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酶

又名酒化酶。從酵母中分離出的一類不耐熱的酶,它是一種能催化糖發酵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酶複合物。酶的活性因酵母菌株而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釀酶
  • 外文名:zymase
  • 釋義:酵母的乙醇發酵酶類
  • 發現者:Eduard Buchner
  • 發現時間:1897
  • 別名:酒化酶
背景,釀酒過程,發酵,酒麴,

背景

釀酶於1897年由德國化學家Eduard Buchner從酵母細胞中首次分離出來,他的無活細胞發酵實驗,使他在190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Buchner獲得諾貝爾獎的實驗包括生產酵母細胞的無細胞提取物,並顯示這種“壓榨汁”可以發酵糖。由此可見,活酵母細胞的存在不是發酵所需要的。無菌提取物是通過將乾燥酵母細胞,石英硅藻土合併,然後用研缽和研杵將酵母細胞粉碎而製得的。隨著酵母細胞內容物從細胞中出來,這種混合物會變得潮濕。一旦這一步驟完成,潮濕的混合物將通過壓機,當這個“壓榨汁”加入了葡萄糖果糖麥芽糖時,數天可見二氧化碳產生。顯微鏡檢查顯示提取物中沒有活酵母細胞。
Buchner假設酵母細胞將蛋白質分泌到其環境中以發酵糖。後來顯示發酵發生在酵母細胞內部。
英國化學家亞瑟·哈登爵士(Sir Arthur Harden)於1905年將雙體酵素分為兩類(可透析和不可透析的)。
一些科學史家認為,Buchner在1897年的實驗中只是重複了1857年安東尼·貝尚(AntoineBéchamp)所做的實驗。事實並非如此:Buchner用酵母酶和無酵母細胞獲得的是酒精發酵, Béchamp明確地指出,在沒有酵母細胞的情況下,通過使用他所謂的“酶”,他只獲得了糖倒置和無酒精發酵。根據K.L.曼徹斯特,Béchamp稱之為“釀酶”的是轉化酶。

釀酒過程

釀酒基本原理和過程主要包括:1.酒精發酵、2.澱粉糖化、3.制曲、4.原料處理、5.蒸餾取酒、6.老熟陳釀、7.勾兌調味等。

發酵

酒精是發酵過程的主要產物。除糖質原料本身含有的酵母之外,還可以使用人工培養的酵母發酵,因此酒的品質因使用酵母等微生物的不同而各具風味和特色。
穀物原料由於酵母本身不含糖化酶,所以採用含澱粉質的穀物釀酒時,還需將澱粉糊化,使之變為糊精、低聚糖和可發酵性糖的糖化劑。糖曲和麥芽是釀酒常用的糖化劑,麥芽是大麥浸泡後發芽而成的製品,西方釀酒糖化劑慣用麥芽;曲是由穀類、麩皮等培養黴菌、乳酸菌等組成的製品。
澱粉經澱粉酶分解成單糖,如葡萄糖、乳糖等。葡萄糖經酒化酶分解成乙醇。
一般都認為,細菌含有澱粉酶,酵母菌含有酒化酶。實際上,某些細菌還有澱粉酶和酒化酶,可以直接用於釀酒。
反應式:C6H12O6 ====== 2C2H5OH +2CO2(氣體)

酒麴

酒麴亦稱酒母,多以含澱粉的穀類等原料,經粉碎加水成塊或餅狀,在一定溫度下培育而成。酒麴中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和培養基成分,如黴菌、細菌、酵母菌、乳酸菌等。曲為酒之母,曲為酒之骨,曲為酒之魂。曲是提供釀酒用各種酶的載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