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歌風台

《過歌風台》是由元代詩人張昱創作的一首七言歌行。這首懷古詩,主要分三個部分:前三句為第一部分寫漢高祖還鄉志得意滿的狂喜,四、五句為第二部分對漢高祖誅戮功臣進行鞭撻,最後五句第三部分由懷古而轉入吊今。由事件到議論,末轉入傷悼,通過對漢高祖還鄉這一歷史事件的吟詠,譏諷高祖殺戮功臣。揭示其作為封建帝王也無法避免的思鄉情結,從而抒發作者同情感傷以及深沉的歷史感嘆,人生如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歌風台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歌行
  • 作者:張昱
  • 作品出處:《廬陵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歌風台1
世間快意寧有此2,亭長3還鄉作天子。
沛公4不樂復何為?諸母父兄知舊事5
酒酣起舞和兒歌,眼中儘是漢山河。
韓彭6受誅黥布戮,且喜壯士今無多。
縱酒極歡留十日,感慨傷懷涕沾臆。
萬乘7旌旗不自尊,魂魄猶為故鄉惜。
從來樂極自生哀,泗水8東流不再回。
萬歲千秋誰不念,古之帝王安在9哉?
莓苔10石刻今如許,幾度秋風灞陵11雨。
漢家社稷四百年,荒台猶是開基處1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歌風台:在今江蘇沛縣,為紀念劉邦而建。《漢書·高帝紀》載,高帝十二年(前195),劉邦回家鄉沛縣,置酒沛宮,把故人父老子弟全都召來一起飲酒,發沛中兒得百餘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乃起舞,慷慨傷懷,流著淚對父兄說:“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思沛。”劉邦在沛共停留了十餘日。
2.寧有此:難道真有此。
3.亭長:微官名。劉邦秦末時任泅上亭長。
4.沛公:即劉邦。劉邦起兵於沛,故稱沛公。
5.舊事:據《漢書》記載,劉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貫酒(賒酒),時飲醉臥”,有眾多劣跡。
6.韓彭:韓信、彭越。他們與英布均為劉邦手下大將,屢立大功,封王裂土,後均為劉邦所殺。
7.萬乘:車乘眾多。古時帝王稱萬乘之君。
8.泗(sì)水:在今江蘇沛縣。
9.安在:哪裡在,在哪裡。
10.莓苔:長滿苔蘚。
11.灞(bà)陵:漢文帝劉恆的陵,在今陝西。
12.開基處:建立基業的地方。劉邦起兵於沛,故稱。

白話譯文

人世間高興的事還有什麼能和這比,當年的亭長還鄉時已貴為天子。
在沛宮中不快樂一番還想做什麼?父老鄉親們都知道我往年的舊事。
喝夠了酒伴隨著兒童的歌聲翩翩起舞,眼中見到的都是我大漢的國土。
韓信彭越已被殺,那英布也已受戮,正該慶幸天下的壯士形單影孤。
放量喝酒縱情歡樂逗留了十天,傷情感慨的淚水沾濕了衣衫。
帝王的高位也不自覺尊貴,死後魂魄仍把故鄉深戀。
自古以來快樂到了極點就會產生悲哀,門前的泗水奔流向東不再回返。
有誰不想千秋萬歲永遠活著,可是古代的帝王有哪個還在人間。
台上的石碑如今已長滿了莓苔,灞陵在秋風秋雨中不知過了幾載。
漢朝政權綿延了四百年,而開創基業的地方就在這荒涼的歌風台。

創作背景

詩約作於張昱晚年退居時期。歌風台,在江蘇沛縣東南,是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衣錦還鄉唱《大風歌》的地方,後人因此築歌風台。經歷了元末明初動亂的張昱,見歌風台石刻泯滅,荒蕪傾圮,感慨萬千,不禁寫下這首弔古傷今的詠史名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一開始就抓住漢高祖劉邦與歌風台有關的史實,把他生平最得意的事抖露出來。劉邦的對頭項羽有一句名言,說富貴了如果不還故鄉,就像穿著錦繡衣服在晚上走路。此時此刻,劉邦由昔日一個微不足道的亭長,成了主宰天下的皇帝,回到故鄉,他的快意與驕逸,自然可以想像出來。首兩句如石破天驚,突然而來,不寫事件,而從議論入手,只用了“亭長”與“天子”作一鮮明懸殊的比較, 就活生生道出了劉邦當時志得意滿、欣喜若狂的心情。下兩句補足“快意”。劉邦回到家鄉,召集父老故舊,追憶往事,暢談今朝,樂從中來,暢心愜意,歌舞不休。
寫完了劉邦的快意,詩筆鋒一轉,扣住歌風台,對劉邦所歌《大風歌》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加以發揮,詩說劉邦酒喝夠了,高歌急舞,眼前的山河都已歸他掌握,君臨天下的目的已經達到,便不再需要猛士。奇智勇猛之士如韓信、彭越、英布等都已經殺掉了,正該慶賀天下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動搖他的政權才是。這一挖苦,誅心撻肺,淋漓盡致。
接著,詩又從議論中拉回,仍寫宴飲。劉邦興高采烈,歡飲十日,然而想到拋離故鄉,依然感慨萬分,涕淚不止,以至於說出死後魂魄也不會忘記故鄉的話來。作者因此而感嘆, “樂極生悲”這句古話的確不錯,高祖還鄉是如此,日後呂氏亂漢亦是如此!一切歡快,都如眼前的泗水一樣,奔流向東。
末段承上悲涼氣氛而來。千秋萬歲,永世長存,是每個人都想達到的,但是那些不可一世的君王,如今都同劉邦一樣,葬身墳墓了,著名的治世君王漢文帝的灞陵,石碑上也早生滿了莓苔,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大漢朝綿延了四百年,早已成為歷史,只有這荒蕪的歌風台告訴人們,這裡是劉邦發跡之地。
總之,全詩二十句層次清晰,語言明麗。先寫劉邦榮耀還鄉,宴歡起舞擊築唱《大風》接著寫劉邦良弓藏走狗烹,誅戮功臣,堂堂帝君思念故鄉感慨人生,樂極而悲。最後以感嘆、諷喻收束。末二句尤其發人深思餘味無窮。

名家點評

元末明初文學家瞿佑《歸田詩話》云:“一日,(張昱)作《歌風台》詩,乘醉來過,為余朗誦之。……蓋得意所作也。豪邁跌宕,與題相稱。”
清四庫館臣《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蒼莽雄肆。”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輯李夢生《古詩觀止》:這首古風,由事件到議論,末轉入傷悼,是懷古歌行常用的手法。起首豪邁跌宕,如石破天驚,氣勢磅礴之至,歷來為人稱道,惜末段稍嫌氣弱,以致通體不稱,且有失韻處。張昱自己對這首詩很滿意,瞿佑《歸田詩話》等書載他曾在人們面前大聲朗誦,以界尺擊桌,鏗如金石,似乎也有一股“世間快意寧有此”的味道。

作者簡介

張昱(約1330年前後在世),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可閒老人,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在元官至行樞密院判官,入明徜徉於西湖山水以終。昱詩蒼莽雄肆,有沈鬱悲涼之概。有《可閒老人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