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鎮州

《過鎮州》是元代詩人劉因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總寫鎮州的山川形勝;頷聯單寫鎮州的古城秋色;轉入抒情感慨,表現詩人厭倦塵俗,追求山水的情志;尾聯倒筆追憶,優遊不竭之意見於言外。全詩未用典故,不加藻飾,純以白描寫景,直抒胸臆,但句中字眼均極錘鍊傳神,而不落陳俗窠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鎮州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劉因
  • 作品出處:《四庫全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鎮州1
太行迎馬郁蒼蒼,兩岸灘聲帶夕陽2
霜與秋容增古淡,樹因煙景恣微茫3
閱人歲月真無謂4,得意江山差自強。
曾記城南舊時路,十年回首盡堪傷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鎮州:州名,故治在今河北正定縣。
2.灘聲:河水衝激石塊發出的響聲。
3.微茫:猶言隱約,景象模糊。
4.閱:經歷。
5.“曾記”二句:詩人十年以前曾在此從硯彌堅遊學,而今舊地重遊,走在城南路上,往昔之情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白話譯文

蒼蒼莽莽的太行山迎送著往來的車馬,夕陽暮景籠照著滹沱河兩岸,水聲陣陣。
秋景在秋霜中變得古雅慘澹,煙雲繚繞遠樹朦朧蒼茫。
在這蒼茫暮色中經過鎮州之地,倍覺歲月如梭;世事無謂,只有抱犢山的美景風光聊慰此心。
曾在鎮州太行書院講學,憶起城南那條小路,但這已是十年往事,回味起來,使人不禁傷感惆悵。

創作背景

唐代鎮州,宋改為真定府,元改為真定路,即今河北正定縣。《元史·劉因傳》云:“甫弱冠……國子司業硯彌堅教授真定,因從之游,同捨生皆不能及。”這首詩當是詩人十年之後再過鎮州舊地重遊時所作,時當三十來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劉因故鄉是容城,到鎮州正好沿著太行山東麓南行。詩人策馬而行,太行山上茂盛蒼翠的樹木撲面而來,映人眼帘,像一道綠色長城從詩人側面掠過,故日“迎馬”。這句寫滹沱河水沖刷著兩岸沙灘,在夕陽的映帶下發出嘩嘩的聲響。鎮州背靠太行山,面臨滹沱河。詩的上句寫山,下句寫水,恰好抓住了鎮州依山傍水這一地勢形勝的特點,而且切合驅馬所見的動態;山勢由遠而近,仿佛迎著馬頭向我撲面而來;水聲由近而遠,映帶著夕陽向天邊奔流而去。一幅雄渾高遠而又有聲有色的蒼山流水夕照圖便活現眼前。
“霜與秋容增古淡,樹因煙景恣微茫。”如果說首聯是總寫鎮州的山川形勝,那么頷聯則是單寫鎮州的古城秋色了。歐陽修《秋聲賦》:“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飛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這兩句描繪大地嚴霜降臨,萬物紅衰翠減,使秋色容顏增添了古雅清淡的韻致;夕陽映照下的樹木,因為籠罩著淡煙暮靄,因而愈更變得依稀模糊了。上句色調清淡卻並不悽厲,下句境界淒迷而略見惆悵。這種淡淡的感傷美和淒迷感,最得“溫柔敦厚”、“中和為美”之旨。
頸聯轉入抒情感慨,表現詩人厭倦塵俗,追求山水的情志。陸機《嘆逝賦》:“川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以為世,人冉冉而暮行。”詩人認為這種混跡塵俗人海的歲月真是沒什麼意義,只有陶情於自然山水之中,才能如願以償,感到賞心悅目,才略微可以激勵心神而自強不息。劉因為人“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雖甚貧,非其義一介不取。”“公卿過保定者,眾聞因名,往往來謁,因多遜避不予相見。”元朝征其為右贊善大夫,他到任後很快就“以母疾辭歸”,後來又多次徵召,他皆“以疾固辭”(《元史·劉因傳》)。這兩句詩正是他厭倦世俗官場,堅持“天下無道則隱”的真情流露,所以他表所居日“靜修”,自號“雷溪真隱”,其意亦在於此。
“曾記城南舊時路,十年回首盡堪傷。”詩人十年以前曾在此從硯彌堅遊學,而今舊地重遊,走在城南路上,往昔之情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當時“年甫弱冠”,閱歷又少,當然是胸懷兼濟的宏願,然而,以武力征服和民族壓迫著稱的元蒙王朝,是一個“道義無軻丘”的時代,劉因生不逢時,道不能行,使他回首十年歷程而深自感傷。結聯倒筆追憶,優遊不竭之意見於言外。
這首七律描寫過鎮州的瞬間觀感,但卻撫今追昔,包前孕後,凝聚著十多年的人事悲歡,出處行藏的感慨,於優遊不迫中略見沉鬱蒼涼,風格極似元好問。詩的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從城外馬上見聞寫到入城訪舊憶昔,層次井然,接轉頓挫有致。全詩未用典故,不加藻飾,純以白描寫景,直抒胸臆,但句中字眼如“迎”、“帶”、“增”、“恣”等,均極錘鍊傳神,而不落陳俗窠臼。

名家點評

北京雜文學會副會長楊子才古今七律觀止》:嚴羽云:“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劉因此詩,可謂三者兼得。

作者簡介

劉因(1249~1293), 元代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駰,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苟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藉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後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後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朝,縣官鄉紳為劉因建祠堂。有《靜修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