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呼爾鼠兔

達呼爾鼠兔

達呼爾鼠兔(OchotonaDaurica),是一種小型野生哺乳類動物,成群地生活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帶,全天活動,善打洞,帶蚤多,體長約135~185毫米,背毛黃腹褐色,腹毛淺黃色,眼黑色,耳大橢圓形,有明顯白色邊緣,後肢略長於前肢,形態和兔相似,無尾。又名草原鼠兔,屬鼠兔科。分布在內蒙古等地草原,能消耗部分牧草,並在挖洞時從地下翻出新土,覆蓋原生植被,形成土丘,引起植被演替。是懷孕期最短的哺乳動物,為15天。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達呼爾鼠兔
  • 拉丁學名:Ochotona Daurica
  • 別稱:青胎子、鳴聲鼠、蒿兔子、耕兔子、草原鼠兔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兔形目
  • :鼠兔科
  • 分布區域:草原和半荒漠地帶
  • 食物:牧草、雜草,蔬菜等
  • 世界之最:懷孕期最短的哺乳動物為15天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保護級別,文獻記載,

形態特徵

體小,外形似無尾之小兔,體長不及200毫米。耳大而圓,具有清晰白邊,長度不超過27毫米。外形上無尾、或在尾著生處有一隱蔽在毛被中的尾突。上唇縱裂如兔。後肢稍長於前肢,具四趾,趾行性;前肢較短,具五趾。乳頭四對。頭頂至體背沙黃褐色,吻側有向外輻射的黃褐或黑色觸鬚;眼周具狹窄黑邊;耳殼邊緣有由白色短毛飾成的白邊,耳殼內黃褐,耳殼外毛色黑褐,耳的後上方有一清晰;腹毛基部灰色,尖端污白;下頜至胸部中央具一沙黃色斑;肢體外側毛色同背色,肢體內側毛色較淡;趾背沙黃色,腹面著生淺褐色短毛;冬毛較夏毛長。頭骨全長不及45毫米;鼻骨前端稍膨大,後部狹窄變細,末端呈弧形;額骨隆起;頂骨前部隆起而後部扁平;人字嵴,矢狀嵴明顯;顴骨較粗壯,向後延伸成長的突起;兩頜骨腹面僅前端相接;門齒孔與齶孔融合為一;犂骨完全外露。聽泡大。
達呼爾鼠兔達呼爾鼠兔

生活習性

達呼爾鼠兔棲息於沙質或半沙質草原,也活動於較乾旱的農耕區,坡地和平原均可見到。省內見於隴東天水、中部黃土高原蘭州甘南臨夏、西部達河走廊等地。國內分布於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青海西藏等地。國外分布於蘇聯蒙古。無冬眠習性。棲息地除農田田埂外,植被覆蓋率要達30-100%。據在河西走廊調查,以蒿草群落的草地最為常見。棲地常有由萎陵菜(Pofeilillesubacaulis)、錦雞兒(Caraganaspp.)等組成的矮小灌叢。在祁連山東段以莎草科為主要建群的植被陽坡草甸草原為多。群棲穴居、洞群多挖掘生長有錦雞兒、芨芨草根旁的地埂上、山坡農田、草原、塬地邊緣。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於四川西部,為青康藏高原的一部分,是我國的重要高原牧場之一。該地區牧草茂密,牧草的茂密,也同樣為達呼爾鼠兔創造了有利的生存條件,得以大量繁殖。這些達呼爾鼠兔在牧草生長期以莖葉為食。
洞穴有夏洞冬洞之分。夏洞較簡單,僅有一個出入口,洞內無貯藏室;冬洞較複雜,出口多達7~9個,最少2~3個,洞徑5~9厘米,各洞口之間有交織面網的通道,通道寬約5厘米。近洞口處的洞道與地面成30~45度的斜坡,至50厘米深後,與地面基本平行。洞道分支多而彎曲,總長度約3~9米,多則10米以上。因其用途不同,洞道分為巢室、住室、耍室、便室和貯藏室等。巢室——距地面約60~90厘米,呈凹圓形,直徑16.5~30厘米,壁光滑,室內由草屑作成的扁圓形巢(窩)。住室——位於巢室之後,通常兩個,圓形或橢圓形,鋪有碎草,供雌雄鼠兔居住。耍室——通常在巢室一側稍上方,距地面較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5~20厘米。室壁光滑無鋪墊,為鼠兔憩息或戲耍之處。便室——通常在巢室一側,一或二室,大小似耍室,為排糞便之處。通常鼠兔常把糞便排在洞口附近,新鮮糞便形圓,色青綠;陳舊糞便為褐灰色。貯室——或稱倉庫,習叫拉窩,堆放貯草的地方。一至三個,總容量達1500~5800立方厘米,可貯青草2公斤左右,供越冬之用。食性:主食植物莖、葉、根,也食農作物種子,偶爾取食落在地面上的槳果和堅果。夏季食物以冷蒿、錦雞兒、地椒、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為主,春季取食多種植物幼苗,隨季節不同而危害各類作物,如小麥、玉米、高粱、糜谷、馬鈴薯、蕎麥和苜蓿等。達呼爾鼠兔冬季有貯草越冬習性。
每年9月或稍早,即開始拉草貯藏,先將洞群周圍的青草咬成10~15厘米長的草節,集中到洞口處附近,堆成底面約10~30平方厘米,高15~18厘米的草堆,重約1.5~2.5公斤。在洞口,草堆常常不只一個,有時多達三至四個。當草曬成半乾後,將其拖入洞穴中的貯藏室內,堆積貯存,供冬季食用。早春食物缺乏時,亦取食樹皮,草根等。達呼爾鼠兔多白天活動,從上午7時至晚8時均可見到,活動高峰在上午8~9時。夜間亦曾見其外出活動。冬季地面覆雪,遇風和日麗的午間,常到洞口附近曬太陽,或在雪地上跑動,活動範圍一般在10米以內。性好集群,分布區數量很多,但其密度隨生境不同而異。局部適生生境洞口高度集中,其密度高達1500個洞/公頃。1976年6月阿克塞哈勒騰半荒漠草原上,一公頃地面,有洞穴316個,將全部洞口於當日下午5~6時堵住,第2末上午檢查時,有110個洞口被掘開。在祁連山區0.25公頃的地面上有洞穴288個,約有20~30個鼠兔在活動。

生長繁殖

達烏爾鼠兔是東蒙溫旱型動物,棲息於高原丘陵、典型草原山地草原。食性較單一,基本以植物莖葉為食。鼠兔主要在白天活動,出洞時常直立瞭望,遇有,敵情則鳴聲報警。群居生活,洞系較複雜,有3~30個洞口,較大的洞前有小的土丘,其上有圓形顆粒狀鼠兔糞。洞道交錯貫通。倉庫1~3個。窩巢較深,距地面40~60cm。內有墊草。
達呼爾鼠兔達呼爾鼠兔
不冬眠。有貯草習性,貯草時先將牧草咬斷並堆積成一個個的小草堆,每堆3~5kg,待草堆風乾後再搬至倉庫。鼠兔數量多時,在2~3k㎡的面積內可見近千個草堆。1年可繁殖2胎,每胎5~12仔,最高14仔。4月中旬進入繁殖期,7月初結束。6月份為產仔最多的時期。
種群數量的變動很大。從秋季到翌春其密度僅為原來的1/25~1/30。年度的數量變動亦十分顯著,高數量峰年密度可超過低谷年10倍以上。在於草原常與布氏田鼠互相更替,當草場植被較好時,鼠兔增多;草場退化時,布氏田鼠數量高。繁殖期約在5~9月,妊娠期約在15~20天,每胎一般5~6仔,少則三仔,多則七仔,個別孕鼠可產14仔。幼仔七天即可睜眼,體毛長全後,可隨母鼠在洞外活動。天敵有猛禽、香鼬、黃鼬、石貂、艾虎、荒漠貓、沙狐等。

分布

達呼爾鼠兔是典型的草原動物,廣泛分布於青海高原。

保護級別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文獻記載

劉乾開主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汪篤棟,葉正襄主編。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呂佩珂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續集。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6
呂佩珂,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
奚志農,野性中國,2008年6月號
回目錄 達呼爾鼠兔 -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