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管城回族區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是谷合群、郝碧峰、王忠編纂的地方志。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州市管城回族區
  • 作者:谷合群、郝碧峰、王忠編
  • 出版時間:2005年10月
  • 出版社:中國經濟文化出版社
  • 類別地方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圃田鄉志是依照史志詳今略古,立足當代的原則,著重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志文中簡寫為建國前或建國後)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與變化。力求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一,為促進圃田鄉的全方位發展,提供歷史借鑑和科學依據,並力求突出地方特色。

作品目錄

封面
鄭州市管城網族區圃田鄉志
《圃田鄉志》編纂委員會
題詞
河南省原副省長岳肖峽題詞
河南省原副省長岳肖峽為列子文化藝術節 題詞
管城回族區原區委書記王宏文為列了研究會成立題詞
著名書法家張希和為列子文化藝術節 題詞
著名書法家劉錫山為列子文化藝術節 題詞
凡例
圖片
管城回族區行政區劃調整現狀圖
圃田鄉行政區域現狀圖
圃田鄉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圖
圃田鄉黨委書記 馬軍
圃田鄉鄉長谷合群
圃田鄉黨委書記楊國安
圃田鄉黨委書記 高建中
圃田鄉黨委副書記陳明忠
圃田鄉黨委書記荊清淼
圃田鄉黨委書記馬歡
2005年9月,圃田鄉召開鄉黨委工作會議。
2005年9月,圃田鄉召開黨政領導班子全體人員會議,研究工作。
2002年7月,河南省軍區司令員楊迪銑(前排右2)與鄭州軍分區司令員李文忠(前排右3)在管城區委書記姚進忠、區長劉煥成、圃田鄉黨委書記荊清淼、鄉武裝部長王明安(左3)的陪同下視察鄉民兵工作。
1992年5月,鄭州市長張世英在管城區主要領導的陪同下到圃田鄉視察。
2002年7月,鄭州市委副書記郝建生(右2)、管城區委書記姚進忠(右1)、區長劉煥成(右3)存圃田鄉黨委書記荊清淼(左3)、鄉長馬歡(左2)陪同下視察冰雹過後災情。
鄭州市委副書記郝建生(右2)、管城區委書記姚進忠(右3)、區長劉煥成(左3)在圃田鄉黨委書記荊清淼(左2)、常務副鄉長趙富強(左1)的陪同下指導工作。
鄭州市副市長張立興(左3)、管城區委書記姚進忠(左4)、區長劉煥成(左2)、區委副書記郭桂琴(左6),副區長閆西有(左8)、副區長舒安娜(左1)等市、區領導視察抗擊非典小分隊表演並聽取匯報。
2003年,管城區委書記姚進忠(左2)、區長劉煥成(右2)、副區長程廣平(左1),在圃剛鄉黨委書記荊清淼(右3),鄉長嶼歡(右4)的陪同下視察鄭東新區建設。
省級科技示範鄉圃田鄉驗收會議。
2005年,管城區委書記魏治功(右1)任鄉黨委書記馬軍(右2)、鄉長谷合群(右3)、鄉人大主任李金池(左1)等陪同下現場研究指導救災。
2005年夏,鄉長谷合群(前)陪同管城區委書記魏治功(後)深入田間察看水災。
鄭州市、管城區、圃田鄉各級領導參加鄭東新區安置小區一期工程奠基儀式。
2002年冬,管城區委書記姚進忠(右1)在鄉長馬歡(右2)的陪同下慰問轄區困難戶。
管城區政協主席於秀蘭(右2)、副區長閆西有(右1)在鄉黨委書記荊清淼(左2)、鄉長馬歡(左1)的陪同下在圃田鄉進行調研。
2002年,管城區副區長杜敏生(中)、閆西有(右)參加圃田鄉第六屆列子文化藝術節 。
管城區政府副區長程廣平(中)、鄉黨委書記荊清淼(右)、鄉長馬歡(左)在鄭東新區征遷安置動員會上講話。
鄉長谷合群(左2)到轄區重災區慰問困難戶。
1998年2月,管城區副區長舒安娜到會祝賀列子文化藝術研究會成立。
原河南省副省長辱肖峽同列子文化藝術研究會成員合影。
1999年3月,管城區紀委書記高蕊芳在圃田鄉黨委書記高建中的陪同下視察列子文化藝術節 活動。
圃田鄉第三屆列子藝術節 合影留念
2000年,鄉黨委書記陳明忠(左2)、人大副主任趙文俊(左3)、黨委副書記朱順岐(右3)帶領人大代表視察工地。
2005年夏,鄉黨委副書記郝碧峰(左1)、鄉人大副主任穆章 福(右1)帶領民眾疏通溝渠排澇。
植樹節 全鄉機關幹部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副鄉長王志鋒正在為小樹澆水。
鄉機關幹部參加區廣播操比賽。
青龍山莊
2002年第六屆列子文化藝術節 開幕式。
列子之墓
列子故里
萬畝蓮菜基地
山羊養殖
養鴨基地
壽朱海軍書
列子故里圖 王本才 作
愚公移山焦長河作
杞人憂天袁四輩作
朱海軍全石
2001年9月,榮獲中國鄭州--法國巴黎第六屆世界和平書畫展國際青少年兒童書畫金獎。
2002年9月榮獲中國--日本前橋市第七屆世界和平書畫展國際青少年兒童書畫金獎。
2001年6月榮獲《少兒畫苑》第5屆全國少兒書畫大賽優秀獎。書法劉森淼
榮獲河南1998年農民書畫展覽月一等獎。書法袁思輩
書法唐文林
榮譽證書和獎牌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地理建置
第一節 自然概況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形地貌
三 河流
四 溝渠
五 沙資源
六 氣候
第二節 政區沿革
一 建國前
二 建國後
三 鄉直機關
四 行政村自然村
第二章 人口 姓氏計畫生育
第一節 人口
附表1:1949~2003年圃田鄉戶數人數一覽表
附表2:2002年圃田鄉各行政村戶數人數一覽表
第二節 姓氏
一 姓氏分布
二 主要姓氏溯源
第三節 計畫生育
一 計畫生育政策
二 四項手術
三 計畫生育管理機構
第三章 人物
第一節 古之聖賢
一 列子
二 陰化陽
第二節 民國時期知名人士
一 賈偉勛
二 趙小宋
三 趙娥雲
四 穆醒夫
第三節 建國初期有功人員
一 王增妮
二 劉老照
三 陳西榮
第四節 支援大軍南下和抗美援朝人員
附表:1949年3月圃田鄉支援大軍南下人員名表
附:1951年4-5月圃田鄉抗美援朝人員名錄
第五節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模範人物
一 朱天來
二 喬方勛
三 陳文海
第六節 本籍在外任職人員
一 穆朝義
二 朱憲軍
三 朱磚興
四 張綿玉
五 張雲龍
六 陰蓮枝
七 劉仕俊
八 張延明
第七節 文化藝術拔尖人才
一 劉森淼
二 朱香華
三 孫明增
四 袁思輩
五 朱海軍
六 周常學
第八節 科學技術拔尖人才
一 張哲濤
二 孫改榮
三 苗長運
第九節 教育界先進人物
一 孫蘭英
二 陳海葉
三 趙金鎖
第十節 先進集體
一 鄉農業良種示範場
二 鄉衛生院
第十一節 英雄烈士
一 劉留根
二 王軍紅
第四章 社會新風
第一節 吳莊金星希望國小
第二節 烈子古冢新墓碑
第三節 文革一景請示台
第四節 王師義無限忠於毛主席
第五節 張套妮修橋補路幾十年如一日
第六節 六能賢捐資助公益
第七節 當代愚公陰惜雨
第八節 久病床前有孝媳
第九節 大浪淘金親兄弟欣逢盛世各顯能
第五章 農業生產關係的變革
第一節 實現耕者有其田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
第六章 農耕作物
第一節 農作物分布及種類
第二節 農業生產
一 施肥
二 耕作
三 栽培
第三節 蔬菜業
一 發展概況
二 植物生長調節的套用
三 無公害蔬菜
四 管理機構
第四節 農業技術推廣
一 組織機構
二 良種推廣
三 植物保護
四 科學試驗
第一節 平整土地
第二節 農田水利修復工程
第三節 低產田改造工程
一 萬畝節水示範區建設工程
二 節 水噴灌示範工程
第八章 畜牧養殖獸醫
第一節 大牲畜
附表:1986~2003年圃田鄉大牲畜飼養情況統計表
第二節 家畜家禽
第三節 大牲畜的飼料及飼養
第四節 畜牧管理
一 機構業務
二 疫病防治
三 科技興牧
第五節 獸醫站
一 機構沿革
二 防病治病
三 肉食檢疫
第九章 林果業
第一節 主要林果樹種
第二節 植樹造林
第三節 林業保護
第四節 林果業的三個新台階
第十章 產業結構調整
第一節 歷年產業調整
第二節 種植業調整
第三節 養殖業調整
第四節 種植養殖專業戶
第十一章 水利 電業
第一節 機構設定沿革
第二節 水利
建國前後水利建設
二 提灌站橋閘
三 打井隊
第三節 電業
第四節 水電設施管理
第十二章 農業機具
第一節 舊的傳統農用工具
一 耕作工具
二 收打工具
三 澆水工具
四 運輸加工工具
第二節 農機具的發展
第三節 農機具的分類及套用
一 耕播機械
二 收割脫粒機具
三 加工機具
第四節 農業機械管理
一 組織沿革
二 農機隊伍
三 新技術推廣
第十三章 知識青年農場
第一節 農場概況
附表:圃田鄉青年農場知青歷年進出情況表
第二節 連隊設定及支援單位
第三節 建設發展
第四節 場辦企業
第十四章 鄉村企業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領導機構
附表1:全鄉村辦企業統計表
附表2:今鄉鄉辦企業統計表
第三節 駐轄區單位簡介
一 鄭州紡織機械廠倉庫
二 鄭州公路段重油庫
三 鄭州管城中醫院
四 河南省民生養殖有限公司
五 河南省穀物儲備庫
六 中原圖書批銷中心
七 鄭東新區購物中心
八 香江物流集團鄭東家俱城
九 鄭州市雙鳳皮鞋廠
十 金三角陶瓷城
十一 鄭州陶瓷城
十二 中原陶瓷城
十三 京珠石材
十四 海華製衣
十五 五洲建材
第十五章 商業金融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集貿市場
第三節 廟與廟會
附表:本鄉古會廟會一覽表
第四節 糧油管理
一 糧油政策
二 主要管理業務
三 管理機構
第五節 供銷合作社
第六節 信用合作社
第七節 工商所
第八節 稅務所
第十六章 鄉村建設
第一節 住房建設
第二節 街道硬化
第三節 自來水設施
第四節 改廁工作
第十七章 交通 郵電
第一節 公路建設
一 建國前的一條官大道
二 建國後道路的發展
三 轄區內主要鐵路公路幹線
四 轄區內主要橋涵
五 圃田火車站
六 公路管理
第二節 圃田電信所
一 建國前的郵政狀況
二 建國後的郵政發展
第十八章 黨政群團
第一節 黨組織及歷屆黨代會
一 黨組織
二 歷屆黨代會
第二節 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人大主席人民政府
附表1:鄉(社、區)行政正副職一覽表
附表2:民主建立小鄉政府幹部名表
附表3:建國前村呂制幹部名表
附表4:建國前保甲制保長名錄
第三節 鄉人民政協組織
第四節 群團組織
一 農民協會
共產主義青年團及歷屆團代會
三 鄉婦女聯合會
四 鄉工會委員會
第五節 建國前後重大政治運動
一 支援大軍南下
二 剿匪反霸鎮壓反革命
三 土地改革
四 抗美援朝
五 農業合作化
六 整風反右
八 反右傾
九 整風整社反“五風”
十一 “文化大革命
十二 撥亂反正
十三 平反冤假錯案和為改造好的“五類分子”摘帽
十四 統戰工作
第十九章 政務
第一節 人民武裝
一 機構編制
二 民兵
三 兵役
四 轄區駐軍
第二節 財政管理
一 機構人員
二 財政業務
第三節 民政
一 機構人員
二 優撫
三 社會福利救濟
四 精減退職人員補助
五 農村五保
六 婚姻登記
七 殯葬改革
八 敬老院
第五節 土地管理
一 管理機構
二 土地制度
三 幾次大的土地工作事項
四 環境保護
第六節 人民信訪
第七節 綜合治理工作
第八節 城管工作
第九節 統計工作
第十節 審計
第二十章 政法
第一節 司法
一 機構人員
二 司法業務
第二節 派出所
一 機構人員
二 社會治安
三 戶籍管理
四 身份證發放與管理
五 暫住人口管理
第二十一章 教育
第一節 建國前的教育概況
第二節 教育機構沿革
第三節 教師隊伍
一 師資水平
二 民辦教師
第四節 基礎教育
一 學前教育
二 國小教育
三 國中教育
第五節 成人教育
第六節 特殊教育
一 圃田鄉農業技術學校
二 育德學校
三 鄭州市少林文武中等專業學校鄭州分校
第二十二章 醫藥衛生
第一節 衛生狀況概述
第二節 鄉衛生院
一 建制沿革
二 取得的成績
第三節 衛生防疫
一 本地區主要傳染病及防治
二 防疫科
三 防疫接種
四 食品衛生監督
第四節 中醫中藥
第五節 中藥文化
第二十三章 文化
第一節 圃田史跡
一 圃田大澤千年度
二 古城原有庚王墓
三 穆王擒虎深藪處
四 宣王中興會中都
五 有道之士數列子
六 李沖、李靖兩分書
七 北宋西輔東營崗
八 慈禧迴鑾過商都
九 馬龍舉義青龍山
十 水磨五周有史書
第二節 民間文化
一 社火
二 本鄉轄區的老藝人
三 紙紮藝術
四 歌謠
五 格言
六 農諺
七 謎語
八 歇後語
九 語音與方言
第二十四章 民間習俗
第一節 婚姻
一 說親定親
二 婚嫁
三 特殊婚姻
第二節 生育
一 孕婦禁忌
二 分娩接生
三 嬰兒起名
四 報喜
五 產婦禁忌
六 做九
七 走滿月
第三節 喪葬
一 報喪
二 停屍待殮
三 靈棚設定
四 殯葬
五 謝孝脫孝
第四節 民間節日
一 春節
二 元宵節
三 二月二
四 清明節
五 端午節
六 中元節 (七月十五)
七 中秋節
八 十月朝節 (十月一)
九 冬至(交九)
十 臘八節
十一 祭灶(臘月二十三)
第五節 法定節日
一 元旦
二 “三八”國際婦女節
三 植樹節
四 “五一”國際勞動節
五 “五四”青年節
六 “六一”國際兒童節
八 “八一”建軍節
九 教師節
十 國慶節
第六節 民族宗教
一 民族
二 宗教
第二十五章 民間傳說名勝古蹟
第一節 民間傳說
一 春草傳
二 青龍山的傳說
三 道士鋪的由來
四 青龍山上金馬駒
五 列子打短工
六 列子看小孩
七 列子下凡鑄鐵鐘
第二節 名勝古蹟
一 圃田春草
二 卦台仙境
三 鳳台荷香
四 汴河新柳
五 青龍山文景題贊
編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