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江鎮

遷江鎮

遷江鎮(壯文:Cingq gyang)地處桂中腹地,位於來賓市興賓區西南部,距來賓城區37公里,是興賓區西南片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紅水河、清水河伴城而過,水路上可達雲貴川,下可到粵港澳;322國道、來合二級公路穿越城區;來(賓)合(山)鐵路貫穿東西與湘桂鐵路接軌。遷江鎮是廣西重點建制鎮之一,1999年被確定為自治區綜合改革示範鎮和自治區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全鎮總面積4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92萬畝。全鎮轄1個社區19個村民委,148個自然村屯,居民18086戶,總人口74128人,其中農業人口69412人。遷江是一座以壯民族為主體的千年古城,壯族是遷江古鎮最古老的土著民族。除壯族外,境內還聚居著瑤、苗、漢等民族。

遷江(Cingq gyang)一詞在當地壯語中譯為“正中心、正中央”,表達了遷江及周邊的人民自古以來對這片熱土的敬仰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遷江鎮、Cingq gyang
  • 外文名稱:Qianji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興賓區
  • 下轄地區:1社區、19個村委,148個自然村屯
  • 政府駐地:遷江
  • 電話區號:0772
  • 郵政區碼:546119
  • 地理位置:興賓區西南部
  • 面積:463.8平方公里
  • 人口:7.6萬(2013年)
  • 方言:壯話,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文輝塔、老梅溝
  • 火車站:白鶴隘站(貨站)
  • 車牌代碼:桂G
  • 中學:遷江中學、遷江鎮第一中學
  • 主要民族:壯族
歷史沿革,民俗文化,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水利,工礦企業,財政金融,社會事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郵電,教育,衛生,體育,科技,文化藝術,古城記憶文化,文物勝跡,

歷史沿革

遷江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唐貞觀五年(631),在遷江設定羈縻思剛州。宋天禧四年(1020)廢思剛州設遷江縣,屬賓州,為遷江縣得名之始,沿稱至1952年11月15日併入來賓縣始廢。遷江縣治一直在今遷江鎮境。水陸交通便利,紅水河清水河流經鎮境,來(賓)合(山)鐵路貫穿東西,設有白鶴隘火車站、鎮汽車站,柳邕公路經過鎮中,自民國17年(1928年)省道築成後,成柳、邕交通樞紐,為兵家必爭之地。鎮境主種水稻、玉米、甘蔗,兼種花生、黃豆、紅瓜子等。礦藏有煤炭、耐火黏土、鐵、石灰石、鋁土礦等。遷江圩是興賓區西南部最大的集市。鎮內有文輝塔、榜山石刻、崑崙關戰役指揮部舊址及鴛鴦岩等自然景觀。區直屬單位在鎮境內有遷江水文站、遷江糖業有限責任公司﹙原遷江糖廠﹚、遷江華僑農場、遷江道班、遷江交警中隊,位於遷江大橋附近的橋鞏水電站已併網發電。
秦時,屬桂林郡地。漢時,屬鬱林郡之領方縣地。三國時代,屬臨浦縣地。晉至隋,屬領方縣地。唐貞觀五年(631),開始設州建鎮,曾名 “古佳鎮”,先後為羈縻思剛州州治和遷江縣縣治。宋天禧四年(1020)廢思剛州設遷江縣,屬賓州,為遷江縣得名之始.元屬直隸廣西兩江道。明屬賓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52年11月15日併入來賓縣始廢。成為來賓縣十三區人民政府,區址遷江鎮,轄遷江、古歐、中賢、阮雲、雅山、方慶、阮圍、排陳、樂英、大村、王漢、大旺、興仁、大里、石陵、感龍、中興、陳流18 個鄉。
1955年12月改稱遷江區公所。1958年1月,撤區設鄉,遷江區分設遷江、大里、白鶴隘、石陵4個鄉人民委員會。遷江鄉轄遷江、中麥、雅山、古歐4個小鄉。白鶴隘鄉址白鶴隘,轄大村、高龍、中賢村、排陳4個小鄉。同年8月,縣委宣布實現人民公社。遷江公社轄遷江、龍靈、雅山、古歐、堯威、大力、龍盤7個生產隊。白鶴隘公社轄大村、中賢、排陳、大旺、古旺、高龍、新龍、解放8個生產大隊。1962年9月,撤銷公社,恢復區的建制,遷江、大里、白鶴隘3個公社合併為遷江區公所。遷江區轄遷江、大村、中賢、排陳、高龍、古歐、龍靈、雅山、興仁、方慶、大里、樂英、阮圍、阮雲14個公社。1
遷江鎮遷江鎮
1967年5月,成立遷江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3月,成立遷江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月,改為遷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轄遷江、大村、中賢、五七、高龍、古歐、雅山、龍靈、興仁、方慶、大里、樂英、阮圍、阮雲、新橋、高長16個生產大隊。1980年11月,遷江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遷江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10月機構改革,大里鄉從遷江公社分出,遷江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遷江鎮人民政府,至今未變。2005年,撤銷大里鄉,整建制併入遷江鎮。

民俗文化

男女平等文化
遷江是最早提倡男女平等的地區,在封建王朝各地都在施行”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遷江女子卻和男性有著上私塾接受教育的權利;土司徵兵,女子可參軍;同樣承擔著家庭重任,與男下地同耕;雙邊走出嫁的女兒同樣有回家居住的權利,也可以獲分一些父母的遺產。
遷江封建時期的男女平等也不是像現代一樣絕對的平等,在封建社會時期,女子同樣承受著一定程度的束縛。例如:女子可讀書,但不能參政;女子可參軍,但不能帶兵;男子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只能有一夫;即使有錢的入贅女婿也有納妾的權利。
遷江雙邊走婚俗文化
遷江是亞洲最早“男女平等”的地區,也是最早接納”男子上門“婚俗的地區。其最有名的就是婚俗特色婚俗上遵守“雙邊走”,雙邊走意思是結婚地位平等。出生兒女對父母方家長輩的稱呼都是一樣的,沒有舅舅和外公婆說法,都是叫”叔叔“”爺爺奶奶“。姐姐的丈夫不叫姐夫,而稱呼為”哥哥“。

行政區劃

遷江鎮
社區(1個):遷江社區。
村委(19個):大村、中賢、印山、高長、高龍、新橋、龍靈、龍盤、古歐、雅山、大力、興仁、河村、大里、方慶、樂英、阮雲、阮圍、雷山。
自然村屯:148個
2005年6月,撤銷大里鄉整建制併入遷江鎮後,設有大里辦事處。

地理環境

遷江鎮位於來賓市西南部,鎮人民政府駐地遷江街,距來賓市區29.3公里,位於東經108°56′6″至109°3′18″,北緯23°43′18″。東接橋鞏鎮、良江鎮,西連平陽鎮、上林縣,南鄰陶鄧鄉、石陵鎮,北界合山市。總面積463.8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鎮境屬半山區,熔岩發育,地勢自西北向南傾斜。主要山脈坐落於鎮境東部,最高山無名山海拔486米,其次是仙山海拔466.8米。境內主要河流有紅水河及其支流清水河。紅水河自西向東流經鎮境,全長20公里,年平均流量為744億立方米;清水河自南向北繞流,全長21公里,年平均流量為40.7億立方米。
本鎮氣候溫和,1月平均氣溫11.1℃;7月平均氣溫28.6℃,年平均氣溫20.8℃,年降雨量1499.8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是水災和旱災。土壤主要分為水稻土地、旱地土壤和自然土壤等,據1980年——1983年進行的土壤普查,境內水田土壤52788畝,其中淹育性水稻土4529畝,占8.58%;瀦育性水稻土37360畝,占70.77%;潛育性水稻土162畝,占0.31;沼澤性水稻土4887畝,占9.26%;鹽漬性水稻土5850畝,占11.08%。旱地土壤46290畝,其中紅壤32785畝,占70.83%;棕色灰色土5365畝,占11.59%;河流沖積土8065畝,占17.42%;洪積土75畝,占0.16%。自然土壤260104畝,其中紅壤258169畝,占99.26%;棕色石灰土1935畝,占0.74%。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煤炭、耐火黏土、鎵、鐵、石灰石鋁土礦等。

水資源

紅水河、清水河流經鎮境。建有高橋電灌站、古旺電灌站、大村新村電灌站、古元灘水電站、王漢電灌站和裝機容量350千瓦的古元灘水輪泵站、王漢電灌站和裝機容量350千瓦的古元灘水電站,此外,還有四季水庫、甘固水庫、老梅溝水庫、歐村水庫等。2005年,投資42億元的橋鞏水電站落戶遷江,預計2008年第一台機組可發電。

生物資源

野生植物主要有纖毛鴨嘴草、白茅草、娛蚣草、青香草、扭黃草、畫眉草、竹節草、金茅草、金錢草、車前子、龍鬚草、家麻樹、細圓藤、蓖麻子、野生稻等。野生動物主要有果子狸貓頭鷹、烏鴉、杜鵑、八哥、布穀鳥、蝸牛、青蛙等。

人口民族

1980年,全公社共有10038戶,56485人,其中農業人口53041人,非農業人口3444人。1990年,全鎮有居民8258戶,43403人,其中農業人口39919人,非農業人口3484人。2006年,全鎮居民14580戶,總人口72935人,其中農業人口69412人,有勞力3981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7.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5‰。境內聚居壯、漢、瑤族等民族,其中壯族占83%。
2013年,全鎮居民戶數18086戶,總人口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9412人。
鎮內主要語言為:壯語,桂柳話,客家話。用於交際語為壯語和桂柳話。

經濟概況

農業

1980年,全公社有耕地面積99078畝,其中水田52788畝,旱地46290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0595畝,糧食總產1514.97萬公斤,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5961畝,其中甘蔗11325畝,甘蔗總產1.46萬噸,農業總產值528.6萬元。1990年,全鎮有耕地面積67274畝,其中水田37312畝,旱地29962畝。糧食總產12241噸,甘蔗總產5.32萬噸,農業總產值2640.2萬元。1998年底,鎮境有耕地面積73527畝,其中水田37174畝(有效灌溉面積9933畝),旱地36353畝。
全鎮人均耕地1.62畝,其中水田0.82畝(有效灌溉面積0.22畝),旱地0.8畝。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為主,兼種木薯、紅薯。經濟作物主要以甘蔗為主,兼產黃豆、花生、紅瓜子等。1998年農業總產值8808萬元,糧食總產量15834噸,全鎮有蔗面積3.28萬畝,總產13.54萬噸,1998年/1999年榨季進廠料蔗13.7萬噸。2006年農業總產值36950萬元,糧食總產量26084噸,全鎮有蔗面積10.45萬畝,2006/2007榨季進廠料蔗達50多萬噸。

林業

有林面積8994畝,其中用材林8440畝,經濟林1161畝,森林覆蓋率1.77%,木材總蓄積量3455平方米。90年代後,加大造林的力度,1994年,實現造林滅荒達標。1997年,實現綠化達標。1998年有林業園地6.2955萬畝,實際有林面積3.447萬畝,全鎮林木蓄積量2.8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3.1%。2006年有林面積4.536萬畝,林木蓄積量2.56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5%,建有沼氣池2500座,沼氣池入戶率達16%。

畜牧業

1980年,全公社有生豬存欄14234頭,出欄5345頭;牛存攔8362頭,出欄2頭;羊存欄256隻,出欄28隻。1990年後大力發展畜牧水產業,1998年,全鎮有草地面積8.62萬畝,其中宜牧草地面積2.1萬畝,連片千畝以上的有4片計毛面積1.7萬畝,可利用面積為1.4萬畝,利於發展牧業,牧業以牛、羊為主。近幾年來,主要是通過品種改良,抓好畜禽防疫工作,重點發展規模養殖戶,促進畜牧業的長足發展。2006年來,生豬出欄11.1萬頭,牛出欄9700頭,羊出欄13500隻,家禽出欄49.7萬羽,肉類總產量10124噸,全鎮規模養殖等(戶)發展到1100戶。

漁業

1980年,全公社可養殖水域面積1990畝,已養殖水域面積1263畝,水產品產量92.5噸。1990年後,採取科學養殖。1998年,有漁民126戶,293人,主要從事網箱養魚和承包山塘水庫,也有少部分從事江河捕撈。全鎮可養魚水面達2703畝,其中池塘1533畝,山塘水庫1160畝,河溝10畝。1998年,淡水魚苗產量36萬尾,水產品產量296噸,比1987年總產翻兩番。2006年,水產品總產量1237噸。

水利

有國營電灌站3處、水輪泵站1處;集體電灌站和水庫達17處,有效灌溉面積9933畝,旱澇保收面積8098畝。同時,還興修了人畜飲水工程,基本上解決飲水難的問題。

工礦企業

境內最大的工業企業是縣辦遷江糖業有限責任公司(原遷江糖廠),始建於1974年。1998年有職工1156人,主要經營榨糖煉糖,兼營提煉酒精和生產纖維板,日榨料蔗5500噸,1998年/1999年榨季產白糖10萬噸,酒精4351噸,纖維板13000立方米,總產值2.5億元。除國營糖廠外,鎮辦的企業有水廠、石灰廠、磚廠、古元灘水力發電站、煤炭開採等14家企業單位,1998年鄉鎮企業總產值為26196萬元。

財政金融

1998年,全鎮財政收入827.5萬元,財政支出834萬元。2006年,財政收入756萬元。人民生活 2006年,全鎮人均有糧400公斤,農民人均收入3272元。已有80以上的農戶住上磚瓦房,其中有40%至50%為樓房,人均住面積達15平方米以上;有各種車輛5700台(輛),每百戶有機車達40—50輛,農戶擁有電視機達95%以上,其中彩電占70%以上。

社會事業

交通運輸

鎮境水陸交通便利,地處交通樞紐地位。來合(來賓至合山)鐵路經過鎮境內,鐵路可達遷江糖業有限責任公司。柳邕二公路途經鎮境,下可直通自治區首府南寧市,上可達柳州市。全鎮村村通公路,且每天往返市區的班車多達80架次,從來賓至南寧及從宜州、金城金、融安、柳州、合山等地至南寧的過路車達20多架次,旅客來往非常方便。
本鎮運輸業發展較快,1998年底,全鎮共有拉貨汽車405部,大型班車6輛,中巴拉客車23輛,中拖及後推車168輛。此外,紅水河、清水河流經鎮境,沿紅水河上溯可達桂西北和雲貴高原,下航可達貴港、梧州、廣州和港澳等地。全鎮共有60噸位以上的機帆船5艘,年貨運量約15000噸。
主要公路線路:
1、322國道
2、來賓-橋鞏-遷江二級公路(紅水河北岸)
3、來賓-良江-遷江二級公路(紅水河南岸)
4、來賓-馬山高速公路(在建),設有遷江服務區
5、遷江-馬山二級公路(在建)。
6、合山至來馬高速公路連線線。

商業貿易

遷江圩為興賓區西南部最大的圩場。該圩場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在遷江縣城西門建立。1951年圩場移至南勝街、茅草街一帶。1989年移至柳邕公路西側建新圩場(原圩場仍有部分繼續使用)。1990年,建有鐵架式圩亭8棟,面積近2000平方米,有大圩亭4棟,個體工商戶、商店近200家,肉台25張,圩日趕圩人數達萬人以上。

郵電

緒三十四年(1908),設遷江郵政代辦所。宣統元年(1909)6月,設遷江大報房。民國18年(1929)2月,設省遷江電話通訊處。同年,設遷江縣鄉村電話。民國20年(1931)設遷江電報支局。民國28(1939),廣西少電話局南寧分局遷江營業處設立。民國29年(1940),設遷江無線電台。現鎮內設有郵政支局1個,電信支局1個,分管來賓縣西片幾個鄉鎮的郵政、電信工作。實現電腦控制化和電話數字程控化。全鎮所有村屯都能郵,且傳遞快。電信方面,1998年底,全鎮裝程控電話已達1367部,實現村村通電話。至2006年,電話(手機)入戶率達30%以上。

教育

洪武三年(1370),建遷江縣學。乾隆癸卯年(1783)遷江縣設印山書院,後毀於戰火。光緒三十一年(1905)春,遷江縣立高等國小堂於印山書院。民國19年(1930),遷江縣有國民基礎學校(國小)27所,學生1185人,教職工39人。民國22年(1933)國小發展到65所,學生5734人,教職工115人。民國23年,遷江縣設國民基礎學校123間,學生8443人,教職工242人。同年,遷江縣有私塾26所,學生793人。民國26年9月,於遷江縣城成立遷江縣立國民中學,民國29年,遷江縣有國小140所(中心國民基礎國小15所,村街基礎國小125間),學生8719人,教職工450人。民國35年4月,遷江縣立國民中學改為縣立初級中學。1953年,更名為來賓縣立第二初級中學(簡稱來賓二中),設有高中部。1959年,平陽中學併入遷江中學後高中部撤銷。1969年,恢復高中部。1989年,成立遷江鎮中學。1998年,全鎮教育工作通過“兩基”(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達標。2006年,鎮內有3所中學,1所中心校,20所完小,13個教學點,在校學生9835人,教職工588人。

衛生

遷江中心衛生院占地28多畝,設有門診樓和住院樓,醫院設有B超機1台,X光機1台,可做較大型的內、外科手術,是西片的醫療中心。現有醫務人員87人,病床56床,1996年底,鎮衛生院獲一級甲等醫院榮譽稱號,1998年又順利通過自治區創建愛嬰醫院達標驗收。此外,全鎮的13個村(街、居)委均建有合作醫療衛生所,全鎮個體診所、藥店多達150家。2005年,獲得來賓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遷江、大里都設立有“合管辦”,當年參合率達60%以上,緩解民眾 “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體育

主要體育項目有籃球、桌球、象棋、拔河、滑冰等。境內共有25個籃球場(其中2個為燈光球場),3個旱冰場。逢年過節,不少民眾都自發組織舉辦籃球賽和拔河賽。此外,鎮政府也經常組織開展民眾性的體育活動,1997年被自治區評為“全區體育先進鄉鎮”。

科技

現有圖書館1個,科技書刊達1萬冊以上。農民已經告別傳統的種養方式,靠科技種蔗、種田、科學養豬、養羊的專業戶已遍及全鎮的每一個村屯,1999年3月,全縣第一個科技示範村在古歐村民委掛牌成立。

文化藝術

遷江本土傳統藝術有壯劇、壯歡。民國2年(1913),南寧市藝人將粵劇傳入遷江街。1953年,遷江街設一公辦文化站,站長1人,1957年該站被撤銷。1978年12月建立文化站。1988年擴為文化活動中心,設有影劇院、桌球室、棋藝室。有一個舞龍隊,3個舞獅隊和1個業餘劇團,這些隊伍利用業餘時間自編自演,逢年過節均舉行比賽活動。遷江街業餘劇團還多次到大彎、良塘等鄉鎮進行慰問演出,舉行手拉手活動。

古城記憶文化

古城改造工程
興賓區遷江鎮民國時期曾是廣西遷江縣所在地,是興賓區西南部經濟、文化、商貿活動中心,同時還保留了不少歷史文化建築,遷江老街更是承載了幾代人難忘的記憶。
2016年1月30日,記者從來賓市興賓區有關部門了解到,興賓區將投入資金對遷江鎮老街的古建築進行修繕,以恢復遷江古鎮的模樣。
抗日戰爭爆發後,位於柳州至南寧交通要道的遷江成為日寇的轟炸目標。抗戰前期,不少來自桂越國際運輸補給線的軍工生產原料,需要經由柳邕公路運往川黔後方兵工廠。紅水河遷江渡口是當時南寧北上柳州的惟一通道,過往汽車都要依靠渡船過河,日軍曾對該渡口進行破壞性轟炸。1938年7月16日和1939年8月3日,日軍兩次轟炸遷江縣城,投下炸彈數百多枚,炸死炸傷平民數百人,炸毀房屋600多間。日軍的兩次大轟炸,造成當年數百間騎樓毀於戰火中。隨著時間流逝以及諸多歷史原因,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騎樓整體建築在遷江舊街已不多。
根據改造計畫,興賓區將對老街的714戶民居按照“修舊如舊、重現歷史”的原則,進行主體修繕和立面保護性修復。利用仿古建築的修復手法,並按照現代安全建築指標要求,恢復老街原貌,以傳承遷江歷史文化,延續老街騎樓的居住功能。
遷江部分古村旅遊
遷江村(遷江老街)是遷江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在當地壯語中為“正中心,正中央”的意思。旅遊景點有:遷江古城、紅水河清水河交匯地。
中賢村委:祥回村,壯語意思為“圍城“,距今約五百年歷史,是中賢村委所會在地,村中巨大樟樹是本村“一本活著的史記”;旁賢,壯語意思為”沿山建設“;慶懷,壯語意思為”水壩之上“;甘固,壯語意思為”水庫“;那江,壯語意思為”田地中央;拉令(後取漢名龍貴村)壯語意思為“坡下”。旅遊:甘固鳳凰山、達哈山二戰瞭望塔、中賢水庫、四季水庫等。
高長村委:高長村,壯語中是一種壯草藥物的名字,是高長村委會所在村;高椅,壯語意思為“長椅“;拉鹿,壯語意思為”山谷或山溝衝擊口平地“。
大村村委:扶擠,壯語中表示”手舞足蹈的歡樂“意思為“幸福之村”;岜臘,岜在壯語中為“山”的意思,岜臘用山名做村名;旅遊:文輝塔、紅水河文化等。
白鶴隘村:白鶴是壯語”關隘“的譯音,位於紅水河與崑崙山狹窄的通道處,傳說譚公柄在遷江設都時候,在此設立關隘,便取名”白鶴“。白鶴民國時期也是個比較繁榮的小街鎮。旅遊景點:民國式舊火車站、崑崙山戰役遺址。
印山村委:北敢,為壯語”山洞口“的譯音,北敢是現代遷江最富裕的村莊之一。旅遊景點:排六財山廟會(年初一至初七)、橋鞏水電站景點、印山卡斯特地貌風光等。
雅山村委:是遷江最大的自然村落,旅遊景點有位於村中心的雅山,壯語稱之為”岜瓦“,雅山也就是“岜瓦”的另一譯音。
古歐村委:歐村,相傳是遠古時代“羈縻思剛州”城所在地,“歐”在壯語中為“綠色”的意思,壯話稱之為“班歐”,譯為綠色的村莊。旅遊景點:古原灘風光、清水河風光等。
高龍村委:橫山,高龍村委會所在村,壯語叫“岜往”,“橫山”也就是“岜往”的翻譯詞;高龍,更接近的壯語譯音有”郭龍“,當地壯語傳說中一種神奇的植物;那隘(現取漢名貴安村),壯語中形容田地很多,意思為“寬闊的田野”;旅遊景點:老梅溝風景區、大猴小猴山等。
龍靈村委:麥圩,壯語為“新街”的意思;旅遊景區有:貓山。
新橋村委:旅遊景區有清水河畔、榜山腳等,新橋村委是最適合春天踏青的地方。
特色節日——貝儂節
遷江部分村有著一個神奇的迎客節日,叫“貝儂節”,也就是兄弟節的意思;當地粗話也稱為“笨卵節”。“貝儂”壯語中是兄弟的意思。迎“貝儂節”的村莊,在節日當然會準備很多好吃好喝的酒肉菜來迎接客人,這裡的客人特殊就在於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經過,主人都會很熱情的招待,哪家客人越多,主人就越有面子。
“貝儂節”節日日期不統一,不同的村有不同節日日期。例如:大力、古歐村定於農曆七月初七;橫山村定於六月十七;雅山村定於農曆十二月二三等。

文物勝跡

榜山石刻
榜山摩崖石刻位於遷江鎮東清水河北岸約500米的榜山山腰處。現屬遷江鎮新橋村委堯威村轄地。石刻共二塊,一是“望眉”,一是“榜花”。兩地相距約70米。“望月”石刻朝北,高出地面約80米。石刻高2.3米,寬3米,系橫刻行楷書體,字徑1.3×0.8米。左右各豎刻小字一行。字徑為0.5×0.15米。右為“光緒辛卯”,左為“知縣顏嗣徽”;“榜花”石刻朝向西北,高出地面約60米。石刻高2.6米,寬1.4米,為豎刻行楷體,字徑為1.16×1米。兩邊各豎刻小字一行,右為“庚午科解元”,左為“顏嗣徽題”,字徑為0.14×0.14米。
榜山朝睛
榜山在鎮東清水河對岸,形如掛榜,綿亘十里為一郡屏障。其山若遇崩塌,相傳為榜花開放,為縣人發科之兆,多應卯酉兩科。光緒十七年,知縣顏嗣徽在山頭峭壁高二十餘丈處刻有“榜花”二大字,又刻“望眉”二大字,字型系行楷書,皆圍徑八尺有餘。山頭鄰大河,岸上有石龜,不需雕琢,形體俱備,每值春水洋溢,望之若浮水,退如故。有詞載:金涌一輪圓,景像萬千,赤城霞爛蔚蘭天。放出桑花十丈,紫班生煙。彩徹畫簽前,曉色澄鮮,山光輝映翠涓涓。不耐三竿人早起,仰首峰巔。
金塔夕照
文輝塔在鎮扶濟村外紅水河北岸上,其塔甚高,建自何時無考。系萬曆八年黃文輝重建,因此為名。有詞載:百尺聳浮圖,野鵠盤紆,旁峰夾立正峰扶。絕頂撐持霄漢上,晚景桑榆。形象一錐如,五色棻鋪。燃藜太乙照讎書。何故這枝斑管筆,不在天閭。
東軒寓月
東軒寓月,在鎮中心校辦公室處(現已毀),相傳此處是間坐北向南的房舍,一年四季黑夜長明不用點燈。一晚,屋內突然漆黑,知縣派差事尋訪,原是一財主之牧童下紅水河洗澡誤入龍宮,將珠寶拿回又轉送回宮而放錯位之故。從此,此房不再復亮,遷江卻免了災難。有詞載:節鉞昔鳴騶,信宿邊郵。東軒借作庾公樓。試問二分樓畔月,何以楊州。如此景清幽,我又淹留。舊時明境掛當頭。不見古人真可感,況是中秋。
北府鳴灘
北府鳴灘在遷江鎮東北隅,為清水紅水分界處。此灘頗險。遇枯水時節,行船多有壞者,有詞載:霜落晚楓丹,紅水江寒。粼粼石峻自生湍。夜半西風聲最咽,聽到更殘。前去尚慢慢,行路多難。急流河處不波瀾。捩舵要如平步穩,插腳須寬。
鴛鴦錦石
鴛鴦岩又名鴛鴦窩,在帽盒山側,北敢村右,岩口光明處約兩方丈。再入則幽暗,又再入岩深入,內有石樓一層,頗光明,僅容一人,傴板可上。岩內上下均產小石,唯石樓上所產略大、色黃。石樓下各處所產略小、色黑,均有雌雄。不可明火取,伏行暗捉或一二對,磨如錢厚黑點即止,將盤貯醋,雌雄各一方徐徐邁合。《劉志》云:“相傳婦女佩之則孕”。《廣西通志》又云:“相傳婦女佩之不孕”。有詞載:七十紫鴛鴦,對對相當。葛仙遺蛻禹餘糧。風雨羅浮離又合,闔辟陰陽。叱起化成羊,變幼無方。點頭頑石也情長。何況三長情早結,雛鳳隨凰。
老梅清泉
老梅泉在鎮南十里許之老梅村,其泉清香可愛,烹茶極佳。為縣第一名泉。有詞載:一脈在效垌,觱沸源清。梅花鄧尉擅香坑。照影鬢眉人化百,可濯塵纓。佳茗斗旗槍,活水煎烹。斑讕石鼎脹膨脝。海內名泉推第幾,閒品茶經。
老梅清泉老梅清泉
古原雪意
古原雪意在今鎮西四里許的古元村西,為該村公所所在地。相傳過去引圾大片桐林,粗枝深葉,覆蓋荒原。每當陽春三月,一年一度的桐花開,遠遠望去,有如愷愷瑞雪,夾帶著幾分寒意,預兆著農家渴望的豐收。有詞載:黯黮螟雲遮,六出霏花。粗枝老乾玉丫杈。入夜衾寒風更峭,冷透窗紗。百歲老人嗟,喜見瓊葩。來年預卜滿篝車。消盡黃茅青草瘴,好種桑麻。
印院書聲
印山書院在城內縣前街,先是文廟舊址,乾隆癸卯年創建,道光丙午重修,兵燹後毀。同治癸酉年知縣周蕃重建。前為頭門三間,講堂三間,正殿三間祀文昌帝君,後殿三間祀文昌五世內外,東西兩冀以為考棚,歷任皆延聘主講,按月課試捐廉發給膏水。民國16年冬,奉本府黃硯賓太守發來重榻王文成公遺像一尊,知縣顏嗣徽裱懸書院,以備邑人士拜。又存翻印馬大中丞二語孺讀板片在院,以備印刷,外有石碑刻“印山書院”四大字,明嘉慶年間知縣石方川手筆也。茲查院中王文成公遺像於民國十年兵燹後毀,民國16年夏,院內文昌偶像及後殿五世木方亦均毀,後改為民國司令部住址。有詞載:印綬肖厜羲,若若累累。講舍錫名義取斯。富貴浮榮何足道,須法人師。莫自囿邊陲,弦誦孜孜。破荒土燮有前規。待到經綸雷雨合,鞭起蛟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