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析

道德經解析

《道德經解析》是於2016年10月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張尚仁

基本介紹

  • 書名:道德經解析
  • 作者:張尚仁
  • ISBN:9787508089256 
  • 頁數:312 
  • 定價:46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 裝幀:平裝-膠訂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習近平在歐洲學院發表講話時說:“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認真研讀其文,實為建立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所必需。本書致力於恢復老子“博大真人”的形象,讓其闡述的中國精神再放異彩,系統地探討和構建《道德經》的思想體系,化深遠簡奧為平易曉暢,不論是修道養生者,還是傳承文化者,都不可不讀。

作者簡介

張尚仁,1942年1月出生於廣東梅縣,196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1965—1984年在雲南大學任教,1985—1990年在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管理學研究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1986 年越級提升為教授,1988
年任研究所所長,1991 年調任廣東行政學院院長,2000年廣東行政學院與廣東省委黨校合併,任第一副校(院)長,2003年退休。2005年被雲南大學聘為教授,2006年被雲南大學聘為公共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1989年被《中國哲學年鑑》“中國哲學家”欄目介紹,1988年獲廣東科技突出貢獻二等獎並被授予“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0年為廣東省委省政府“成才之路報告團”成員並被授予“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教育部、人事部、全國教育工會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1年獲廣東省委省政府“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1995年入編中國專家大辭典,同時入編廣東高級專家大辭典。
已出版著作36本,代表作為《歐洲認識史概要》《社會歷史哲學引論》《道德經解析》,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總計600餘萬字。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 論 (1)
第一節 老子其人 (1)
第二節 老子與《老子》 (5)
第三節 老子與道家及諸子百家 (10)
一、道家的源頭 (11)
二、老子在道家的地位 (13)
三、道家與其他各家的關係 (16)
第四節 道家與中華傳統文化 (19)
一、文以載道,文以化人 (19)
二、諸子百家時期道家最盛 (23)
三、老子和孔子的關係 (26)
四、秦統一中國後中華傳統文化的曲折發展 (31)
五、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家情緣 (34)
第二章 《道德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 (37)
第一節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代表的幾個觀點 (37)
一、儒家代表說 (38)
二、儒、釋、道三家代表說 (38)
三、惠能代表說 (39)
四、道家代表說 (40)
第二節 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應具備的幾個條件 (42)
一、博大精深 (43)
二、源遠流長 (45)
三、獨特價值 (47)
四、雅俗共賞 (48)
五、國際影響 (50)
第三節 中華傳統文化代表者的崇高境界 (52)
一、“善為道者”的精神追求 (52)
二、“微妙玄通”的哲人學養 (56)
三、“善者不辯”的學術風格 (57)
四、“復歸其根”的思維特點 (59)
五、“深不可識”的敦樸形象 (61)
六、“以百姓心為心”的情懷 (62)
七、史詩式的文體文風 (64)
第三章 《道德經》哲學的思想體系問題 (67)
第一節 《道德經》有無哲學體系的歧見 (67)
第二節 《道德經》哲學體系的相關問題 (70)
一、哲學體系的形成過程 (70)
二、構建哲學體系的基本方法 (73)
三、形成哲學體系的意義 (75)
四、哲學體系的構成 (77)
第三節 《道德經》哲學的範疇體系 (78)
一、《道德經》哲學的一級範疇 (78)
二、《道德經》哲學的二級範疇 (85)
三、《道德經》哲學的二級以下範疇 (93)
四、《道德經》哲學範疇體系的內在邏輯 (98)
第四章 《道德經》哲學的道論 (101)
第一節 《道德經》哲學的本體論 (101)
一、“玄道”本體論 (102)
二、“道”為“天下母”的本原論 (108)
三、“道生之”的生成論 (110)
四、“惟道是從”的價值論 (112)
第二節 《道德經》哲學的運動論 (113)
一、反向轉化是“道”的運動形態 (114)
二、弱者的反向轉化是“道”的功用 (118)
三、“無、有”轉化的運動哲理 (123)
四、運動論在《道德經》哲學中的地位 (126)
第三節 《道德經》哲學的認識論 (128)
一、哲學認識論研究的對象 (129)
二、以“不知”為前提的哲學認識論 (131)
三、從“不知”到“知不知”的認識過程 (135)
四、“知者不言”的認識境界 (138)
第四節 《道德經》哲學的方法論 (140)
一、“為之於未有” (141)
二、“其安易持” (142)
三、“圖難於其易” (144)
四、“慎終如始” (146)
五、“大制不割” (147)
第五章 《道德經》哲學的德論 (151)
第一節 “道”、“德”關係的多種解釋 (151)
一、“道”是內在本質,“德”是外在表現 (152)
二、“道”是整體,“德”是部分 (153)
三、“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 (154)
四、“道”是萬物共有,“德”是人的品德 (155)
五、“道”無意識,“德”有意識 (156)
六、“道”超經驗,“德”可經驗 (156)
第二節 “德”的層次結構 (157)
一、上德 (157)
二、下德 (159)
三、上仁 (161)
四、上義 (162)
五、禮 (164)
六、道、德、仁、義、禮的邏輯 (165)
第三節 人的“育德” (166)
一、“三寶”論 (166)
二、“七善”論 (170)〖LM〗
第六章 《道德經》哲學的人性論 (175)
第一節 人性與道性 (175)
一、人的自然本性 (176)
二、以“聖人”喻復歸自然本性的人 (178)
三、以“嬰兒”喻符合自然本性的人 (182)
第二節 人性與人為 (184)
一、人類存在生存危機的內在原因 (185)
二、以勞動解讀人為 (186)
三、人性復歸自然的可能性 (188)
第三節 人性與人慾 (190)
一、人慾是人性的弱點 (190)
二、人的欲望膨脹造成人性墮落 (192)
三、人類社會道德敗壞造成人性墮落 (194)
第四節 人性的復歸 (195)
一、個人“復歸於嬰兒” (195)
二、人類“復歸於無極” (197)
三、世界“復歸於朴” (198)
第七章 《道德經》哲學的社會歷史論 (201)
第一節 《道德經》的歷史理論 (201)
一、《道德經》編章造成的問題 (202)
二、歷史發展過程的階段論 (203)
三、歷史發展過程的內在邏輯與倫理 (211)
四、歷史的曲折與衰退 (214)
五、歷史與文化 (216)
六、研究歷史的意義 (218)
第二節 《道德經》的社會治理論 (220)
一、“善治”的理念 (220)
二、社會治理主體 (224)
三、社會治理措施 (226)
第三節 “為無為,則無不治”的社會治理思想 (229)
一、“為無為,則無不治”思想的內涵 (229)
二、實現“為無為,則無不治”的途徑 (232)
三、“為無為,則無不治”思想的合理核心 (234)
第八章 《道德經》哲學的修養論 (237)
第一節 修養的含義 (238)
一、修養論在《道德經》中的地位 (238)
二、“修養”的內涵和外延 (241)
三、修養與養生 (243)
第二節 修養的境界 (246)
一、修養境界的含義 (247)
二、修養的崇高境界 (249)
三、提高修養境界應克服的人性弱點 (251)
第三節 修養的途徑 (255)
一、清靜穩重 (255)
二、為而不爭 (258)
三、知止不殆 (259)
四、善攝生 (261)
第四節 修養的目的 (264)
一、聖人的理想人格 (264)
二、聖人的為人處事 (267)
三、修養成聖的偉大意義 (269)
附錄一 通行本《道德經》 (273)
附錄二 新編《道德經》 (281)
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