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濾器理論

過濾器理論

過濾器理論,是1958年由布羅德班特(Broadbent)提出解釋注意選擇作用的一種理論,他認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由於設定在神經系統某個部位的過濾機制,使部分信息獲得通過,並接受進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斷在這種機制的外面而完全丟失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濾器理論
  • 外文名:filter theory
  • 目的:解釋注意的選擇作用
  • 提出人:布羅德班特(Broadbent)
  • 原則:“全或無”原則
  • 局限:無法解釋對有意義材料的信息加工
  • 別稱:瓶頸理論,單通道理論
理論來源,實驗過程,理論原則,理論局限,

理論來源

用實驗方法研究注意的選擇性作用,是由徹里(Cherry,1953)開始的。在一項實驗中,徹里給被試的兩耳同時呈現兩種材料,讓被試大聲追隨從一耳朵聽到的材料,並檢查被試從另一耳所獲得的信息。
前者稱為追隨耳,後者稱為非追隨耳。結果發現,被試從非追隨耳得到的信息很少。這說明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由於受到注意,因而得到進一步的加工、處理,而從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由於沒有受到注意,因此,沒有被人們所接受。
之後,英國的布羅德班特(Broadbent,1958)在雙耳同時分聽實驗的基礎上提出“過濾器理論”。該理論認為,注意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對刺激信息進行選擇,行為上的特點就是人們能選擇一部分信息進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將注意理解為人類信息加工系統中的一個瓶頸或閥門,來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過這個瓶頸,注意就像過濾器一樣只允許一部分信息通過瓶頸,故被稱為“過濾器理論”。

實驗過程

讓被試的兩耳同時分別聽兩組不同的聲音材料,要求被試只注意來自一隻耳朵(追隨耳)的聲音信息,而忽略另一隻耳朵(非追隨耳)所聽到的信息。刺激呈現結束後,讓被試報告剛才聽到的信息,結果表明:被試能很好地再現追隨耳的信息,無法報告非追隨耳聽到的信息。

理論原則

神經系統的過濾作用表現為“全或無”的性質,通過的信息完全通過,沒有通過的信息就完全喪失了,布羅德班特構想的過濾機制位於語義分析之前,並將其比喻為一個狹長的瓶口,當人們往瓶內灌水時,一部分水通過瓶頸進入瓶內,而另一部分水由於瓶頸狹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因此有時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這一理論是根據感覺特徵來選擇信息,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是在知覺水平上的選擇,故稱之為“早期選擇模型”。

理論局限

過濾器理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無法解釋人對有意義材料的信息加工注意分配等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