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高橋

江蘇省鎮江市高橋鎮位於鎮江市東郊,長江北岸,三面環江,南與鎮江新區大港隔江相望,北與揚州邗江區連線。2005年12月經區劃調整,原高橋鎮與原江心鎮合併為高橋鎮,陸地總面積42.46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28025人。其中,高橋鎮本島陸地面積29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人口19833人;原江心鎮面積13.46平方公里,轄3個行政村,人口8192人。高橋鎮本島現有11萬伏變電所一座,日產2萬噸自來水廠1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鄉土高橋
  • 行政區類別:江蘇省鎮江市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面積:42.46
  • 人口:28025
  • 氣候條件:氣候宜人,四季分明
江蘇省鎮江市高橋鎮位於鎮江市東郊,長江北岸,三面環江,南與鎮江新區大港隔江相望,北與揚州邗江區連線。2005年12月經區劃調整,原高橋鎮與原江心鎮合併為高橋鎮,陸地總面積42.46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28025人。其中,高橋鎮本島陸地面積29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人口19833人;原江心鎮面積13.46平方公里,轄3個行政村,人口8192人。高橋鎮本島現有11萬伏變電所一座,日產2萬噸自來水廠1座。
高橋鎮為長江三角洲,積沙形成,地勢較為平坦,地面平均標高為4.5米。鎮內氣候宜人,溫、光協調,四季分明,水源充足,年平均氣溫15.4℃,日照數2057.2小時,無霜期238天,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美稱。
鄉土高橋網址:http://www.212137.com/
高橋鎮又稱順江洲(也叫南老洲和荷花池)面積29平方公里,自2005年11月江心鎮併入高橋鎮後,高橋鎮面積42.7平方公里。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民國元年(1912) 元旦,孫中山由上海乘火車赴南京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中午,經鎮江南站,民眾熱烈歡迎。10月,再抵鎮,下榻廣肇會館,於商會及商團兩處演說,並巡視象山炮台。 1月5日 遵省頒《江蘇暫行縣制》條例,丹徒縣成立臨時議事會,議員33名。 1月14日 丹徒縣臨時議事會發起組織江蘇全省縣議事聯合會,受到江寧、無錫等16縣回響。3月,江蘇省縣議事聯合會成立。臨時議長侯鴻鑒(無錫)、副議長柳詒徵(丹徒),會所設金山寺。
. 民國元年(1912)2月撤鎮江軍政分府,設丹徒縣直屬江蘇省,縣行政區劃沿襲清制,仍為18市鄉。民國三年(1914年)屬金陵道,十六年(1927年)復屬江蘇省。
. 民國17年(1928)7月17日 江蘇省政府委員會第90次例會決議:定鎮江為省會。25日,國民政府批覆:丹徒縣改為鎮江縣(其中1938年8月-1940年12月復稱丹徒縣)。
. 民國18年(1929),國民政府改丹徒縣為鎮江縣,按《縣組織法》《區鄉自治施行法》置區設小鄉,鎮江設7個自治區,167個鄉鎮,高橋(舊稱順江洲)為第七區,所屬鄉如下:高橋鄉、安豐鄉、康泰鄉、柳洲鄉、乾德鄉、復興鄉、三洲鄉、連益鄉、天棗鄉、接補鄉、連城鄉、順安鄉、沙頭鄉。其他6個區分別是:第一區(城市區),第二區(高資區),第三區(上黨區),第四區(辛豐區),第五區(大港區),第六區(寶堰區)。
. 民國21年(1932年)江蘇省政府移至丹徒,改丹徒縣為鎮江縣。抗日戰爭淪陷,日偽省會移蘇州。勝利後復遷鎮江。
. 民國23年(1934),推行保甲制,但區、鄉區劃未變。民國27年8月,日偽政權仍採用“18市鄉”的老行政區劃。1941年1月,復為7區167鄉鎮。抗日戰爭勝利後,初沿前制,唯農村鄉鎮改劃為64。
. 民國27年(1938年),新四軍挺進蘇南後,縣內4鄉相繼建立6個抗日民主政府;山北縣,轄原辛豐、大港區、埤城;山南縣,轄原丹陽-呂城、訪仙、陵口,原辛豐區一部分;茅東縣,轄原上黨、寶堰區;鎮句縣,轄原高資、上黨區及句容縣東部相連部分;江鎮辦事處,轄原高橋區及揚州江都相連部分;鎮丹縣,轄原上黨、寶堰區及丹陽北部相連部分。
. 民國30年(1941年)1月,鎮江復為7個區167鄉鎮,並將鎮江縣第七區改為高橋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初沿前制,唯農村鄉鎮改劃為64個。其中高橋區劃分為:高橋鎮、三安鄉、順中鄉、天接鄉、連益鄉、連城鄉、沙頭鄉等7個鄉鎮。
. (抗日戰爭期間,汪偽政權將江蘇省府遷至蘇州;抗戰勝利後,江蘇省會遷回鎮。)
. 民國33年(1944)12月27日 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粟裕率一師三旅,由蘇中分東、西兩路渡江南下。東路由陶勇率特一團、特四團過夾江,經新老洲到達山北縣王家山嘴,後越丹陽、辛豐間京滬鐵路南下。西路由粟裕率部從儀征地區渡江至下蜀附近,經句北地區南下。
. 民國34年(1945)4月7日 葉飛率新四軍一師一旅離蘇中,由高橋渡江達王家山嘴經辛丰南下。
. 民國37年(1948)將鎮江農村6個區所屬的64個鄉鎮劃並為37個。此時高橋區含高橋鎮、天益鄉、連城鄉、順中鄉等4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