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爭無尤

道德經·不爭無尤

道德經·不爭無尤》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道德經》的第八章,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經·不爭無尤》
  • 創作年代:先秦
  • 作品出處:《道德經》
  • 作者:老子
作者,原文,譯文,解析,出處,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高的德行就如水的品德。水滋潤養育而不和萬物爭名奪利。水身居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垢濁的位置,所以水最接近於“道”。上善之人總把個人處於眾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邃,施惠萬物像天一樣,言談恪守信用,從政善於治理,辦事善於發揮特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因為有不爭謙下之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解析

水的化學成分是二氫一氧,人每天都要喝水,來滿足身體的需要,離開水人就無法生存。不光是人,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離不開水,水是生命之源。
水無色無味,又無狀,用什麼形狀的容器裝它,它就呈什麼形狀。它生性溫柔,像一個柔弱無比的少女,羞澀柔韌而又隨遇而安。用水壩攔它,它就靜止不動;用利斧砍它,它就默默承受,而不會受傷流血;將它無情地拋棄到空中,它會凝成水珠圓潤地飄灑到地上,而不會摔得頭破血流。它善於變化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它遇冷凝結成冰,遇熱變成氣體,遇水合二為一,遇風翻滾成浪花一朵朵……不管以什麼形式出現,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美麗和溫柔。它雖然看起來很渺小,但它成就了黃河長江的浩瀚,所有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它的特質,無論身處多么顯貴的高位,它都會謙卑地向下流淌,這一點和我們人類恰好相反,人是鐘情於高處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人人都往高處走,所以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鬥,有爭鬥就會有人受傷,甚至亡命。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靜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老子像老子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人們違背自然規律時,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威力。歷史上發生的洪澇災害都是水與人類不良行為的無聲對抗。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無形;大道柔軟,不與宇宙萬物相違逆;大道生養萬物,但不與萬物爭高下,不求萬物的報答;大道謙遜,不居功自傲。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會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內心平靜如水,摒棄了雜亂和煩躁,內心充實,而沒有了煩惱和憂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兩忘
老子聲稱,擁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爭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質,是人類最應效仿的德行。具體地講也就是心胸要像水淵一樣,寬廣無邊、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勢一樣,謙虛卑下,不可處處與人爭高低,要擇地而居。對人要親切自然,以誠相待,老實厚道,寧願被人欺也決不欺人。為人處世重諾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時。
不只是這一章,老子在《道德經》的其他章節也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為人格的最高寫照和完美表達。他諄諄告誡世人言談舉止要流水行雲,循循善誘、悠然灑脫。對於統治者,施政時要像水一樣,要採取低姿態,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慢慢深入人心,要用懷柔政策,以柔克剛,而不是採用強硬措施逼民就犯。
水是有靈性的,它懂得遵循自然,順勢而為,決不與人相爭,這樣既成全了別人也保全了自己,因而也就不會遭到他人的怨恨和嫉妒。我們人類一旦擁有了像水一樣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樂,與世無爭,日子過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與人發生矛盾衝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等等。做到了如水的品格,就能與大道協調一致,就會免去紛爭、免去紛擾、免去痛苦、免去煩惱,就能過得逍遙自在,賽似天神。

出處

《不爭無尤》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