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水縣(三國魏置臨水縣(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

臨水縣,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稱。三國黃初三年(222年),分武安縣、鄴縣置臨水縣,屬廣平郡。唐武德六年(623年),臨水縣併入滏陽縣。唐永泰間於臨水故城復置昭義縣,宋太平興國間更名昭德縣,宋熙寧間降為昭德鎮。

臨水縣自三國初始置,歷兩晉南北朝隋代,直到唐初併入滏陽縣,存在時間大約350餘年(期間一度撤銷)。臨水縣治所數度遷移,其後大部分時間縣治松釜,即今邯鄲市峰峰礦區臨水鎮。臨水縣境變化較大,其最大轄境包括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全部,以及磁縣涉縣大部和武安縣南部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水縣
  • 政區類別:古代縣級行政區
  • 始置年代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
  • 政府駐地:滏陽、臨水、涉城等
  • 所屬地區廣平郡成安郡
  • 地理位置:今峰峰礦區磁縣涉縣一帶
  • 存在時間:350餘年
建置沿革,典籍記載,《晉書》,《魏書》,《北齊地理志》,《北周地理志》,《隋書》,《元和郡縣圖志》,《舊唐書》,《唐會要》,《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資治通鑑注》,《金史》,《嘉靖磁州志》,《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

建置沿革

三國黃初三年(222年),分武安縣鄴縣置臨水縣(治今磁縣城),屬冀州廣平郡。因城臨滏水得名。
兩晉時期,臨水縣屬司州廣平郡。
北魏天賜元年(404年),涉縣併入臨水縣,屬司州魏尹。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臨水縣併入鄴縣(今臨漳縣西南)。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由臨水縣析出原涉縣地併入刈陵縣。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復置臨水縣,改屬魏郡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臨水縣移治松釜(今邯鄲峰峰礦區臨水鎮)。【唐《元和郡縣圖志》原文“移理松釜”,宋《太平寰宇記》改“釜”作“谷”】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從臨水縣析出滏陽縣,並置成安郡(治滏陽縣、在今河北磁縣城),轄滏陽、臨水二縣。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66年),臨水縣移治故涉城(今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城)。
開皇七年(587年),臨水縣治移於西戌(今涉縣東北)。
隋開皇十年(590年),由臨水縣析出原涉縣地復置涉縣。臨水縣還治松釜,並廢成安郡。於滏陽縣置慈州(因滏陽縣西九十里有磁山,出磁石,取是名,即今磁縣),領滏陽、臨水二縣。
大業二年(606年),慈州廢,臨水縣改屬相州(今安陽市)。三年罷相州,臨水縣更屬魏郡
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慈州(治滏陽縣),領滏陽、臨水、成安三縣。
唐武德六年(623年),臨水縣併入滏陽縣。
貞觀元年(627年),慈州廢,滏陽縣改屬相州。
永泰元年(705年),復置礠州(治滏陽縣,因與河東慈州重名,故加石字旁),並於臨水故城置昭義縣屬之。
開成四年(839年),昭義縣治移至固鎮驛。
天祐三年(906年),礠州改名惠州,昭義縣屬之。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復為礠州。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昭義縣更名昭德縣,仍屬礠州。
熙寧六年(1073年),昭德縣省入滏陽縣為鎮。
政和三年(1113年),“礠州”改為“磁州”,屬河北西路。滏陽縣轄有四鎮即台城鎮、觀城鎮、昭德鎮和臨水鎮
金代,昭德鎮廢,臨水鎮屬河北西路彰德府(今安陽市)磁州。
元初,臨水鎮屬中書省真定路。後改屬邢洺路洺磁路廣平路
明代,臨水鎮屬河南彰德府(今安陽市)磁州(今磁縣)。
雍正四年(1726年),臨水村(鎮廢)改屬直隸廣平府磁州西鄉。
民國二年(1913年),改磁州為磁縣,屬直隸省冀南道。次年又改屬大名道。十七年廢道,磁縣直隸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區。臨水村屬磁縣紙坊約(鄉級行政單位)。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磁縣和武安縣南部合併成立了磁武縣。縣駐地彭城,屬太行六專區領導(1945年磁武縣撤銷)。
1945年,磁縣解放,磁縣人民政府駐地彭城鎮,屬太行六專區領導。臨水村仍屬磁縣。
1949年,臨水村屬河北省邯鄲專署磁縣(駐磁縣城)西區。
1950年,成立峰峰礦區(駐彭城鎮),下設5 個區公所,轄57個村鎮。5個區為:峰峰區、彭城區、和村區、胡峪區、南大峪區。
1952年,峰峰礦區歸河北省直轄,並升彭城鎮為峰峰礦區直轄鎮,56個村莊仍按原區劃不變。即:峰峰礦區下設一、二、三區,一個直轄鎮(彭城鎮)。
1954年,峰峰礦區改為河北省直轄峰峰市(駐臨水村)。下轄四區二鎮一辦事處:峰峰區、彭城區、和村區、觀台區;彭城鎮和村鎮;馬頭辦事處。
1956年,峰峰市撤區並鄉,全市劃為20個鄉鎮辦事處。年底,撤銷峰峰市,改為峰峰礦區,其所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邯鄲市。臨水村改置臨水鄉。
1961年,將原來6個農村人民公社改劃為15個農村人民公社。即:臨水、峰峰、大峪、彭城、王看、義井、和村、界城、觀台、林坦、新坡、小屯、史村、淑村、大社。
1958年7月,鄉改為人民公社。不久,組建合併6個大公社,即:臨水公社、和村公社、大社公社、林坦公社、觀台公社、彭城公社。
1984年4月,撤銷公社,建立五鄉六鎮。五鄉為:南大峪鄉、新坡鄉、香山鄉,大社鄉、界城鄉。六鎮為:彭城鎮和村鎮、王看鎮、義井鎮臨水鎮峰峰鎮
至2006年,峰峰礦區隸屬河北省邯鄲市,區政府駐地臨水鎮。全區共轄9個鎮、148個行政村、68個社區。九鎮分別是:臨水鎮峰峰鎮新坡鎮大社鎮和村鎮義井鎮彭城鎮界城鎮大峪鎮

典籍記載

《晉書》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廣平郡(魏置。統縣十五,戶三萬五千二百。)
廣平 邯鄲(秦置為郡。)易陽 武安 涉 襄國(故邢侯國都。)南和 任 曲梁 列人 肥鄉 臨水 廣年(侯相。)斥漳 平恩

《魏書》

魏尹,故魏郡,漢高祖置,二漢屬冀州,晉屬司州,天興中屬相州。天平初改為尹。領縣十三:
臨水,晉屬廣平,真君六年並鄴。太和二十一年復屬。
襄垣郡,建義元年置,治襄垣城。領縣四:
刈陵,二漢、晉曰潞,屬上黨,真君十一年改,後屬。有伏牛山、黎城、三壟山、積布山、潞城、武軍城、涉城。有涉水、台壁。

《北齊地理志》

《北齊地理志》
(現代)施和金
卷一 河北地區(上)
一、司州(治鄴縣)
《魏書·地形志》司州原領十二郡,北齊天保七年後仍領十郡。
(一)清都尹(治鄴縣
領八縣:
臨水縣(今河北磁縣西北)
魏書·地形志》魏郡下云:臨水,晉屬廣平郡,真君六年並鄴,太和二十一年復,屬魏郡。《太平寰宇記》滏陽縣下云:本漢武安縣地,屬魏郡。魏黃初三年,分武安立臨水縣,屬廣平郡。以城臨滏水,故曰臨水。又於昭義縣下云:魏黃初三年,於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移理松谷,周武建德六年移理故涉城,即今涉縣是也。
然則臨水縣之得名,是臨滏水所致,而縣治又有多次移治,最後竟代原涉縣而為治,故王仲犖《北周地理志》雲臨水在今涉縣西北。而北齊之臨水縣在松谷,《讀史方輿紀要》磁州下云:臨水城,在磁州西北三十里。是北齊之臨水當在今河北磁縣西北也。

《北周地理志》

《北周地理志》
(現代)王仲犖
卷十 河北(下)
相州(治鄴),領郡六
成安郡(治滏陽),領縣二
滏陽(今河北磁縣城關)
臨水(今河北涉縣西北二里)
舊置。《魏書·地形志》:臨水,晉屬廣平。真君六年,並鄴。太和二十一年復。屬魏郡。《寰宇記》:滏陽縣,本漢武安縣地,屬魏郡。魏黃初三年,分武安立臨水縣,屬廣平郡。以城臨滏水,故曰臨水。又昭義縣云:魏黃初三年,於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移理松谷,周武建德六年移理故涉城,即今涉縣是也。隋開皇七年,移於西戍。十年,移於今理。《北齊書》郝連子悅傳:除林慮太守。世宗往晉陽,路由是郡,因問所不便。悅答曰:“臨水、武安二縣,去郡遙遠。山嶺重疊,車步艱難。若東屬魏郡,則地平路近。”世宗笑曰:“卿徒知便民,不覺損乾。”仍敕以事施行。北周封臨水縣者,見《隋書》蘇孝慈傳:周武帝改封臨水縣公。《隋書》孝義·陸彥師傳:周宣帝時,賜爵臨水縣男。

《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魏郡(後魏置相州,東魏改曰司州牧。後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以置總管府,未幾,府廢。)統縣十一,戶十二萬二百二十七。
安陽(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鄴,開皇初郡廢,十年復,名安陽,分置相縣,鄴還復舊。大業初廢相入焉,置魏郡有韓陵山。)鄴(東魏都。後周平齊,置相州。大象初縣隨州徙安陽,此改為靈芝縣。開皇十年又改焉。)臨漳(東魏置。)成安(後齊置。)靈泉(後周置。有龍山。)堯城(開皇十年置,名長樂,十八年改焉。)洹水(後周置。)滏陽(後周置。開皇十年置慈州,大業初州廢。)臨水(有慈石山、鼓山、滏山。)林慮(後魏置林慮郡,後齊郡廢,後又置。開皇初郡廢,又分置淇陽縣。十六年置岩州。大業初州廢,又廢淇陽入焉。有林慮〈谷共〉、仙人台、洹水。)臨淇(東魏置,尋廢,開皇十六年復。有淇水。)

《元和郡縣圖志》

●卷第十五
◎河東道四澤潞節度使
慈州,滏陽,上。元和戶一千四十。鄉一十三。
本漢魏郡武安縣之地,周武帝於此置滏陽縣及成安郡,隋開皇十年廢郡,於縣置慈州,以縣西九十里有慈山,出慈石,因取為名。大業二年廢,以縣屬相州。皇朝永泰元年重置,以河東有慈州,故此加“石”也。
管縣四:滏陽,邯鄲,昭義,武安。
滏陽縣,望。郭下。本漢武安縣之地,魏黃初三年分武安立臨水縣,屬廣平郡,以城臨滏水,故曰臨水;以城在滏水之陽,亦曰滏陽。周武帝於此別置滏陽縣,屬成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縣屬相州。十年於此置礠州,滏陽屬焉;大業二年,廢磁州,縣屬相州;永泰元年,重立礠州,縣又割屬。
昭義縣,上。東南至州四十里。魏黃初三年於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移理松釜,周武帝建德六年廢。永泰元年再置,仍改名昭義。

《舊唐書》

志第十九 地理二
河北道
磁州 隋魏郡之滏陽縣。武德元年,置磁州,領滏陽、臨水、成安三縣。四年,割洺州之臨洺、武安、邯鄲、肥鄉來屬。六年,置磁州總管府,領磁、邢、洺、黎、相、衛六州。其年,廢總管府。以臨洺、武安、肥鄉三縣屬洺州,磁州領滏陽、成安、邯鄲三縣。貞觀元年,廢磁州,滏陽、成安屬相州,以邯鄲屬洺州。永泰元年六月,昭義節度使薛嵩請於滏陽復置磁州,領滏陽、武安、昭義、邯鄲四縣。州新置,未計戶口帳籍。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五里。
滏陽 漢武安縣地。隋置滏陽縣,州所治
邯鄲 漢縣,屬廣平郡。隋屬磁州。州廢,屬洺州。永泰初,復置磁州,來屬。
武安 漢縣。隋復置,隸磁州。
昭義 永泰元年,廉察使薛嵩特置於滏口之右故臨水縣城。

《唐會要》

卷七十一
州縣改置下
河北道
昭義縣。開成四年八月。移於固鎮驛。

《太平寰宇記》

卷五十六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
磁州
磁州滏陽郡今理滏陽縣本漢魏郡武安縣地周武帝於此別置滏陽縣及成安郡隋開皇十年廢郡於縣置磁州以昭義縣界有磁石山出磁石因取為名大業二年廢州以縣屬相州唐武德元年復置磁州領滏陽臨水武安三縣四年割洺州之臨洺武安邯鄲肥鄊來屬六年置磁州總管府領磁邢洺黎相衛六州其年廢總管府以臨洺武安肥鄊三縣屬洺州磁州領滏陽武安邯鄲三縣貞觀元年廢磁州以滏陽武安屬相州以邯鄲入洺州永泰元年六月昭義節度使薛嵩請於滏陽復磁州領滏陽武安昭義邯鄲四縣天祐三年勅以與西慈州同名改為惠州天祐十三年卻復為舊磁字
元領縣四
滏陽 邯鄲 武安 昭義
滏陽縣舊六鄊今五鄊本漢武安縣地屬魏郡魏黃初三年分武安立臨水縣屬廣平郡以城臨滏水故曰臨水又以城在滏水之陽亦曰滏陽周武帝於此別置滏陽縣屬成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縣屬相州十年於此置磁州滏陽屬焉大業二年廢磁州縣屬相州唐武德元年重立磁州縣又屬焉
昭義縣西三十五里二鄊魏黃初三年於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移理松谷周武建德六年移理故涉城即今涉縣是也隋開皇七年移於西戍十年移於今理唐武德六年廢永泰元年再置仍改名昭義滏口泉在縣西一里半出鼓山南腳流至 漳河在縣西南四十里從潞州涉縣界至

《元豐九域志》

●卷二
○河北路
磁州,滏陽郡,團練。(治滏陽縣。)
縣三。(太平興國元年改昭義縣為昭德。熙寧六年省昭德縣為鎮入滏陽。)
上,滏陽。(二鄉。昭德、親台、二祖、台村四鎮。有滏山、磁山、漳水、滏水。)
上,邯鄲。(州東北七十里。二鄉。大趙一鎮。有邯山、靈山、漳水、牛首水。)
上,武安。(州西北九十五里。二鄉。北陽、固鎮、邑城三鎮。鐵冶一務。有錫山、武安山、水。)

《資治通鑑注》

晉紀十五
永和六年〔(庚戌、三五○)〕
春,正月,撫軍將軍張沈據滏口,〔滏口,滏水之口也。唐代宗永泰元年,薛嵩奏於滏口之右故臨水縣城置昭義縣,以屬磁州。沈,持林翻。滏,音釜。〕
唐紀四十一
大曆十年,冬,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
盧子期攻磁州,〔磁,牆之翻。考異曰:舊李寶臣傳作「攻邢州」。今從實錄。〕城幾陷;〔幾,居依翻。〕李寶臣與昭義留後李承昭共救之,大破子期於清水,〔按新書田承嗣傳,「清水」作「臨水」。晉置臨水縣於滏口之右,屬廣平郡,後魏及隋屬魏郡。唐初省,永泰元年,薛嵩表於臨水故城置昭義縣,屬磁州。〕擒子期送京師;斬之。

《金史》

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中
河北西路
彰德府
磁州,縣三
滏陽,有滏山、磁山、漳水、滏水。鎮四:台城、觀城、(昭德後廢)、二祖、增臨水鎮。
武安,有錫山、武安山。鎮一:固鎮。
邯鄲。

《嘉靖磁州志》

卷一 地理志
關防里鎮
里(共四十一里)
臨水裡,西四十里。
鎮(共四鎮)
臨水鎮,在臨水裡,即古臨水縣,今為鎮。
古蹟
昭義縣故址:在本州西臨水裡,本隋臨水縣,屬魏郡,唐改昭義縣,屬磁州。
臨水縣故址:後漢*時置。
*此為考誤,查諸典籍,臨水縣乃三國魏黃初年間置。

《讀史方輿紀要》

○滏陽廢縣今州治。漢武安縣地。晉為臨水縣地。後魏因之。後周析臨水置滏陽縣。隋為慈州治,州廢,仍屬魏郡。唐初復為慈州治,尋屬相州。乾元初,九節度圍鄴,安慶緒求援於史思明,思明遣將李歸仁軍滏陽,為鄴聲勢。廣德初,復置州於此。明初縣省。今州城周八里有奇,有門四。
臨水城在州西北三十里。晉置縣於滏口之右,屬廣平郡。後魏及隋屬魏郡。唐武德六年,省。代宗廣德元年,薛嵩表於臨水故城置昭義縣,屬磁州。大曆九年,田承嗣叛,遣將盧子期攻磁州,官軍破之於臨水,即此。宋省入滏陽縣。

《大清一統志》

卷二十一
廣平府
古蹟
臨水故城
在磁州西北魏黃初三年分武安縣置臨水縣屬廣平郡晉因之後魏真君六年併入鄴縣太和二十一年復置改屬魏郡唐改置昭義縣元和郡縣誌昭義縣東南至磁州四十里魏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移理松谷周建徳六年廢永防元年再置改名昭義舊唐書地理志昭義縣永防元年觀察使薛嵩特置於滏口之右故臨水縣城太平寰宇記磁州昭義縣在磁州西三十五里周建徳六年移臨水縣理故涉城隋開皇七年移於西戍十年移於今理舊志按舊唐書紀開成四年移昭義縣於固鎮驛蓋非故治矣宋初避諱改為昭徳熙寧六年省為鎮入滏陽金志滏陽有昭徳鎮後又増臨水鎮今臨水鎮在州西四十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