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里斯本丸”號( Lisbon Maru),全長約116米,寬約18米,載重量是7152噸,它原本是一艘大客輪,1940年在巴西被改裝成貨輪之後,被日本軍方徵用。貨船的主人即船長名叫Kyoda Shigeru。1942年9月27日,1816名英軍戰俘、800名日本士兵,加上日本人從香港掠奪的大量布匹、食品、火炮和軍用物資等從香港shamshuiipo營地的碼頭出發,目的地是日本。甲板上有2台起貨機及左右舷2根吊桿,船分3個貨艙,所有船艙有2層結構,每層用木質結構成階梯式,這樣可以運輸更多的人。離船首最近的一號艙關押著J.T波洛克指揮的皇家海軍,位於船橋前部的二號艙關押著斯圖爾上校指揮下的皇家蘇格蘭部隊,位於船橋後部的三號艙關押著彼特上校指揮的皇家炮兵和空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 外文名:Lisbon Maru
  • 相關實物:“里斯本丸”號
  • 相關人物:王永建
Lisbon Maru,浙江省檔案館首次公開相關檔案,“打開”57年前塵封歷史,調查見證中國人救俘義舉,史料展現“沉船事件”全貌,鱸魚號,

Lisbon Maru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里斯本丸”號
“里斯本丸”號全長約116米,寬約18米,載重量是7152噸,它原本是一艘大客輪,1940年在巴西被改裝成貨輪之後,被日本軍方徵用。貨船的主人即船長名叫Kyoda Shigeru。
1942年9月27日,1816名英軍戰俘、800名日本士兵,加上日本人從香港掠奪的大量布匹、食品、火炮和軍用物資等從香港shamshuiipo營地的碼頭出發,目的地是日本。
甲板上有2台起貨機及左右舷2根吊桿,船分3個貨艙,所有船艙有2層結構,每層用木質結構成階梯式,這樣可以運輸更多的人。離船首最近的一號艙關押著J.T波洛克指揮的皇家海軍,位於船橋前部的二號艙關押著斯圖爾上校指揮下的皇家蘇格蘭部隊,位於船橋後部的三號艙關押著彼特上校指揮的皇家炮兵和空軍。

浙江省檔案館首次公開相關檔案

國際社會將隆重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4月2日晚,一位研究“二戰”時期重要歷史事件——“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英國學者托尼,來到浙江舟山,實地了解當年沉船事件中的歷史信息,隨後將趕赴杭州,到浙江省檔案館查閱相關檔案。4月1日,浙江省檔案館將這組形成於57年前的珍貴歷史檔案公開披露。
60多年前,這艘滿載1816名英軍戰俘的日本船隻——“里斯本丸”,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遭到美國潛艇魚雷攻擊沉沒。舟山民眾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300多名英國軍人,並在日軍的大規模搜查中保護、營救了3名英國人。這組重要而又珍貴的歷史檔案不僅見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更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

“打開”57年前塵封歷史

在浙江省檔案館的特藏室內,保存著一組形成於57年前、編號為L030—236的歷史檔案。打開這一卷宗檔案的封面,首先映入人們眼帘的第一份檔案,是一封全部用英文撰寫的電傳信件。此信是當時(1948年4月12日)的英國駐華大使寫給當時中國外交部的。主要內容如下:
——戰爭期間,一艘日本的船隻“里斯本丸”號曾運載著2000名英國戰俘,從香港前往日本。1942年10月2日,該船行駛到舟山外洋,遭魚雷攻擊而沉沒。當時,由於中國舟山東漁父島漁民的奮勇救助,有200餘名英國戰俘沒有葬身大海,儘管當地漁民的生活非常艱苦,但是,他們還是想盡辦法為這些英國戰俘提供了食宿、照料等,使他們生存了下來。
——10月3日,日本兵派出炮艇圍住島嶼,又將這些英國戰俘押走。後來,當地的中國漁民還是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其中的3名英俘,最後將他們安全地送到了盟軍的轄地。
——為了感謝中國舟山漁民大無畏的救助精神,英國政府已經撥出一筆專項資金作為獎品,贈送給當地漁民。同時,英國海軍已計畫派出一艘名為“麥考思”號的驅逐艦,前往舟山東漁父島舉行贈禮儀式。
第二份檔案形成於1948年4月16日,是當時的中國外交部寫給浙江省政府的一封快信,該信要求浙江省核查一下,舟山東漁父島上漁民“是否確曾在1942年10月2日救助‘里斯本丸’號上之遇險英俘”。
該卷宗的最後一份檔案,是舟山東極鄉送呈的一份關於救助英國戰俘的詳細經過。主要內容如下:
東漁父島應為東漁人島,它是一個歷史地名,現在叫青浜島。1942年10月2日早晨。當地漁民聽到外洋傳來霹靂巨響。後來,洋面上就出現有遇險者在掙扎。在漁民唐如良等5人的提議下,青浜島全島漁民划船參與救助,共救起216人;一旁的廟子湖島,也在漁民沈萬壽等5人的發起下開展了救助,共救起106人;另外一個小島——西福山島也救起62人。被救的人中,有人出示“香港英國人”五個中文大字,漁民才知道救助的是陷於日軍魔爪的盟國戰俘。
看到這些饑寒交迫的戰俘,這些小島上的漁民紛紛拿出衣服、飯食,還為他們安排住宿。青浜島上幾名有號召力的漁民則開始商量如何將這些盟國戰俘安全轉移。但是,10月3日早晨,日軍的五艘炮艇已經出現在這些島嶼的周圍。唐如良等人連忙把英國戰俘中看似頭頭的三個人藏匿到島上的山洞中。當天下午,200餘全副武裝的日軍上島挨家挨戶地搜捕英國戰俘。結果除了山洞裡的3人外,其他381名英國戰俘都被日軍押走。此後幾天,敵艦一直在這些島旁巡邏。
10月9日,青浜島周圍已經沒有巡邏的敵艦,漁民唐品根等6人冒險用小帆船將3名英國戰俘送到葫蘆島,交給了當時抗日的第四大隊王繼能部,後輾轉送到重慶。
抗戰勝利後,被救的3名英國人與唐如良、王繼能取得了聯繫。英國大使館可能是聽了這3名英國人的介紹,只知道青浜島救助了200餘名英國戰俘,其實,加上廟子湖島等,共救英俘為384人。
這份“救助經過”的後面還附有一份花名冊,都是當年救助過英國戰俘的漁民姓名。那么,如此規模的大救助,東極鄉為什麼一直沒有向上報告呢?其實,抗戰勝利後鄉里也打算上報,但是,當地老百姓的質樸回答是:“我們不想邀功。”所以,這次鄉里又要求當年參與救助的漁民登記姓名,以便接受贈款時,漁民們還是不願意登記。後來,鄉里作了許多解釋工作,登記工作才得以開展。但當年發起救助英俘行動的沈萬壽還是明確表明:“不接受贈款”。

調查見證中國人救俘義舉

雖然,救助“里斯本丸”英國戰俘的歷史檔案,一直都沒有公開披露過,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舟山民間一直有人在關注此事。舟山的離休老幹部毛德傳較早就開始調查此事,後來,文化系統的張堅、管一星,原舟漁公司的王永建等都曾到青浜島、廟子湖島、西福山島(今都屬於東極島範圍)做過實地調查,積累了許多珍貴的口述史料。
說到“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當地的漁民還會提及一些歷史見證物。
漁民張福青的船出海救人,小船上已經坐滿了英俘,但是,張福青聽到一旁的礁石上傳來了音樂聲,還是將船搖到礁石旁。原來有3名英俘在礁石上,其中一名正在吹口琴。意圖很明顯,希望有人能救他。後來,這名吹口琴的英俘下海,搭著張福青船的船幫,游上了青浜島。為了感謝救命之恩,這名英俘將口琴送給了張福青。所以,青浜島的許多漁民都知道張家曾有過一支特別的口琴。但是,不久因為生活實在是太艱難了,張福青的妻子最終還是將口琴帶到上海,換回了一石米。王永建說:“今天,張福青的兒子張定康說到此事時,還是感到非常遺憾,要是口琴還在,那不就是珍貴的歷史見證物嗎。”
其實,當地還是有漁民保存著當年英國戰俘所贈的物品。青浜島上的漁民任福仁也參加了當年的救助活動。後來,被救的英俘送給他一把西餐刀。王永建說:“如今,這把西餐刀正由其女兒任美君所珍藏。”
舟山的民間調查還使一名關鍵性的人物浮出水面——3名英國戰俘之所以能成功脫險,最後還得力於時任第四大隊副大隊長的繆凱運。那么,這樣一個關鍵性的人物,為什麼在歷史檔案中不見其姓名呢?當事人的回憶文章,破了其中的謎團。
寫回憶文章的正是歷史檔案中有其名的王繼能。他在生前所寫的文章中詳細描述了繆凱運幫助3名英國戰俘脫險的過程。
當時,繆凱運正在葫蘆島自己的岳父家中做客。聽說青浜島有盟國戰俘,他冒險坐船前往。在青浜島上,他與3名戰俘交談後,馬上安排人員、船隻將他們轉移。從青浜到郭巨,再到康頭,然後到象山,一路派兵保護。最後,3名戰俘又去了雲和,並輾轉到達重慶。王繼能的文章說:救助3名英國戰俘,繆凱運“實在是功不可沒”。但是,在1948年前,繆凱運卻已經被當地官員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
難怪歷史檔案中,只有大隊長王繼能姓名,卻沒有副大隊長繆凱運的名字。筆者在舟山看到了一幅歷史照片,照片中的人物包括王繼能和繆凱運,和他們在一起的正是3名被救的英國戰俘,他們都穿著中國漁民所提供的中式服裝。這也是珍貴的歷史見證物啊!
更大的見證物其實應該是一艘機動帆船。王永建說,後來,英國軍艦並沒有來東極島送贈款。我們在翻檢以往的舊報紙中獲悉,1949年2月18日,英國人曾在香港舉行一個感謝儀式。當時的港督葛量洪代表英國政府向舟山東極鄉贈送“海安號”機動漁船一艘。但是,關於這艘漁船最後的去向,目前還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

史料展現“沉船事件”全貌

當年“里斯本丸”船上的英軍戰俘,今天還有12名倖存者。研究“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英國學者托尼,一直與這些倖存者保持著聯繫。托尼從這些倖存者中獲知了事件的真相和中國人的仁慈。4月2日晚,這位學者來到舟山,與中國的研究者,以及當年救助過英國戰俘的漁民見面。
通過托尼對國外史料的調查研究,有關“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全貌,也開始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里斯本丸”船上的戰俘,總計為1816名,都是當年在香港與日軍作戰被俘的英軍官兵(還包括幾名軍官家屬)。“里斯本丸”是條改裝過的貨船,甲板下有3個裝貨物的底艙,分為前艙、中艙、後艙。日軍將這些戰俘分別裝進3個底艙,由於艙小人多,所有的人都只能站著。3個底艙就成了3聽“裝人的罐頭”。甲板上則是770餘名全副武裝的日本兵。
當時,日軍是要把這些戰俘從香港押送到日本本土。該船既然用來運載戰俘,在戰時情況下,理應懸掛相關旗幟或明顯標誌,但是,日軍沒有在“里斯本丸”號上標明任何有關戰俘船的標記。
1942年10月1日早晨,在舟山外洋巡邏的一艘美國潛艇(SS—214 USS GROUPER)發現該船後,就向其發射魚雷,其中有一枚魚雷擊中該船。但是,“里斯本丸”號並沒有馬上沉沒。
當天下午,日本的驅逐艦、運輸船都趕到出事海域,將船上的大部分日軍作了轉移。然而,在這緊要關頭,日本兵居然將3個底艙的壓艙板全部釘死了。英俘中的軍官向日軍提出抗議,要求每個艙都拿掉一塊板,讓戰俘們能呼吸到一點新鮮空氣。但是,這一提議不僅遭到日軍拒絕,日本兵甚至還在壓艙板上蒙上防水布,從而使底艙的空氣更加渾濁。
10月2日早晨,已經是遭魚雷攻擊後的24小時,該船還是沒有沉沒,並已經移動到距青浜島3英里處的海面。但是,船的後艙已經進水。後艙的戰俘在極度渾濁的空氣中輪流用力踩動水泵排水。
上午8時多,船上所剩的日軍和船員開始撤離。底艙的戰俘開始自救。前艙和中艙的戰俘最後終於艱難地打開了壓艙板,爬上了甲板。日軍卻向他們開槍射擊。不久,後艙進一步下沉,後艙的戰俘最終沒能打開壓艙板,全部遇難。
衝出底艙的戰俘紛紛躍入大海,向遙遠的島嶼游去。途中有不少人葬身大海。一名倖存者後來回憶說:“奇蹟真的發生了!中國的漁船隊駛了過來,開始救助活動。我是被救的其中一個。所有被救的人太幸運了,也包括我。被救後我們所住的地方叫‘青浜’。”“這些中國人非常善良地對待戰俘,給我們食物和中國人自己的衣服。”
倖存者漢密爾頓上校的回憶文章中有這樣的話:“原先,日本人的本意是讓戰俘全部淹死,這樣他們就可以說船是被美國人擊沉的,而他們沒有機會實施救援。後來他們在海上看到中國人救了如此多的戰俘後,才明白他們的計畫不可能被實現,所以他們改變了策略。”
“里斯本丸”號上的戰俘,本來完全有時間獲救,日軍在轉移自己的士兵時,可以將戰俘一起轉移,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
就這樣,在舟山東極島的外洋中,不僅沉沒了一條大船,船旁還留著近千具英軍官兵的遺骸(現在最保守的估計當時死了840餘人)。
歷史是一面鏡子,只有回望歷史,反思歷史,才能展望未來。這也正是中國民間人士關注此事,英國學者研究此事的意義所在。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鱸魚號

美國“鱸魚”號潛艇,長311英尺,寬27.3英尺;排水量:水面1526噸,水底2424噸;航速:水面20節,水底9節;吃水16.10英尺;裝備:船尾4個魚雷管,可攜帶24枚魚雷;能源動力為柴油機、電力發動機。1942年10月1日清晨4點,“鱸魚”號發現了“里斯本丸”號,“鱸魚號”進行低航速跟蹤。7點04分,“鱸魚”號在他最低的射程範圍內向“里斯本丸”號發射了3枚魚雷,但沒有一枚命中,第4枚魚雷發射命中,24小時後,“里斯本丸”號沉沒。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戰士陣亡紀念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