、研發機構和產業協會集聚,創新建設運營模式,引進和培育一批專業園區運營商,提升園區建設、招商、管理水平和產業鏈配套能力。
做大網際網路大健康平台。依託“數字重慶”雲平台,加快建設大健康大數據中心,建設布局一批網際網路大健康平台,實現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互聯互通、有效協同。完善“衛生健康雲”平台,加快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套用創新中心、網際網路健康公共服務平台、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建設,推動醫療衛生機構上雲用雲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化治理,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平台體系,拓展健康醫療大數據新業態、新模式。支持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領域的企業搭建大數據公共技術創新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完善中藥材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提升研發生產和運營管理數位化水平。依託“全域智慧旅遊雲”平台,賦能康養旅遊基地建設,增強康養旅遊信息互聯共享、服務管理和品牌推廣等功能。加快建成全市養老大數據信息服務平台,推動智慧養老院、智慧社區等建設,打造安全可靠的智慧型化居家適老環境,促進養老服務數位化轉型。加快全市體育大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各類體育大數據的整合集成,構建覆蓋全市智慧體育服務體系。
做優大健康服務交易平台。統籌全市大健康產業交易流通資源,完善交易平台,拓展交易場景,暢通大健康產業交易鏈。依託智博會、西洽會等國際大型會展,大力推介“渝字號”健康產品和服務品牌,支持區縣積極舉辦大健康產業博覽會、交易會、洽談會、專業論壇,推動產業招商引資、產品服務等交流博覽,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重慶。建立完善醫藥醫療器械服務平台,發揮各類健康產品第三方交易平台作用,擴大藥品、醫療器械及相關醫用產品等交易規模。提質發展中藥材交易市場,聯合龍頭企業及相關區縣推動重慶中藥材交易市場轉型升級,打造西部中藥材集散地。依託首次進口藥品和生物製品口岸城市優勢,做大做強大健康進出口服務交易平台,更好輻射中西部乃至全國。
第三節  突出主體牽動,激發發展活力
堅持內育外引、大中小微企業齊抓,完善梯隊培育機制,做大龍頭企業,扶持中小微企業,強化人才支撐,努力形成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加快壯大龍頭企業。瞄準現代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核心環節,加大引進培育力度,鼓勵龍頭企業做大規模效應,提升輻射帶動效應。圍繞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醫藥流通、養生養老、健身康體等重點行業領域,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主業突出、創新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骨幹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合資合作等方式由傳統的醫藥、醫療領域向養生、養老、康體等領域延伸,培育形成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或在新三板精選層掛牌,增強企業發展後勁。
積極培育中小微企業。實施中小微企業成長計畫,推動中小微企業向集群化和“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增強中小微企業產業支撐功能。鼓勵大健康產業企業向產業園區、專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集聚,培育一批商業模式新穎、專業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中小微企業群體,篩選一批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小微企業定向孵化。引導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通過開源協作、眾創、眾籌、成果分享等方式,加快“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培育一批大健康產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細分行業“隱形冠軍”。鼓勵開展商業模式創新,支持大健康產業領域中小微企業參與龍頭企業訂單對接、供應鏈協同、技術協作,提高產業集群分工協作水平和配套能力。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融資擔保、人力資源服務、市場拓展等方面支持力度,營造創新創業寬鬆環境。
加快大健康產業人才引進培育。堅持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良性互動,突出“引進來、育起來、留下來”,為大健康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依託全市高端人才“塔尖”政策和青年人才“塔基”政策,深化實施“重慶英才計畫”和引進外國專家倍增行動計畫,開展大健康人才工作“一企一策”“一院一策”試點,引進一批大健康產業戰略人才、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依託醫療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加快建設中國(重慶)康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創新“訂單培養”模式,培養一批大健康產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各類健康服務適用人才,構建更為多元的人才支撐體系。完善全過程、專業化、一站式人才服務體系,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環境。
第四節  突出品牌促動,提升發展能級
堅持特色做特、優勢做優、長板拉長,突出企業品牌、產業品牌、服務品牌並驅,促進品牌塑造、標準提升、經營推廣,讓更多“重慶造”健康產品和服務享譽全國、走向世界。
提升健康品牌影響力。以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成長一批為路徑,積極開展自主品牌建設,推動品牌梯次躍升,以優質品牌帶動全產業鏈價值提升。統籌優質醫學、醫療資源,加快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創建一批國內一流優勢特色學科和特色專科。圍繞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藥流通等重點領域,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做強“海扶刀”“膠囊內窺鏡”“人工心臟”等優勢品牌產品,培育形成質量水平高、影響力大的自主創新品牌。緊貼康養市場需求,開發一批溫泉康養、森林和氣候康養、中醫藥康養、運動康養等精品項目,做大一批“渝字號”渝產道地中藥材品牌,創建更多健康食品區域特色公共品牌,持續舉辦好中國·重慶(石柱)康養大會,打響國際生態康養旅遊目的地品牌。圍繞“體育強市”建設,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扶持一批體育俱樂部和知名體育用品品牌。圍繞全生命周期管理,培育一批兒童保健、婦幼保健、亞健康檢測、心理輔導等健康管理高端品牌。
完善產業發展標準體系。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推動大健康產業標準化建設,爭創更多國家級、市級大健康產業標準化試點示範項目,促進品牌價值提檔升級。對標大健康產業相關領域國際領先水平,鼓勵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支持體外診斷、現代中藥、創新藥、醫療器械等行業領先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修訂),搶占標準話語權。加快中醫藥種植、養生養老、健康旅遊、美食烹飪等重點領域地方標準研究,制定(修訂)一批具有重慶自然資源和風俗習慣特色的地方標準。支持大健康產業集聚聯盟、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制定高於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和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團體標準、企業標準,提升行業競爭力。
增強品牌經營推廣能力。完善大健康產業品牌經營推廣體系,全面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和經營推廣能力,營造良好的品牌成長氛圍。完善大健康產業名牌評價機制,逐步搭建以政府為引導、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中介機構為平台的品牌評價體系。加強對區域品牌授權產品、服務的質量監管,支持大健康產業相關企業、服務機構等市場主體使用區域公共品牌,通過規範包裝、聯合推廣等形式,形成品牌合力,提升品牌價值與公信力,爭創一流品牌。引導企業把品牌建設貫穿生產和服務始終,建立科學規範的經營機制,提升企業的品牌經營能力,引導樹立品質、品牌意識,增強創名牌能力。充分利用新媒體、專業展會等開展全方位品牌宣傳,支持合川區、巴南區分別開展健康城市試點、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建設試點工作,鼓勵其他區縣積極申報健康城市試點,探索在長壽區等區縣創建全員全生命周期管理示範區(縣),提高重慶健康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第五節  突出開放聯動,拓展發展空間
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大健康產業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構建大健康產業對外開放體系。
推動成渝地區大健康產業協同發展。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強化成渝大健康產業協同合作,共建西部大健康產業基地。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業合作,鼓勵成渝兩地知名醫院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支持成渝毗鄰地區三甲醫院建設,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和研究單位跨省共享創新平台和資源庫,構建成渝醫療保障聯盟,建立川渝遠程醫療協作網,擴大區域內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定點醫藥機構覆蓋面。推動醫藥產業集群共建,加快建立成渝醫藥產業聯盟和成渝醫藥產業智庫,支持兩地中藥製造企業與成渝地區道地中藥材主產區協同發展,共同構建全產業鏈生態圈。立足兩地資源優勢,協同建設一批陽光康養、森林康養、中醫藥康養、民族文化特色康養等基地,唱響富有巴渝特色的康養品牌。加快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共建共享,開展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支持民營養老機構品牌化、連鎖化發展,鼓勵養老設施跨區域共建。
強化與沿海發達地區健康產業互動。發揮我市作為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和“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區位優勢,在產業協同、模式創新、人才互動等領域,深化與沿海發達地區聯動合作。主動對接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承接生物藥、化學創新藥及高端仿製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大健康產業集中承載地。創新“一區多園”“飛地經濟”等大健康產業建園方式,支持本地企業聯合東部沿海地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載體,探索建立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推動與沿海發達地區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積極組織參加大健康產業各類技術合作交流等活動。
提升大健康產業國際合作水平。依託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成渝)等開放大平台大通道,加快融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大市場,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歐美和日韓等國家在大健康產業市場雙向交流,重點加強與東協全方位合作,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推動大健康前沿技術、優質產品和服務“引進來”,加快聚集高端創新要素,持續引進更多國際大健康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吸引全球大健康知名企業區域總部、分支機構、研發中心入駐重慶,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支持大健康產業以龍頭企業帶動中小微企業抱團出海方式,推動技術、標準、服務一體化“走出去”,精準對接國際需求,全面加強質量標準管理,增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做大藥品、醫療器械、中醫保健等優勢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全面參與全球大健康產能合作。
第六章  規劃環評
第一節  規劃實施環境影響分析
本規劃作為指導“十四五”時期重慶大健康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涉及大健康產業空間布局、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等內容,實施本規劃對社會環境、生態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和聲環境等會造成一定影響。社會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部分需征占地項目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存在一定社會穩定風險。生態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部分項目在建設和運營期間,可能對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和脆弱區產生一定影響。大氣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可能帶來的揚塵污染和惡臭影響。水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地下水破壞、施工廢水、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聲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可能帶來的施工作業機械噪聲和生產過程機械噪音。
第二節  規劃實施環境保護措施
貫徹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處理好項目建設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將環境保護落實到規劃項目設計和具體實施的各個環節。規劃項目實施前期,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格土地、環保準入,結合項目所在地的特點適時開展水土保持、環境影響評價等工作。規劃項目實施中期,嚴格制定項目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套用。規劃項目實施後期,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生態+”“+生態”發展新模式,推動大健康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第三節  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
本規劃綜合考慮了重慶市現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與資源分布、地形與地貌特點和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特徵,與重慶市生態功能區、國土等相關規劃基本協調。規劃實施能夠有效提升森林覆蓋率,提高居民生活環保意識,推動大健康產業綠色轉型升級。規劃項目實施特別是在工程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可能會對空氣、水和土壤等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可通過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全程環境監理、加強運營管理等保障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負面影響。落實各項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後,生態影響和環境污染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實施本規劃總體可行。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大健康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深入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有效落實。市級有關部門及各區縣要把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認真對照本規劃制定的目標任務,加強聯動、通力協作,細化任務清單,明確責任分工,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全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及市級各項專項規劃等有效銜接,確保目標同向、實施同步和工作同力。
第二節  強化要素保障
完善財稅支持政策,通過獎勵補助等方式加大直接財政投入,最佳化各級政府投資基金使用,全面落實稅費優惠政策,放大對大健康產業發展撬動效應。拓展資金保障渠道,提升“渝快辦”“渝企金服”等平台功能,加快在大健康領域引進國內外各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支持有條件的大健康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強化用地供給保障,經統籌平衡後納入同級國土空間規劃,支持利用存量土地和房產興辦大健康產業,允許耕地占補平衡在市內有償調劑使用,拓展大健康產業發展空間。
第三節  完善體制機制
完善大健康產業準入制度,精簡審批前置手續,探索大健康產業發展正面引導和負面清單相結合的管理方式,建立市場準入、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醫藥供應保障體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參股、租賃等途徑,採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參與醫療衛生、養生養老、健身康體設施建設和公立機構改革。加強試點示範建設,鼓勵在大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等領域先行先試,探索及總結典型經驗做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
第四節  加強監測督導
加強對大健康產業發展的監測分析與評價,支持大健康產業商會、協會、學會、聯盟等行業組織發揮協調、服務和監管作用,開展產業運行監測分析、產業發展戰略等研究。完善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開展大健康產業核算工作,加大對統計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禁統計數據弄虛作假。加強行業自律,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人民民眾食品和用藥安全。完善信用公開機制,依託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失信約束制度,依法依規實施失信約束措施。建立大健康產業發展督導機制,適時定期開展規劃督導和評估,動態調整規劃指標、目標及重點任務。
第五節  營造良好氛圍
深入開展健康科普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村莊、進家庭活動,加大政策宣講和傳染病防治知識、健康知識與技能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傳染病防控意識。強化健康教育,將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作為各級各類學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培養健康消費觀。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新媒體等媒介,廣泛宣傳全市大健康產業發展情況和成效,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內容解讀

《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政策解讀
2021年12月2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印發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辦發〔2021〕155號,以下簡稱《規劃》)。為便於各單位和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政策內容,現對政策內容作如下解讀。
一、出台背景及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我市在2020年召開全市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市委書記陳敏爾同志指出,大健康產業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經濟發展,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是我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內在要求。按照市委要求,市政府成立了規劃編制工作小組,在結合國家政策導向、重慶市情和發展要求的基礎上,針對多方意見進行了認真研究、充分吸納。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大健康產業體系,優質健康資源覆蓋面有效擴大,健康創新技術和轉化能力大幅提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健全,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大健康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基本建成全國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到2035年,國家醫學名城、西部醫療高地、國家重要醫藥基地和國際知名康養勝地國內外影響力更加凸顯,成為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高地。
三、重點領域
一是優質化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業。堅持擴增量與提質量並重,加快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診療中心(中醫)、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智慧醫療服務,提升“重慶醫美”知名度,打造國家醫學名城和西部醫療高地。
二是集群化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統籌中醫、西醫兩大領域,加快生物藥、化學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醫藥流通服務升級發展,形成配套體系完整、規模效益突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醫藥產業集群,建設國家重要醫藥基地,打造國際醫藥供應鏈樞紐城市。
三是特色化發展養生養老產業。突出產業融合、特色創新,推動養生養老服務與文化、旅遊、教育、體育等業態融合發展,提檔升級和新建一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打造國際知名康養勝地。
四是專業化發展健身康體產業。圍繞以增強人民體質為核心,加快體育強市建設,全面發展健身休閒、賽事活動、健身用品等業態,推動健身康體產品和服務層次更加多元優質,建設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和體育健康休閒消費集聚地。
五是精細化發展健康管理產業。堅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問題為導向,不斷提升健康管理服務質效,逐步推廣全生命周期分級式的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大力豐富健康管理服務產品,推動向個性化、專業化、智慧化發展。
四、主要任務
一是增強發展動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前端研發和後端產業化兩個關鍵環節,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加快中國自然人群資源庫重慶中心建設,鼓勵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構建科技成果從研發、中試、市場化導入到產業化的創新鏈條。
二是夯實發展載體。做強巴南重慶國際生物城、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和水土生物醫藥創新基地,做大網際網路大健康平台,做優大健康服務交易平台,促進產業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成發展,提昇平台承載力和輻射力。
三是激發發展活力。堅持內育外引、大中小微齊抓,完善梯隊培育機制,做大龍頭企業,推動中小微企業向集群化和“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強化人才支撐,努力形成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四是提升發展能級。堅持特色做特、優勢做優、長板拉長,突出企業品牌、產業品牌、服務品牌並驅,促進品牌塑造、標準提升、經營推廣,讓更多“重慶造”健康產品和服務享譽全國、走向世界。
五是拓展發展空間。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成渝地區大健康產業協同發展,強化與沿海發達地區健康產業互動,提升大健康產業國際合作水平,構建聯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健康產業對外開放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