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區(郾城縣)

郾城區

郾城縣一般指本詞條

郾城區,隸屬河南省漯河市河南省中南部,屬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區。位於東經113°45′10"~114°6′39",北緯33°34′37"~33°44′59"。東與召陵區接壤,東南與召陵區源匯區相連,南瀕沙河,與源匯區隔河相望,西南與舞陽縣相鄰,西北、北面與臨潁縣毗鄰,東北與召陵區臨潁縣周口市西華縣交界。全區總面積413.1平方千米,2012年總人口52.80萬人,管轄8個鄉鎮和沙北街道。漯河市的政治、金融、經濟、文化中心。

2015年上半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5%,比2014年提高了0.3%,比全市增速高0.7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郾城區
  • 外文名稱:Yancheng Area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河南省漯河市
  • 下轄地區:1個街道、7個鎮、1個鄉
  • 政府駐地:城關鎮海河路269號
  • 電話區號:0395
  • 郵政區碼:462300
  • 地理位置:漯河市中部
  • 面積:413.1平方千米 
  • 人口:52.80萬(2012年)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暖濕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基督教堂、孟南遊園、許慎紀念館、漯河香陳灣
  • 火車站:漯河站、漯河西站
  • 車牌代碼:豫L
  • 行政代碼:411103
歷史沿革,行政劃分,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地質,地形,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現任領導,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科技發展,醫療衛生,交通,旅遊,

歷史沿革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已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召陵入郾城縣,屬豫州(763年改為蔡州)。至此召陵不再獨立為縣。玄宗開元十年(722年)五月 汝水漂溺數千家。次年縣治自落溵水(今沙河)南移溵水北,即今縣址。憲宗元和九年(814年)九月 淮西叛軍吳元濟割蔡州。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至984年)尉氏縣契宗大師巡遊郾城。
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先後於城北王店五里店(今三周鄉五里崗村)、小商橋等地,在破金兀朮。迫使金兵退保汴京岳飛追至朱仙鎮。
元世祖至元十十七年(1290年)在縣城東南乾河陳處,斷汝南流,東匯溵水(即沙河),後入潁。
清世宗順治二年(1645年)內大臣和洛輝與河南巡撫羅繡錦,統兵過郾城赴西平,破左良玉之副將劉洪起餘部.郾城從此為清軍占領。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創建景文書院於文廟西側(今郾城師範校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 動工興建京漢鐵路郾城車站(今漯河車站),於次年十二月建成。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一日全線通車。郾城站開始啟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許慎祠堂改為堂。
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正式組建中共郾城縣委員會。
1949年10月16日 郾城漯河分設,恢復原漯河市建制。
2004年12月27日漯河市區劃把郾城一分為三,正式命名為郾城區。

行政劃分

區劃沿革

明、清分屬新安和古義堡,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東北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商橋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沙北縣5區及臨穎沙北區,1949年屬商橋區,1959年屬商橋公社,1963年與商橋分設,建李集區,1965年撤區設李集公社,1984年改稱李集鄉,2011年1月6日李集鄉撤鄉建鎮。
黑龍潭鄉原名青龍鎮,自古就是眾多客商的集散地,素有“水旱碼頭”之稱。神話相傳沙河黑龍潭段深潭內住一青龍,歷盡艱辛保佑兩岸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為表感激之情,遂以“青龍”命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1958年建黑龍潭公社,1984年改鄉。
1984年裴城鎮建鄉。轄裴城、小徐、三丁、中周、田古東、大張、羅王、寨子、斗楊、宋崗、城高、梁莊、馬莊、西芮、東芮、蘇侯、中合寨、胡劉、潘王、鐵爐、南楊、渚張、田店、坡劉24個行政村。1984年撤鄉設鎮。
1958年龍城鎮建十五里店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更名龍城鎮,轄十五里店、廟趙、寧溝、大李莊、小王莊、回馬、陳灣、黑龍王廟、小趙、栗莊、木梳楊、前黃、後黃、鈕王、西劉、白莊、仲李、老翟、湖西王、徐莊、諑馬、大軍王、常灣、李灣24個行政村。
1949年商橋鎮設商橋區,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設鎮。轄胡灣、王灣、商東、商南、商西、靳莊、大閆、溝張、乾勒橋、黨灣、李紀崗、郭栗莊、胡莊、坡邊、大楊、大張灣、劉孟、小楊、前甄、後甄20個行政村。
1984年設孟廟鎮。轄八里、路堂、何莊、坡陳、孟廟、張任慶、三周、關徐、潘東、潘西、張店、薛趙、閆陶、西營、拉河劉、王店、哀黃、蔣堂、沈趙、杜李、馬坡、五里崗、劉莊、英張、五里廟、卓村、中村、後鄭、新鄭30個行政村。
1978年建孫莊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源匯區中北部。轄後周、董莊、張胡魏、李盤莊、小高莊、石槽趙、白廟8個行政村。2004年將源匯區的孫莊鄉劃歸郾城區管轄。2005年,撤銷孫莊鄉,設立沙北街道,轄原孫莊鄉行政區域,辦事處駐黃河中路。

區劃詳情

2004年12月,郾城區轄1個街道、7個鎮、1個鄉:沙北街道城關鎮孟廟鎮商橋鎮裴城鎮新店鎮龍城鎮李集鎮黑龍潭鄉
政府駐地在城關鎮海河路269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郾城區地處河南省中南部、屬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區,位於東經113°45′10"~114°6′39",北緯33°34′37"~33°44′59"。東與召陵區接壤,東南與召陵區、源匯區相連,南瀕沙河,與源匯區隔河相望,西南與舞陽縣相鄰,西面與舞陽縣、許昌市、襄城縣接壤,西北、北面與臨潁縣毗鄰,東北與召陵區、臨潁縣、周口市、西華縣交界。

氣候

氣候溫和,光熱、熱、水資源豐富。水旱、蟲災害較多,風災、雹災時有發生。境內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北方大陸氣團不斷南侵,多偏北風,天氣寒冷,雨雪稀少,極端最低氣溫-15.9℃;夏季副熱帶高壓北上,多偏南風,常有大暴雨產生,天氣炎熱,極端最高氣溫達42.2℃。由於受季風影響,光、熱、水季節分配有明顯差異。

地質

郾城區地質構造屬華北凹陷,覆蓋著濃厚的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厚度約400米左右,早更新世時,為湖相沉積,沿古沙河和古當河發育了三角洲相砂體。早更新世末期結束湖相沉積,中、早、晚更新世為河流沖積層,形成帶狀砂體,並在河間窪地中堆積淤泥。質粘土亞粘土,其中裂隙發育,潛育強烈。新世紀以來,東部受黃泛侵襲,堆積了沖積層。

地形

郾城區勢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自然坡降1/4600,屬平原窪地。地面海拔高度,西部65米,東部51米,相對高差35.9米。按微地貌劃分,全區土地可分為窪地平地崗地三個單元。

水文

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級行洪河:沙河和潁河。境內沙河流域面積12580平方千米,潁河、吳公渠流域面積3284.7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區總土地的67.7%;耕地面積約514.4平方千米,占全區耕地的66.6%。平地是以沙、澧、潁河兩岸為主的地貌單元,各鄉(鎮) 均有分布。土地面積約701.5平方千米,占全區總土地的27.9%;耕地面積218.6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耕地的28.3%。崗地主要在黑龍潭鄉村及附近延伸土地面積約45平方千米,占全區總土地的4.4%;耕地約38.8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耕地的5.1%。

水資源

沙河由新店鎮冉口村入境,流經新店鎮、龍城鎮、城關鎮,在黑龍潭鄉北街村進入周口市西華縣,境內河道長48千米,堤防長度45.5千米,保證流量3000立方米/秒;潁河由商橋鎮後甄村入境,流經商橋鎮新店鎮龍城鎮孟廟鎮,左岸由李集鎮東孟村、右岸由黑龍潭鄉坡楊村進入周口市西華縣,境內河道長26千米,堤防長度50.6千米,保證流量5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和內澇河道有吳公渠柳河、柳支、馬拉河、洄浀河、長春溝、塔河等。

人口民族

2012年12月,郾城區總人口52.80萬人,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壯族苗族侗族瑤族藏族布依族白族維族彝族黎族朝鮮族佤族16個少數民族。

經濟發展

經濟概況

2015年上半年初步核算,2015年上半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4年增長8.5%,比2014年提高了0.3%,比全市增速高0.7%,居全區第2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1.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5.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5.7%。

第一產業

2005年上半年,全區優質小麥面積達到133.33平方千米,種植高蛋白玉米66.66平方千米,瓜菜121.33平方千米,高效經濟作物220平方千米,全區新建沼氣池712座,培訓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28000人。
全區新打配套機井78眼,新發展有效灌溉面積2340畝,旱澇保收田1560畝,完成了三個村的第一批農村安全飲水項目。
2005年,全區生豬飼養量達到75.47萬頭,出欄42.65萬頭;三禽飼養量達到632.17隻。
全區完成小麥機收233.33平方千米,玉米機播120平方千米,推介新機具247台,引進大型聯合收割機640台,組織216台收割機外出作業,機手收入520萬元。
全區新值樹110萬株,新發展經濟林2平方千米,完成林業育苗0.72平方千米。

第二產業

截止2015年5月底,10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9.4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22.2%;食品產業,13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25.5%;裝備製造產業,9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37.3%;精細化工產業,2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3.7%;建築建材產業,6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3億元,同比增長18%;其他產業,3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22.5%。

第三產業

2011年全區共接待海內外遊客27.6萬人次,同比2010年增長16.5%;旅遊收入1.6億,同比2010年增長15.8%;旅遊投資和旅遊招商引資3100萬,同比2010年增長17%。
2014年來,社會同比2013年增長16.2%;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9.7%,占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1.7%。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書記
---
副書記、區長
王迎波(2013年~今)
常委、常務副區長
俆光華(2013年~今)
副書記
栗金成(2013年~今)
常委、政法委書記
盧偉(2013年~今)
常委、辦公室主任
李偉恆(2013年~今)
常委、組織部部長
丁曉永(2013~今)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4年來,積極向國家、省爭取文化建設項目,加強區、鄉、村三級文化服務網路建設。先後投資300多萬元,建成區文化藝術中心,投資200多萬元,建成8個鄉鎮文化站和9個社區文化活動室,同時,建成文化大院160個,農家書屋198家,街心文化廣場5個,閱報欄100多個,區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紀念館實現免費開放,逐漸建立健全了城鄉公共文化文化服務網路平台。

教育

2013年,全年普通高中招生1.66萬人,在校生4.72萬人,畢業生1.45萬人。國中學校招生3.17萬人,在校生8.93萬人,畢業生3.32萬人。普通國小招生3.40萬人,在校生19.20萬人,畢業生3.71萬人。
漯河市郾城區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成並將投入使用。該法治教育基地位於郾城區實驗中學,由郾城區司法局、郾城區實驗中學共同投資建設,占地約46000平方米。包括法治教育展區、快樂學法活動區、模擬法庭體驗區、法治作品創作區、法律知識測試區、心理輔導區、法治教育宣傳長廊七大功能區。

科技發展

2014年度,新青區高新技術產業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共有3家企業獲得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分別為虎塔軋輥有限公司、江山天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滙豐糧機有限公司;1家企業獲得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河南蓮花醫療有限公司的“河南省血髓輸注醫療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企業獲得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威爾森環保有限公司的“漯河市玻璃鋼環保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獎勵資金達70萬元。

醫療衛生

2013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1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7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6個。
組織區直醫療衛生單位做好醫療保健,同時抽調8名醫務骨幹組成高考服務小組,配齊必備的急救藥品醫療器械,攜4輛執勤急救車輛分別進駐我區各考點,做好醫療救治準備工作;強化食品、住宿安全。實行定單位、定職責、定人、定崗制度,安排衛生監督員對考點周邊的餐飲、住宿業進行了專項檢查。共出動執法車輛16台/次,執法人員64人/次,檢查餐飲86家、住宿單位26家,重點檢查餐飲服務單位許可資質、食品原料採購查驗、加工操作關鍵環節、餐飲具清洗消毒、從業人員健康狀況以及食品添加劑、食品留樣處理等;住宿業室內通風設施及空調設施是否正常運行、床上用品用具的消毒保潔情況。

交通

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漯界公路橫貫東西,漯寶(豐)鐵路西接焦枝線,北部的孟廟車站是漯河火車站的貨運站,城區距新鄭國際機場僅90千米。
郾城區之城市面貌郾城區之城市面貌

旅遊

郾城區擁有著良好的旅遊環境和悠久的人文歷史。據統計,旅遊資源共分7個大類、16個亞類、43個基本類型。其中,國家2A以上旅遊景區有沙澧河風景區、化身台興國寺2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彼岸寺碑、郝家台遺址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文廟大成殿、洄河石拱橋、許南閣祠等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鎮河鐵牛、古龍井、裴晉公祠碑等5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九女冢、土城王遺址、蘇進故居等22處。形成了以沙澧公園為龍頭,以興國寺、彼岸寺碑、許南閣祠為龍身,以桃花節、草莓採摘節、香陳灣遊樂園和伊人黑玫瑰莊園為龍尾的一條龍旅遊線路。
金國五老堂
金國五老堂是為紀念金朝(1115年——1234年)五位老人的美德懿行,於元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修建的。該景位於原郾城縣城大南門內東大坑中一個土台上,面向南三間脊被瓦房,前有清康熙時樹的豐碑一通,高二米,磚碑樓,上書碑記。
敕修石磙城
自秦至隋,郾城縣城建在沙河南岸。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因大水移治沙河北岸。明代以前,郾城縣均系土城。明後期,統治腐朽,農民起義不斷,各地始建石磙城建,牆基為石磙砌成,上下數層,碓孔連線,磙邊成紋,堅固美觀,故稱石磙城。
文曲魁星樓
魁星樓或叫魁星閣,其釋義為:“魁星,也稱奎星,又稱文曲星,北斗七星之一,司文事。”古時一直被人們視為是主宰文章興衰的星宿神,因此,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作為以前趕考的秀才進京赴試還願的場所。
文曲魁星樓文曲魁星樓
鎮氣文筆峰
文筆峰又名文峰塔,明清時期,為振興地方文風,我國很多地方都建有文峰塔,多為5層或13層。郾城的文峰塔是明正德四年(1509年),郾城知縣畢登高倡議集資而建的。此塔原為鎮城之塔。該塔位於老縣城東門北至東北角樓中間城牆上,塔高三層,為磚構建築。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周長數十米,高約20米,塔正面向西南,登頂後可以放目四顧。下層樓中間有東北、西南面向約四尺高的拱券,人可在內彎腰來往。洞券上石匾刻有“文筆峰”三個柳體大字,雖經幾百年,字跡尚清晰。該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高大半截塔
半截塔位於郾城黑龍潭鄉半截塔村東南角,漯河至西華公路的西側。塔體為六角形,南面為正面,是樓閣式磚塔。塔的佛龕、佛室巧妙結合,錯落有致。塔內有台階可旋登至上。每當晴日,塔剎塔身,交相輝映,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遺憾的是沒有塔頂,一直為半截塔。
壯觀九女冢
九女冢,俗稱九女城。位於郾城縣城西北17.5千米新店鎮台王村。九座墓冢大小無異,分東西兩排,東排五、西排四。南北長195米,東西80米,占地0.002平方千米餘。長期以來,對墓冢年代、墓主姓名及其死因眾說紛紜。
南閣祭酒祠
南閣祭酒祠也稱許慎祭酒祠,位於郾城古城內東北隅。公元83年,許慎舉孝廉,入京為南閣祭酒,因此,後人為紀念許慎而建的祠堂稱南閣祭酒祠。該祠原占地三畝三分,坐北朝南,建大門三間,過廳五間,享堂五間,東西廊坊各三間,均為鳳閣出廈。大門上掛“許南閣祠”橫匾,門內有影壁,門外有石橋,即“一步三孔橋”。
南閣祭酒祠南閣祭酒祠
八角琉璃井
八角琉璃井,又名古龍井、神井蟠龍,位於郾城縣城東關,今漯河製藥廠院內。該井1米見方,不論是旱天還是雨季,這眼井裡的水總是離井口1米左右,並且清澈可鑑。井水水位不變、水質清澈的原因據說是它與離此兩千米的城南沙河相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