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學熹

鄒學熹

鄒學熹(1931—),男,四川新都縣人 12歲時,即拜新都廖德明學習中醫,20歲時已名噪鄉里。50年代,又師從易學專家蔡福裔學習易經,後來著有《易學圖解》。曾擔任中醫專業本科《中醫喉科學》、《中醫外科學》等課程教學工作,後在函授部從事《內經》等經典著作課程的教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鄒學熹
  • 出生日期:1931年
  • 畢業院校: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
  • 籍貫四川新都縣
人物信息,主要研究,著作成就,

人物信息

鄒學熹,1956年考入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因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在同學中有“秀才"之稱。196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74年在講課時昏倒於課堂,患痿證臥床8年,奮力與疾病抗爭,康復後,曾任《成都中醫學院學報》編輯(1981 ~1983)。1983年調入函授部任教,曾任夜大函授部教研室主任。1987年聘為教授。1991被國家人事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教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四川省政協委員

主要研究

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擅長中醫內科皮膚科,善於以五臟為綱,對各種疑難雜症進行辨證論治,有獨特見解和絕招。對陽黃的治療,採用茵陳蒿湯,主張入劑清熱利濕,認為關鍵是掌握好藥物劑量。對右脅下血症,主張以化除瘀血為主。常用大黃廑蟲丸加減化裁,收到很好效果。對尿血淋證癃閉風水等交叉出現的病證,主張在存陰液的條件下,大劑使用涼血清利之品。因其病證的根本原因還是濕熱,濕去則熱孤,此實宗古人“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且方中多用鮮六穀子根、鮮白茅根、鮮葦莖等藥物,常用此法治癒不少病人。在各種疑難雜症的治療中,常用蟲介藥配入方中,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治療頑固性濕疹,在涼血祛風、清熱除濕藥中,配入全蠍僵蠶蟬蛻之類,療效顯著。治療瘰癧,在舒肝柔筋、通絡散結藥中,加入蜈蚣甲珠牡蠣之類,能使之緩消漸散,不再復發。本著“治病如治國,用藥如用兵”的道理,認為治國安邦當用和藥,著常用北沙參麥門冬玉竹生谷芽生麥芽糯米草根、白芍之類,以補五臟,從整體上來進行調整。卻敵制勝,則又當用毒藥,如對一些疑難雜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故常用番木鱉治療痹證、遺尿、骨節間病及跌打損傷等,確能斬將奪關,取得很好療效。採用三仙丹少許內服治療梅毒,用金銀花甘草土茯苓、重蔞等煎湯送下,可以防止其毒性反應,收到預期的效果。

著作成就

對易學、中醫學以及二者的關係有深入的研究,著作頗豐。有的是他身患瘺症,臥床8年時,以頑強的意志,戰勝病魔而寫成,其中飽含了他無數的心血和常人難以理解的艱辛。近年來,他的專著,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有:《中醫五臟病學》(1983)、《易學十講》(1986,1988年台灣千華出版社出版繁體字本)、《中醫諺語一百條》(1987)、《中國五臟病學》(1988)、《中國醫易學》(1988)、《中醫急證手冊》(1988)、《易學精華叢書》5種(1992)等達400餘萬字。1993年出版《易學圖解》(圖子主要來自母親保持的道士前輩的資料)。這些著作,內容翔實,論述深入淺出,出版後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好評。其中,《中國醫易學》、《易學精華叢書》,是其主張醫易匯通,以發揚中醫學的學術思想的集中反映。他認為,易學是古人為了生產和生活,在觀測天文氣象中發現的一整套認識、分析、處理事物的規律和方法,其內容包含在八卦、河洛、太極之中。八卦就是中醫陰陽學說的來源,河洛是五行學說的來源,而太極則是陰陽.五行的公式圖。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核心,所以,他認為八卦、河洛、太極是研究中醫理論的燈塔。近年來,先後多次應邀到北京、南京、鄭州及省內各地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及香港等地區講授醫易學。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中醫五臟病學》突出了他以五臟為中心的辨證論治體系,使用於指導中醫臨床各科的診斷和治療。1990年,《中國醫易學》、《中國五臟病學》分別獲西南西北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