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八景

郾城八景

明末至清朝再至民國,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的八大景觀,又稱後八景。前八景知道的人少,後八景知道的人多。後八景是,龍塔古篆、氵隱水風帆、崇崗飲社、老檜煙籠、周坡曉市、鄧湖蓮歌、裴城夜雨、召陵雪霽。除龍塔古篆(即明朝時期的前八景僧幢古碣)保留外,其餘均系新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郾城八景
  • 外文名稱:Yancheng eight
  • 地理位置:河南省漯河市
  • 氣候類型:暖濕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許慎紀念館
龍塔古篆,氵隱水風帆,崇崗飲社,老檜煙籠,周坡曉市,鄧湖蓮歌,裴城夜雨,召陵雪霽,

龍塔古篆


在郾城區西大街路北老二中院內,塔的底部由八根青石雕刻的蟠龍作為支柱,塔的四面文字用字雕刻,所以稱為龍塔古篆。

氵隱水風帆


氵隱水亦稱氵殷水,即沙河。相傳,遠古時期的有道明君唐堯想把德高望重的巢父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巢父不願接受,就躲避到古殷水一帶隱居起來。從此,殷水改為氵隱水,並且,隱、殷兩個字都加了三滴水。明清時期,郾城南關的沙河是有名的水旱碼頭,船桅林立,千帆競渡。北岸有一通無字石碑,來往行人都喜歡撫摸它,天長日久,這通碑被摸得光滑玉潤,能映照出碧水藍天,氵隱水風帆,石面上好似一幅美妙的圖畫。遺憾的是石碑早已失落不見,這一名勝僅留一古渡口。當時的情景,詩人謝公翼曾寫詩讚道:城頭煙色映青山,城底清流復幾灣。何處客船樓外過?東風吹送一帆間。

崇崗飲社


崇崗在郾城區裴城鎮的宋崗村。這裡是一片高崗地,也是一座古廟宇,現宋崗學校所在。環顧四周,平疇沃野,既不是古驛官道,又不具備山川園林之美,怎么成為一大景觀呢?據地方志記載和民間傳說,商朝武丁時代,漯河地區曾發生過蝗災。有一年,夏秋的莊稼將要成熟時,鋪天蓋地的蝗蟲飛來,農民叫苦連天。在這緊要關頭,商王武丁率領文武百官和士兵來到此地和農民共同撲殺蝗蟲,使蝗災造成的損失儘量減少;同時號召農民生產自救,穩定了農民情緒。武丁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相傳他早年生活在民間,深知農民生產上的艱苦和生活上的困難。武丁在位59年,死後被尊為商高宗。後人為了紀念他,在宋崗修建了一座商高宗廟,香火不斷。歷代刻有不少石碑,讚美、歌頌武丁,形成了一座相當規模的碑林,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來此觀賞品評,他們或談古論今,或飲酒賦詩,或長嘯高歌,或划拳行令,於是形成了“崇崗飲社”這一美景。謝公翼有詩讚曰:由來飲社久消沉,廟祀高崗自古今。試看撲蝗一片石,今人猶識帝王心。

老檜煙籠


,樹木名,也稱圓柏、檜柏。柏樹科,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老檜煙籠在召陵區鄧襄鎮檜樹王村,村內有一棵唐代檜樹,高20米,樹圍三人合抱,濃陰盈畝,遮天蔽日,人們常到此避雨乘涼,也是村上老少爺兒們的吃飯場兒,人們都很愛惜保護這棵古老的檜樹,傳說樹上住有仙人,誰也不敢褻瀆和毀壞。每到陽春三月和仲秋時節,樹冠上常有輕煙浮雲繚繞,顯得神秘莫測。老檜煙籠這一景便由此而來。詩人楊祥元寫詩讚道:貞乾凌霄幾百春,森森古樹抱龍鱗。樵夫不敢操斧問,煙靄雲深如有神。

周坡曉市


在原郾城縣南部,今屬西平縣。是一個方圓500餘畝的低洼地,其間沒有村莊。每到雨季,放眼望去,水波浩渺,煙霧繚繞,這就是老王坡,又叫懶王坡。據說,東周最後一個帝王周赧王姬延,在位58年(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56年)。稱王前老王坡曾是姬延封地,做了帝王后這塊土地就稱為赧王坡,簡稱周坡。周赧王在位期間,周朝已經名存實亡。他是一個無所作為的君王,每天飲酒作樂,非吃即睡,不理朝政,諸侯紛紛割據稱王,使他失去了享貢,連吃的也沒有,不得不借債度日。赧、懶兩字讀音相近,老百姓把他稱為周懶王,又將周坡稱為懶王坡,當地民眾的又把懶王坡念成了老王坡,一直流傳今世。據說老王坡每到雨後,一片汪洋,頓成澤國,遠遠望去,朦朧中隱隱現出一座城市,有蓬萊仙境之美。可是當你走近時,一切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似海市蜃樓。清朝順治年間,郾城知縣荊其淳有詩讚道:海市相遇蜃樓遠,蓬萊不易見神仙。至今傳說樓台影,猶見周坡遍市環。

鄧湖蓮歌


在郾城縣西南15公里之鄧襄鄉,今召陵區鄧襄鎮。據《福嚴寺碑記》載:春秋時期,鄧侯封王鄧襄,築寨而居,名曰鄧襄寨。寨東北隅有天然湖泊,稱為鄧湖。湖中有高台,台上有一座精美的建築,是鄧侯遊玩之所。湖內雲影波光,蓮荷搖弋,每逢盛夏,風吹荷花,互相碰撞,發出響聲,如金鐘玉佩,悅耳動聽,鄧湖蓮歌便由此而來。楊祥元有詩讚曰:石亂雲深不記年,誰將精舍建台巔。鄧侯歌舞無從問,湖內香分茂叔蓮。(茂叔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字,他寫的散文《愛蓮說》千古傳頌,後人稱高雅的蓮花為茂叔蓮)。

裴城夜雨


在郾城區裴城鎮西南裴城村。唐朝以前,裴城村稱回曲鎮,因為村西頭臨回曲河而得名。回曲鎮為啥改名為裴城呢?因為大名鼎鼎的唐朝宰相裴度在這裡住過,他的最大功績就是平吳元濟之亂,使唐代藩鎮割據的局面宣告結束,維護了唐朝中央政權的統一。裴度在郾城住了四個月,備受郾城老百姓的愛戴,並為他建廟立祠。裴城村裴晉公祠(現裴城國小)還有兩通高大的石碑,碑文上記載著裴度在郾城的事跡。清代詩人郭子嶙《過回曲河有感》詩曰:裴相屯兵回曲河,銜枚雪夜斗池鵝,論功可賀羊開府,銘功堪同漢伏波。據傳,裴城西門外有一片樹林,每到夜晚,樹林中霧靄朦朧,小雨霏霏,白鷺棲息,幽深莫測,樹林上空雁叫鶴鳴,如詩似畫,即便是清風朗月亦是如此。白天,樹林中卻雲收雨住,靜謐異常,裴城夜雨由此而來。楊祥元有詩讚曰:赤誠義膽壯風雲,將士同心建大勛。自從駐師郾城後,老少喜說裴將軍。詩人謝公翼亦有詩讚曰:秋雨疏林暗古城,草堂留客對棋枰。一行雁度長空里,疑是當年入蔡聲。

召陵雪霽


召陵區召陵鎮召陵村。召陵,歷史悠久,春秋時代齊桓公率領八國諸侯與楚國抗衡,在此會盟。東漢時期是汝南郡召陵縣,文宗字祖許慎就出生在這裡。相傳,每當夏秋之際,五更微明之時,遠處可看到召陵崗上空雪花飛舞,大地一片潔白,房屋樹木如銀妝素裹,街道村落如粉汝玉砌,一派北國風光,見者莫不稱奇。待走近看時,一切又化為烏有,這便是召陵雪霽的來歷。由此,召陵又名雪城。據《郾城縣誌》記載:南宋高宗時,抗金名將岳飛駐兵郾城,黎明時分,有一哨兵起來解手,遠遠看見召陵崗一片雪白,不禁驚叫起來,眾將士被他的叫聲驚醒,起來觀看,人人稱奇。岳飛仔細察看一番後,向大家解釋說:這是大氣與太陽光的一種反射。雪霽的意思是雪後轉晴,太陽一出,雪的幻景就不存在了,眾將士恍然大悟。楊祥元有詩讚曰:彤雲散盡曉天晴,白雪皎如牛耳盟。假使苞茅不問楚,而今誰識召陵城。(牛耳盟,又叫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點牲血,主盟人親手割牛耳取血,故用執牛耳指盟主。後來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包茅,是成束的青茅草,古代祭祀的時候,用於過濾酒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