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功遂身退

道德經·功遂身退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始祖,唐高宗親臨鹿邑拜謁, 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而苦縣也因老子被皇帝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經·功遂身退
  • 作品別名:《老子》
  • 創作年代:東周
  • 作品出處:道德經
  • 作者:李耳
原文,譯文,解析,出處,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將鐵器磨出鋒利的刃,不可長久保持刃的鋒利。金玉滿堂,不能長久守住。富貴而驕縱,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禍害。功成身退才是自然之大道。

解析

芸芸眾生,誰不追逐名利、貪愛財富、傾慕榮華?能做到超然物外者有幾許人?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裡,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我們要吃、穿、住、用、行,這是最基本的需求,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我們還會積極地思考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分等級的,當低級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我們就會迫切滿足自己更高層次的需求,這是十分簡單而又非常複雜的道理,說它簡單是因為提到需求,每個人都深有體會,不難理解;說它複雜是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對需求的理解也不同,這是就個體而言的,從整體上說,人類的貪慾是永遠都無法滿足的,這一劣根性決定了人類會一直追逐名利、富貴。一旦我們名利雙收,該如何留住它們,而不致使它們如雲煙般飄散?這一章講的就是怎樣才能永久地保住名利和富貴的問題。
手拿一個杯子,往裡面加水,當水滿的時候,我們還不停地往裡加,結果會怎樣呢?這是三歲的小孩都能回答的問題,水滿了當然會溢出來。換一個問題:我們拉滿弓後繼續用勁拉,結果會怎樣呢?毫無疑問當然是弦被我們拉斷了。這兩個小問題同出一源,那就是“滿招損”,這個道理無人不曉,無人不懂,但要是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和我們自身的欲望掛起鉤來,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明白了。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這是人的本性使然。我們人類如何克服自身的弱點,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讓我們且看鋒利的劍吧,它又尖又銳,鋒芒畢露,然而鋒刃易卷,再磨再損,不久就會被人捐棄,因而老子說越尖銳的東西,越不會長久保存。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此比喻人生,聽起來有些消極,但也不違背常理。人生的短暫和草木的轉眼枯亡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我們一想到自己的年齡就發憷,不禁哀怨日子太過匆匆。有人在短暫的一生里拚命撈取金錢,試圖想用對財富的占有來證明自身存在的意義;而有的人一心想出名,想通過名聲來證明自己沒有虛度生命。於是人們開始爭名奪利,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們不惜出賣靈魂,結果是得到的沒有付出的代價昂貴,何苦呢?當然,我們不反對採用正當的手段來獲取金錢和名利,但我們必須清楚,人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富貴和名利是分毫也帶不走的。
古往今來,沒有人能永久地保存自己的名位抑或財富,即便是財富和權力傾天下的王公貴族,甚或一手遮天的帝王也無法保留自己的地位和財富,他們讓後人將珠寶和自己的屍體埋葬在一起,並安裝上了各種機關,以求保全自己生前擁有的財富,可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就在他們被安葬後,盜賊潛入他們的墳墓,將他們陪葬的金銀財寶洗劫一空,並將他們的屍首拋棄在荒野,這是多么悲慘的結局!更有甚者,連自己的屍體也被偷走了,因為他們身上穿的是金縷玉衣,他們不但失去了珠寶也失去了自己。
老子在這一章告訴我們:物極必反。太滿會溢,太尖利會斷,這就啟示我們要適可而止,進退有度。太露鋒芒就會遭人嫉妒和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時候退而隱之,即“功遂身退”,絕不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欲望。退而隱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財不揚財。這就叫遵循大道。
大道就是如此,它滋養萬物而不居功,沒有恩義的對待,也就無所謂報答;萬物接受大道的恩典,不去報答,大道和萬物仿佛毫無關聯,所以也就沒有怨恨和嫉妒,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類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做到收放自如、進退有度,才能達到失也是得、退也是進的境界。

出處

《功遂身退》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九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老子像老子像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