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前堆

鄧前堆

前堆,男,怒族雲南福貢縣石月亮鄉拉馬底村鄉村醫生,1964年3月出生,2001年7月入黨,中專文化。28年來,他不顧生命危險,靠一套滑輪,一根繩子,通過距怒江江面30米高100多米長的溜索來往於拉馬底村,為百姓送醫送藥,累計出診5000多次,步行約60萬公里,診治患者13萬餘人次,未出現一起醫療事故和醫患糾紛。被當地民眾稱為“索道醫生”。鄧前堆同志2004被評為雲南省實施世界銀行第七個衛生貸款先進個人,2011年被評為雲南省優秀鄉村醫生。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的光榮稱號。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險惡環境,事跡舉例,人民評價,事跡反響,網友評價,建成通車,

人物簡介

鄧前堆,1964年出生,怒江州福貢縣石月亮鄉人,是怒江東岸的一個傈僳族村寨。“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大型公益活動於2013年1月12日正式揭曉,鄧前堆獲得“最美鄉村醫生”稱號。
鄧前堆鄧前堆
鄧前堆,怒族,中等個子,一身白大褂,腳穿綠色解放鞋。正在拉馬底村衛生室給村民看病的鄧前堆,看上去很精神。因為生長在傈僳族村寨,又是家中次子,其父母依照傈僳族傳統,叫他阿鄧,“前堆是父母隨便叫的”。
1983年,他從福貢縣第二中學畢業後,曾跟隨哥哥從怒江背一些油、米等日用品到緬甸販賣,“走三天三夜就能到緬甸”。沒想到這次“營生”自己不僅沒有掙到錢,還患上了嚴重的痢疾。回到村里,他在村裡的診所躺了4天。
當時給他看病的鄉村醫生友向葉問他:生病痛不痛苦?想不想當醫生?“我當時覺得自己從未學過醫,沒有基礎,不敢奢望。”但友醫生看他不嫌鄉村醫生工資低,還上過國中,又有心從醫,就向村幹部匯報了此事。後來,經過鄉衛生院批准,他成為友醫生的學徒,正式跟著友醫生當起了鄉村醫生。
鄧前堆熱愛農村衛生事業,為了村民的健康,他節假日從沒休息過。28多年來,鄧前堆養成了一個習慣:無論是到地里勞動,還是趕集、做客、走親戚,他都會習慣性地挎上藥箱,以便隨時在田邊地頭、林間崖下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無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只要鄉親們病了,他都隨叫隨到,通過索道奔波於高山峽谷間。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人物事跡

鄧前堆同志從1983年至今,一直擔任雲南怒江州福貢縣石月亮鄉拉馬底村鄉村醫生,用堅守換來百姓健康,被當地老百姓譽為“索道醫生”。福貢縣是國家貧困縣,“索道”是散居怒江兩岸的村民們往來的唯一通道,“溜江索道”也是當地的鄉村醫生必須選擇的交通方式,十分危險。鄉村醫生鄧前堆為了村民的健康,冒著生命危險,幾十年如一日,在這條索道上來來往往了整整28年,不辭辛勞堅持為百姓送醫送藥送健康。
多年來,他不辭辛勞,累計出診5000多次,步行約60多萬公里,救治了無數村民。他認真執行農村衛生工作方針政策,積極參與防疫保健工作,走村入戶開展預防接種和婦幼保健工作,他所在村計畫免疫建卡、建證率達100%,接種率達98%,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0%以上。
鄧前堆醫生通過索道出診鄧前堆醫生通過索道出診
他給鄉親們治病,有求必應,不管本村外村,隨喊隨到。28年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從未發生過醫療糾紛。他用那些簡陋的聽筒、針筒和一張張發黃的欠條換來了無數村民的健康。
2009年以前,鄧前堆的工資每月只有100多元,從去年起,由於計生工作也劃歸鄉村醫生負責,鄧前堆的工資才提高到每月300元左右。
由於購買藥品需要由鄉村醫生自己貸款先行墊付,鄧前堆目前的個人貸款已達2.5萬多元。近幾年來,收入微薄的鄧前堆醫生共為鄉親墊付了1千多元醫藥費,並累積了一堆無法兌現的欠賬條。
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醫學知識和技能,在工作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在接受採訪時鄧前堆說:由於當地山高坡陡,鄉親們極易摔傷和骨折,他很想再多學一些骨科知識,比如關節復位等,以便更好地為村民服務。他還說出了他的一個心愿:希望村子裡修一條能通車的橋,這樣鄉親們再得了什麼病,就可以用最快速度送到外面的大醫院了。
28年來,鄧前堆情系鄉村,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無怨無悔,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滿腔熱情地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傾注到當地農民身上,以他精湛的醫術、高尚的情懷,救死扶傷,解除患者的痛苦,以實際行動實踐著一位鄉村醫生的理想與信念,實現著人生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一曲華美的奏章。

險惡環境

怒江大峽谷山高水急,索道距江面的距離有30米,僅靠一套滑輪,一根繩子,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通過100多米長的索道,一旦出現意外將是九死一生,而為了給村民治病,鄧前堆在這條索道上來來往往已經走過了二十八年。
鄧前堆介紹說:“以前是用木頭做的滑板,比現在更危險,栓不緊的話會掉進怒江溝裡面,特別是溜索舊的時候是磨爛的嘛,鐵索上有刺,剎車時手來剎嘛,刺著手心上刺出血,皮膚都刺爛了。”

事跡舉例

近一年來,每月10日鄧醫生都會過江為燒傷的開扒俄老伯做複查,2010年冬天裡的一個深夜開扒俄老人家著了一場大火,整個房子都被燒毀,開扒俄老伯也被嚴重燒傷,開扒俄老伯的孫女回憶說“當時我們都嚇壞了,爺爺被火燒著了,然後立即打電話給鄧醫生”,雖然已經是深夜,但是鄧前堆還是義無反顧的冒險上了索道,鄧前堆回憶說:“天太黑了,下面也看不清,對方也看不清,當時我一手持著電筒,一手握著索道把下決心就過去了。”經過3個小時的包紮處理,最終老伯的雙臂保住了。開扒俄老伯的孫女說:“他就冒著險過來,挺危險的,他(爺爺)說如果不是鄧醫生及時趕來治病的話,有可能他會死亡。”像這樣的事28年來鄧前堆已經經歷過無數次,也為拉馬底村鄉親們治癒了數不清的病痛。

人民評價

村民們都說:“這個人好,晚上我們生病,三四點鐘,他會到這裡給我們輸藥,這個人服務態度太好了。”
如果說冒險過江出診靠的是救命的信念,那么平時的醫療防疫工作則是對職業的恪守,鄧醫生每3個月就要給全村的兒童做一次體檢,整個村子走下來要花上一個星期的時間,村里很多家庭都很貧困,鄧醫生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00元,但對於無法負擔醫療費的人,他還會自己拿出錢墊付
如今在拉馬底村許多常見病的治療已經不再困難,但是鄧醫生依舊有一個心愿,他盼望著有一天村兩端可以架起一座可以走汽車的大橋,無論鄉親們得了什麼病,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外面的大醫院來。
鄧前堆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由於工作出色,多次獲得了上級部門的表彰:
2002年,他被共青團福貢縣委評為優秀團幹部;
2004年,他被雲南省衛生廳授予“全省實施世界銀行第七個衛生貸款先進個人”稱號,被石月亮鄉衛生院授予“優秀鄉村醫生”稱號;
2005年和2006年,連續兩年被石月亮鄉中心衛生院授予“優秀鄉村醫生”稱號;
2006年,被福貢縣衛生局授予“2006年度疾病預防控制先進個人”稱號;
2009年,石月亮鄉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特別是2011年1月中央電視台“索道醫生”鄧前堆的先進事跡播出以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強烈的反響,感動了億萬觀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做出重要指示:“鄧醫生的事跡十分感人,”要求中宣部、交通部和雲南省把宣傳先進典型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儘快幫助鄧前堆實現“希望村子裡修一條能通車的橋”的樸實心愿。
2011年2月,鄧前堆被雲南省衛生廳授予“優秀鄉村醫生”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1年3月,授予中共怒江州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怒江州衛生局評為“優秀鄉村醫生”;
2011年4月,被中共雲南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1年6月,鄧前堆同志被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評為“全國衛生系統職工職業道德標兵”。
“阿鄧醫生”成為新聞人物的事,讓整個拉馬底村頓時沸騰起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拉馬底村就吸引了眾多媒體記者的聚焦和關注,這讓瞬間成為新聞人物的鄧前堆始料不及
面對這些突如其來榮譽和讚揚,鄧前堆卻顯得十分平靜。他反覆說:“我只是做了鄉村醫生應該做的工作,在怒江別的鄉村醫生也和我一樣做事,做得更好的醫生還很多,而我卻被宣傳了,心裡有點不安啊!”
時至今日,在他的心中至今仍然有著自己的夙願:一份牽掛 “我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學一些接骨方面的知識,多幫助村裡的百姓解決病痛”;一份擔憂“希望我們這批鄉村醫生老了,沒有力氣看病的時候,國家能夠出一些政策解決我們將來的生活問題”;一個希望“我希望早日在村子裡修一條能通車的橋”;一份執著“鄉親們對我好,國家對我好,這輩子除了當醫生,我什麼也不想當了。”

事跡反響

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中,報導了雲南省福貢縣拉馬底村鄉村醫生鄧前堆的感人事跡。人們紛紛注意到這位好醫生在這個地方的點點滴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中宣部、交通部和雲南省把宣傳先進典型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儘快幫助鄧前堆實現“希望村子裡修一條能通車的橋”的樸實心愿。
鄧前堆被譽為索道醫生鄧前堆被譽為索道醫生
交通部和雲南省已決定共同出資,建設拉馬底村農用車吊橋。雲南省將在“十二五”期間把全省的索道改變為能夠通行機動車的橋樑。交通部表示,要加快改善西部貧困山區、邊疆地區農村交通條件。

網友評價

雲南省福貢縣拉馬底村鄉村醫生鄧前堆,28年溜索橫跨怒江為兩岸村民解除病痛的感人事跡,得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好評和讚揚,僅舉幾例網友評論:
1,這是中國的脊樑,好人一生平安。
2,我們的社會太需要像鄧醫生這樣的人。
3,苦難人生!感動人生!
4,30多米高,28年,感人,淚流滿面。
5,這樣的人現在就是國寶了!好人平安!
6,建議橋修好後以該醫生名字命名,更給力感謝好心的醫生!好人有好報!
7,感動;向這位醫生致以崇高的敬禮。就是這些平常又普通的人,支持了我們的全部事業。
8,感謝醫生,感謝媒體感人,真正的白衣天使!我們國家發展很不均衡,真心希望共同富裕。也希望有錢人多為貧困地區做點事情。
9,感動中,其實就是節約一桌飯,一瓶酒,一盒煙……就能解決的問題。
10, 鄧醫生真不錯,好好宣傳,好好學習。媒體要把眼光投向基層,沉下去就有好新聞好報導上來
媒體報導後,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李長春同志已經批示:要求中宣部交通部和雲南省把宣傳先進典型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儘快幫助鄧前堆實現“希望村子裡修一條能通車的橋”的樸實心愿。
這樣的醫務工作者楷模事跡,請大家轉告大家。

建成通車

11月23日,雲南怒江拉馬底索改橋工程(《中國交通報》2月21日1版曾作報導)正式建成通車。“我現在是真正的‘隨叫隨到’醫生了。”“索道醫生”鄧前堆一直以來的願望終於變成現實——過去,靠溜索過江,鄧醫生從診所到病人家裡至少四個小時,而現在只需半小時。
當天11時,通車儀式正式開始。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政策法規司司長何建中代表交通運輸部對工程竣工表示祝賀,並宣布怒江州拉馬底村“連心橋”正式通車,雲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王俊強、“索道醫生”鄧前堆等共同揭開了“連心橋”的紅綢子。通車儀式由雲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張長生主持。橋通了,對岸的鄉親們騎著“鐵驢子”、趕著羊、背著背囊,歡歡喜喜過橋去趕集。
怒江拉馬底索改橋項目由一座人馬吊橋、一座農用汽車吊橋和4.28公里公路連線線組成。今年7月1日,拉馬底索改橋項目開工建設,施工單位克服重重困難,於11月17日順利完成竣工驗收。當地少數民族民眾為這兩座吊橋分別起了一個溫暖的名字——“幸福橋”和“連心橋”。“幸福橋”、“連心橋”的建成,將惠及當地265戶、1043人,使周邊的害扎村格扎村、博娃村等少數民族村寨的交通運輸條件得到歷史性轉變。
吊橋的通車改變的不僅是鄧前堆的生活,在當地老百姓看來,它打通了當地各族人民民眾通向文明、富裕和幸福的道路。
草果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拉馬底村具備種植草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村民們以前卻很少種。
“交通不方便,大家都不敢種,山上的地就這么荒著。現在橋通了,你看,那邊有1萬畝地,我們都打算種上草果!”拉馬底村所在的石月亮鄉副鄉長丁玉軍說。早就盤算著發展草果業的拉馬底村,因為通了橋,讓村民們能夠開始謀劃更美好的未來。
11月25日,雲南省第九次黨代會上,秦光榮在報告中指出,雲南在過去的五年中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重,全省三分之二財政資金投向民生。積極統籌城鄉發展,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受益面日益擴大。
對此,代表們感觸頗深。
怒江代表鄧前堆認為,作為一名鄉村醫生,聽了報告後感受很深。“我自己的體會是在醫療衛生方面,群農民在看病不像以前那樣難,那樣貴了。”
“五年前怒江還沒有搞新農合的時候,農村看病是真貴。特別在怒江,由於交通不便,加上醫療基礎薄弱,一般的感冒村民就不找醫生,只能呆在家裡,撐著。近年來,自從怒江搞了新農合之後,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逐步得到了緩解。
鄧前堆還給記者算了筆賬:“新農合之前,國家報銷比例是35%,加入新農合之後,現在農民看病國家報銷60%。也就是說病人來看病,總額的60%是國家負責的,在住院方面國家報銷的比例還要高一些。自己出的少了,國家補貼的多了,農民看病就不貴了。”
而在看病難的問題上,鄧前堆也表示,怒江交通不便,一些病人生病之後找個醫生路上就得花上好幾個小時,而自己順著溜索去看病,麻煩不說,往往還耽誤了病人病情。
“現在路修通了,橋建好了,交通變方便了,一些藥品在運進來的時候也便宜了。”鄧前堆說,“民眾看病變得方便多了。”
鄧前堆希望,在未來五年,雲南省在農民看病方面的補貼能再提高一些,能進一步強化基層醫療服務體系,讓農民看病更便宜更方便。
建立鄉村醫生養老保險機制,將鄉村醫生納入社會保險體系,可參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辦法,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鄉村醫生按一定比例共同分擔。同時在醫療體制改革中,將鄉村醫生納入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編制,統一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