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軍事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進攻是指主動進擊敵人的作戰,作戰的基本類型之一。進攻是消滅敵人的主要手段,對戰爭的起始、發展和結局都具有重大影響。

進攻作戰的目的是消滅或擊潰敵人;打擊並摧毀對方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和重要目標;奪取和占領預定地區;奪取戰場的主動權,以獲得戰局發展的有利態勢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進攻
  • 外文名:Offensive Operation
  • 定義:主動進擊敵人的作戰
  • 別名:攻擊
種類分類,戰史戰例,綜述,遠古時期,中世紀至近代,二十世紀,現當代,國內戰例,進攻作戰學理,進攻計畫,作戰樣式,協同聯合,聯勤保障,

種類分類

按作戰規模,分為由最高軍事首腦(總司令/軍長)指揮,以集團軍群/軍/為基本指揮單位的戰略進攻、由戰區軍事首腦(師長/旅長)指揮,陸軍的幾個營、團/空軍的幾個大隊/海軍的一個編隊為單位的戰役進攻和由基層軍事主官(營長/連長/排長)指揮,以連/排/班為基本指揮單位的戰術進攻;
按敵人行動性質,分為對防禦之敵進攻、對駐止之敵進攻和對運動之敵進攻;
按照我方準備情況分為預有準備的進攻和倉促進攻;
地形天候的不同,分為登入、渡江河、城市、山地、高原、荒漠草原、水網稻田、熱帶山嶽叢林、高寒地區以及夜間等特殊條件下的進攻。
按照作戰目的分為常規攻擊作戰和特殊攻擊作戰。常規攻擊作戰的目的是殲滅或擊潰敵戰鬥力,奪取和控制關鍵地區,按階段分為移動至接觸,攻擊,追擊和擴大戰果;特殊攻擊作戰包括伏擊襲擊佯攻佯動滲透破壞等,以及戰略防禦中的反攻,防禦戰役中的反突擊,戰術範圍的反衝擊等。目的在於殲滅/擊潰/削弱敵有生力量,發展勢態,獲取情報,調動/壓制/分化敵人,奪取和保持先手等,但一般不以控制地區為目的。

戰史戰例

綜述

進攻,中國古代稱攻,表述戰爭行動的征、伐、侵、襲、略、擊等都有進攻的含義。進攻作戰的樣式和方法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軍事科學技術和軍事理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

遠古時期

尚書甘誓》記載的夏啟有扈氏的甘之戰,是中國最早的進攻作戰的文字記述。從原始社會後期到9世紀,兵器從石質、銅質發展為鐵質。進攻作戰起初多為列陣格鬥,樣式簡單,攻者以密集的方陣隊形向敵之正面進行攻擊。相傳,中國上古時期黃帝打敗蚩尤就使用了原始的徒兵戰陣。夏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中,使用了戰車。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周軍以300乘的戰車方陣,勇猛衝鋒大敗商軍。隨著鐵兵器大量使用,戰場上出現了步、騎、車兵的配合作戰。進攻時,根據兵力多寡,結合地形進行作戰編組,並向多種陣形轉化。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攻城奪寨中的奇正戰法廣泛運用,出奇制勝的進攻戰法不斷發展。前260年,秦、長平之戰,秦軍佯敗誘敵,而後迂迴包圍,斷敵糧道,全殲趙軍40餘萬。
漢武帝時,多次大規模使用騎兵遠程奔襲,迂迴包圍,連續進攻,擊敗匈奴軍。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火攻大破曹操軍於赤壁在統一全國的幾次大規模進攻中,分別運用各個擊破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分進合擊等戰法,使野戰進攻得到較大的發展。
舟師在春秋時期已建立,並多次在江河、海上進行了進攻作戰。公元前570年,在長江鳩茲(今安徽蕪湖東清水河)至衡山(今江蘇丹陽鎮南橫望山)進行水戰,楚水師沿江順流東下攻吳,吳軍以水陸軍配合反擊,大敗楚水師。前485年,吳、齊在黃海進行海戰,吳自海入齊,開創了海上進攻的先例。
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國軍隊也使用了方陣進攻、斜陣進攻、小軍團陣形進攻等戰法,並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進攻。公元6世紀後,鐵甲騎兵成為歐洲各國軍隊主要兵種,進攻作戰以騎兵格鬥為主。
中國的《孫子》《吳子》《孫臏兵法》《六韜》《司馬法》《尉繚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古希臘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艾涅的《戰術》,古羅馬S.J.弗龍蒂努斯的《謀略》等兵書,都有大量進攻作戰的論述。《孫子》提出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等原則,對指導進攻作戰具有深遠影響。

中世紀至近代

10世紀,中國開始將火藥用於軍事,發明了竹火槍、突火槍、火銃、霹靂炮、震天雷等火器。1410~1424年,明軍在遠征漠北之戰中,使用了裝備火槍火炮的神機營實施進攻,大獲全勝。19世紀末,中國清代新軍裝備了近代槍炮,改進了作戰方法。進攻時,分主攻、助攻和支援隊,戰鬥隊形成兩個梯隊配置,以炮兵掩護步兵攻擊敵之翼側,騎兵迂迴側後,夾擊或包圍消滅敵人。
15世紀末,歐洲開始改良火槍、火炮,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大了射程。軍隊裝備逐漸以槍炮取代弓弩和長矛,進攻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17世紀初,瑞典軍隊採取旅橫隊線式進攻戰法,先由炮兵射擊,繼以火槍手接戰,然後以配置在橫隊中央的長矛隊和橫隊兩翼的騎兵向敵衝鋒,突出了火力與突擊相結合的戰法,線式隊形進攻逐漸取代了方陣進攻。
18世紀中葉,歐洲的軍隊普遍裝備了帶刺刀燧發槍,進攻戰法也隨之不斷得到改進。美國獨立戰爭中,美軍為減少傷亡,創造了以散開隊形進攻的戰法。18世紀末,法國拿破崙採取散開隊形與縱隊相結合的戰法,先以猛烈炮火集中轟擊對方,接著以集中的兵力在選定的地段上猛烈攻擊,然後以騎兵和預備隊投入作戰,擴大戰果和殲滅敵人。
海上進攻在這一時期也迅速發展。14世紀中葉,戰船兩舷裝上滑膛炮,進攻時在較遠距離上進行舷炮攻擊,然後在近距離進行撞擊戰、接舷戰擊敗對方。16世紀下半葉,開始使用風帆戰艦,進攻中出現了火力與機動相結合、正面突擊與迂迴相結合的戰法。19世紀中葉,一些國家的海軍逐步由蒸汽艦隊取代帆船艦隊,線膛炮取代了滑膛炮,可旋轉的炮塔炮取代了固定的舷炮,軍艦防護力加強,機動力和續航力提高,海上的戰列線進攻逐漸被機動進攻取代。克里木戰爭中的俄土錫諾普海戰、中日甲午海戰、日俄對馬海戰都採取了機動戰術,戰艦先占領有利陣位,充分發揮火力和航速上的優勢,猛烈實施攻擊,以奪取勝利。
中國明代戚繼光編著的《紀效新書》,總結使用火器作戰的經驗,提出火器與冷兵器協同進攻作戰的方法。何良臣撰寫的《陣紀》,對進攻戰機的掌握、兵力的運用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在歐洲,A.-H.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C.von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A.V.蘇沃洛夫的《制勝的科學》等著作,對於進攻作戰目的、集中兵力火力奇襲制勝、密切協同等都有系統的論述。

二十世紀

20世紀後,隨著坦克飛機等機械化武器裝備不斷湧現並大量運用於戰場,進攻作戰的規模、範圍以及立體化、契約化程度空前提高,組織指揮更加複雜,戰場情況異常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戰康布雷戰役中,英軍在12千米地段上集中了大量火炮和飛機,直接支援步兵坦克進攻,突入德軍防禦縱深10千米,開創了諸軍種、兵種聯合進攻的先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海軍裝備了航空母艦和潛艇,空軍也迅速發展。大量的新式武器,廣闊的戰場空間,為諸軍種、兵種實施大規模的立體契約進攻作戰創造了條件,使進攻作戰的實踐和理論都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德軍運用閃擊戰實施進攻,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占領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蘇軍對德軍反攻時,運用大縱深戰役理論,實施了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這一時期,海上進攻已由單一的水面艦艇交戰,發展到由潛艇海軍航空兵以及海軍陸戰隊配合的海上立體進攻作戰。美軍、英軍對日軍的太平洋進攻作戰,組織實施了多次大規模契約、立體的海上進攻戰役。海軍還獨立組織了海上封鎖戰、潛艇戰和反潛艇戰、海上破交戰。空軍除配合地面和海上進攻,廣泛運用於戰略、戰役、戰術空襲空降作戰外,還獨立組織了空中戰役。1940年8~11月,德國空軍對英國進行了不列顛之戰的空中進攻戰役。
進攻作戰理論進一步豐富發展。A.von施利芬提出了先發制人、速戰速決和殲滅戰的思想,E.魯登道夫在總體戰理論中強調運用國家全部力量實施進攻性戰爭,進攻要有突然性,要保留預備隊、速戰速決等。這些思想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指導提供了理論依據。A.T.馬漢的“海權論”、G.杜黑的“空中戰爭論”對現代進攻作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現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70年代後期,隨著核武器的不斷發展,美國、蘇聯的核戰略進攻理論也應運而生。雖然核戰爭並未發生,但這一時期的一些局部戰爭是在核威懾條件下進行的,其進攻作戰理論和樣式受到一定影響。70年代以後,隨著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崛起並運用於軍事領域,產生了精確制導武器電子戰武器和指揮信息系統等一大批信息化武器裝備,飛機、坦克、艦艇等各種主要作戰平台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和更新,進攻作戰的樣式和手段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1982年的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雙方均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實施攻擊,英海軍潛艇用“虎魚”式魚雷擊沉了阿方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用“飛魚”飛彈擊沉了英方的謝菲爾德號飛彈驅逐艦,從而改變了傳統海戰的對抗形式。1986年美國空襲利比亞,運用先進的電子戰飛機、反輻射飛彈雷射制導炸彈等精確制導武器,開創了對軍事目標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的先例。1991年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使用軍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精確制飛彈藥、巡航飛彈隱身飛機、新型坦克、夜視器材、電子戰武器、C3I(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等信息化武器,進攻作戰方式不再是以往從前沿到縱深的層層推進,短兵相接,近距開火,而是採用非線式、非接觸的方式,主要對伊拉克指揮系統等重點目標進行中遠程精確打擊,破壞摧毀對方防禦體系。空中進攻也由過去是陸戰和海戰的輔助形式,躍升為獨立的作戰樣式,38天的空襲基本決定了戰爭勝負。地面進攻作戰不再是傳統的突破方式,而是通過地面部隊的高速推進和空中兵力投送,實施大縱深立體式機動作戰。電子“軟攻擊”也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大規模的電子干擾使伊軍指揮失靈,通信中斷,處於被動挨打地位。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在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使用的比重不斷增大,戰爭的信息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進攻作戰的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

國內戰例

中國人民解放軍結合革命戰爭的實際,繼承和發展古今中外的戰爭理論,正確處理進攻和防禦的關係,把一切軍事行動的目的都和最後的進攻制勝敵人緊密結合起來,創造了具有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進攻作戰理論和實踐。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在戰略防禦指導下的進攻行動主要是粉碎國民黨軍“圍剿”以擴大和鞏固根據地。作戰形式由游擊戰為主轉變為以運動戰為主,作戰方法基本是襲擊式的殲滅戰。紅軍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採取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原則,牢牢掌握行動的主動權,並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或“向敵人後方打去”的進攻戰法,打破了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的“圍剿”。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以敵進我進的策略,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開闢敵後戰場。運用“內線持久防禦”的戰略方針和“外線速決進攻”作戰方針,以游擊戰為主、也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進攻作戰方法基本是襲擊戰。對運動之敵進行伏擊,對駐止之敵突然奇襲,對圍攻和“掃蕩”根據地之敵,採取避實擊虛的戰法,集中主力奪取敵兵力薄弱的據點,或襲擊進犯之敵的一路,或採取襲擊與破壞相結合的戰法,切斷敵交通運輸線。
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軍向解放區實施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大踏步地進退,捕捉、創造戰機,集中主力殲敵於運動中或立足未穩之際。戰略進攻階段,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陳、謝兵團西渡黃河挺進豫陝鄂,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對敵展開猛烈攻勢,打破國民黨軍的分區防禦計畫,攻克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許多城市。戰略決戰階段,人民解放軍採取了集中兵力,分期分批就地各個殲滅敵戰略集團的作戰方針,實行重點打擊,相繼組織和發起了遼瀋、淮海、平津戰役,殲敵154萬餘人。三大戰役中,進攻部隊迅速機動,適時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作戰方向,形成對敵四面包圍的進攻部署,各戰區、各兵種密切協同,分階段逐次殲滅了國民黨軍的各個重兵集團。戰略追擊階段,進攻作戰實行了大迂迴、大包圍、大殲滅的作戰方針,首先斷敵逃路,再包圍殲滅。

進攻作戰學理

進攻計畫

現代條件下,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發生重大變化,進攻作戰的理論與實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從最複雜、最困難的情況出發,全面而有重點地進行準備。把掌握敵情,研究戰場地形,使用部隊作為準備工作的基礎,力求進攻的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制定進攻計畫是準備工作的核心內容,在對作戰地區敵情、地形、政治、經濟、氣象(美軍術語稱為METT-TC(Mission,Enemy,Time(and environment),Terrain,Troops,Civilian;即任務,時間/環境,地形,敵情,我情,民情))等進行全面的偵察和調查,作出正確判斷結論的基礎上,確定進攻的企圖、主攻方向、兵力部署、進攻手段和開始時間等。計畫須統籌全局,確保重點。初始進攻階段周密計畫,後續進攻階段有概略打算。既有基本方案,也要有預備方案,使計畫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一定的靈活性。軍隊的思想政治動員,進攻的物資器材準備,兵力的集中,戰場的準備等,也都圍繞進攻計畫進行。現代戰爭,進攻準備和敵人反進攻準備鬥爭激烈,準備工作要在嚴密偽裝下隱蔽進行,並採取各種迷惑敵人的佯動措施。選擇和把握進攻的時機是決定進攻成敗的關鍵之一。
戰略進攻的有利時機是己方已完成進攻的動員和準備,軍事實力占據優勢,官兵士氣高昂,物資儲備充足,總體態勢有利;己方進攻的動員和準備雖不充分,雙方軍事實力對比大體相當或己方略占優勢,但進攻師出有名,國際形勢和天候、地理條件十分有利;對方戰略決策失誤,政局動盪,出現內亂,也是發動進攻的有利時機。
戰役戰術進攻的有利時機是己方兵力占明顯優勢,且機動力量強大,態勢有利;雙方兵力數量雖相差不大,但敵人無鬥志,節節潰敗,內部不穩,也可乘機發動進攻。正確選擇進攻的時機,需要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相互對立的各種因素,權衡利害,作出恰當的估量。
進攻須在確定的時間、地點,隱蔽迅速地集中兵力火力和信息技術裝備於主攻方向。一次進攻作戰可以有幾個進攻方向,但主攻方向只能選一個,以保證主要方向上始終保持對敵的優勢力量。主攻方向應選在便於突破的敵之防禦薄弱、要害部位,便於配置兵力和向敵縱深發展進攻的方向。集中於主要方向的兵力兵器,應作縱深疏散的隱蔽配置,形成強大的連續突擊力,以確保突破、割裂敵部署,突破敵防禦體系,在進攻的全縱深內實施有效打擊。在主攻方向進攻受挫而助攻方向發展順利時,可將集中的兵力轉用於助攻方向發展進攻。掌握敵防禦行動企圖,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間、地域予敵以突然猛烈的打擊,使敵不知所措,迫敵處於困境。進攻發起前嚴格保守秘密,採取偽裝或佯動、欺騙措施,造成敵人的錯覺,隱蔽進攻企圖;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天候,隱蔽配置兵力火力,秘密迫近敵人,突然實施攻擊,出奇制勝;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廣泛採取分割穿插、迂迴包圍,打亂敵防禦布局,割裂敵部署,使敵顧此失彼,始終處於被動地位。

作戰樣式

根據進攻作戰目的的不同,確定進攻的基本樣式。當進攻目的是殲滅敵重兵集團時,一般採用多方向進攻、決戰追擊等樣式。當進攻目的是摧毀敵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時,一般採用空中進攻、多方向進攻的樣式。當進攻目的是奪取對方控制的地區時,在瀕海地區和大型島嶼,採用海上封鎖、海空立體登入進攻的樣式;在陸地則採用多方向進攻的樣式。進攻作戰應以敵信息系統為打擊重點,綜合運用精確打擊、體系破擊、電子攻擊網路攻擊等多種軟硬殺傷手段,力爭奪取以制信息權為基礎、包括制空權和制海權在內的戰場綜合控制權。
正規進攻作戰(通過兵團移動至接觸從而發動進攻的戰鬥)根據機動樣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門類:
  1. 正面進攻:以火力和近戰兵力在敵防禦力量正面與敵展開交戰
  2. 包圍:以一部壓制敵人,主攻隊伍避開敵主要防禦方向,從敵側後深入,就地消滅敵人
  3. 調動:避開敵主要防禦方向,奪占敵縱深要地,藉以調動敵人
  4. 滲透:以小股部隊從敵防禦之間隙穿過,奪占敵縱深要地
  5. 擊穿:集中力量擊破敵防禦之一點,主要部隊從該點穿過,輔以支撐力量向擊穿口兩側進攻,擴大戰果。

協同聯合

進攻作戰,各種力量要形成一個整體,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戰區之間,陸、海、空軍之間,前、後方之間,主攻、助攻之間,以及友軍之間必須密切協同。根據總的作戰任務,按照預定的作戰進程,精確計算進攻發展的時間、速度,劃分階段或時節,區分各軍種、兵種部隊的任務,按目標、時間、地區或空域、海域明確規定各部隊的任務、行動和協同方法,並建立可靠的通信保障。一旦協同失調或遭到破壞,根據新的情況,迅速調整,恢復或重新組織。進攻中,改變主攻方向、合圍敵人、擴張戰果、阻敵增援、斷敵退路、追殲殘敵、實施縱深打擊等,都要進行機動。根據敵情、任務和機動條件,確定機動的時機和方式;及時隱蔽地轉移兵力火力,以適應戰場情況的變化,爭取和保持主動,形成更有利的態勢;儘量多方向、多道路同時進行,力求地面、空中、水上並舉。實施機動要組織可靠的保障,加強對機動的掩護,果斷處置機動中出現的情況,不斷與敵反機動措施作鬥爭。
現代條件下,防禦的縱深擴大,進攻者要突破大縱深防禦,必須有持續進攻、連續突破的力量。建立縱深梯次、有強大預備隊的進攻部署十分重要。進攻作戰的後續進攻力量,通常編成第二、第三梯隊或快速突擊兵團、快速集群,軍種、兵種預備隊。兵力可達到進攻總兵力的1/3至1/2。通常使用於主攻方向,並作縱深疏散配置,用於接替、增強第一梯隊的進攻力量,穿插、迂迴、攻殲被圍之敵,應付突發的緊急情況等。使用後續力量,既要有事先的周密計畫,又要有臨戰審時度勢的靈活指揮。預備隊一經使用,須重新建立新的預備力量,以確保進攻的連續突擊力和快速向敵縱深發展進攻。
進攻作戰要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判斷,作出正確的結論,使決心與處置符合實際;對何時機、何地區,使用何部隊執行何種任務,要深思熟慮,切實把握好時機、地點、部隊三個關節。在情況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時,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不為局部情況變化所影響,不為困難所動搖,不為有礙於全局的建議所困擾,不為有較大的傷亡損失而畏縮,堅定、沉著地指揮部隊實現既定決心。當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時,要善於根據新的情況套用和變換戰法,適時地集中、分散和機動兵力與火力奪取進攻的勝利。是確保進攻軍隊安全,順利遂行火力、機動、突擊的重要措施。

聯勤保障

進攻作戰的聯勤保障主要有偵察警戒通信電子對抗、防化、工程、偽裝氣象水文、交通保障,以及後方物資供應,衛生、運輸等勤務保障。實施陸海空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時,還應組織空中、海上等專業保障。組織保障時要制定保障計畫,確定使用的兵力、器材、任務和完成的方法。對進攻作戰有重大影響的保障項目,指揮員要親自組織落實。有的可通過地方政府或支前機構組織當地的人力物力予以保障。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諸軍種、兵種的聯合進攻作戰成為基本作戰樣式,作戰行動在陸、海、空、天、網路電磁等領域全面展開,呈現全方位、多層次、高速度、大縱深的特點。進攻作戰的組織實施更為複雜,通常是運用現代偵察手段進行廣泛的情報蒐集,查清敵情,定下決心,確定進攻目的、時機和目標;擬制進攻計畫,確定進攻手段並區分各軍種、兵種部隊的任務;集結軍隊,進行進攻的物資器材和政治思想準備;組織軍隊的協同動作和各種保障;組織軍隊開進、展開、突破,向敵實施大縱深、高速度的連續進攻;組織對分割、包圍之敵的各個殲滅。隨著信息化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更新,軍隊提高了對進攻目標的摧毀能力,擴大了控制和打擊範圍,加快了進攻的節奏。信息化條件下的進攻樣式更多,進攻規模和範圍進一步擴大,戰場情況更加多變,指揮、協同和保障更為複雜,進攻的突然性、快速性也將進一步提高。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