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掛門箋

郯城掛門箋

郯城掛門箋又稱“掛門前”、“門吊子”,是一種節慶日掛在門楣上的中國傳統剪紙藝術。郯城掛門箋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形狀如小幡,紋飾如人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郯城掛門箋
  • 又稱:“掛門前”
  • 又稱:“門吊子”
  • 形狀:如小幡,紋飾如人勝
簡介,用途,特色,製作流程,創新,

簡介

郯城掛門箋又稱掛門前、門吊子,是一種節慶日掛在門楣上的民間剪紙藝術。郯城掛門箋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形狀如小幡,紋飾如人勝。古人有用幡勝表達意願的習慣。南宋開始人們在節日把幡勝懸於門前,作為新年吉兆。從幡勝到門箋,從絲織品到五色紙,走過了1000多年的漫長道路。
門箋近景門箋近景

用途

門箋主要在春節和喜慶時張貼,一門是五張,結構為黃金律似的長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紋),框線(上、左、右)和穗子(俗稱牙子)三部分組成。門箋的膛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膛子由花、鳥、龍、鳳、鹿等紋樣組成;再一類,門箋由圖案襯托著吉祥的文字組成。如“萬象(春)更新”,“歡度(福)新春”“吉慶(福)有餘”等。
由於門箋懸掛在門楣下,要承受一定套拉,因此門箋和框線、穗子之間必須像網路樣緊密相連。再加上構思巧妙,銜接自然,就使得門箋形成了富於線條韻律裝飾特點的藝術風格。
門箋全部採用鑿刻方法產生,風格各異,或精細、或古樸、均以挖補套色鑲嵌而成。

特色

套色門箋,俗稱換膛子,是把五色紙刻制的門箋圖案拆開,重新搭配組合而成,這種套色門箋,統一中富有變化,使得門箋這一形式更加秀麗多姿。

製作流程

在製作流程上,採用先在紙上鑿成圖或字,然後將這些圖或字相互搭配,從兩面粘連成一體,組成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每門五幅為一套,每幅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外框,多用紙面亮麗鮮艷的廣檀紙,第二部分是圖案,圖案的內容多為西瓜石榴梅花、宮燈、喜鵲等,也有一些人物圖案,如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圖”,唐僧、悟空、巴戒、沙僧、白龍馬“五位神仙圖”,還有一些象徵吉祥如意之類的圖案;第三部分是文字,在每幅畫的正中心,一般是五個字組成一句吉祥話,如“壽比南山松”“江山美如畫”。
製作工具製作工具
門箋的圖案花紋和色彩多以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審美情趣,如“蝴蝶戲牡丹”、“雙喜臨門”、“連年有餘”、“四季平安”等,它富麗而不失樸實,鮮艷而不媚俗,統一中而富於變化。

創新

單張單幅大規格的門箋作為家庭內的裝飾畫已逐漸成為時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