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擊(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伏擊,預先將兵力隱蔽配置在敵方必經路線及其附近,待敵方或誘敵進入伏擊區域後,對其實施的襲擊。襲擊的樣式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擊
  • 類型:軍事術語
分為預置伏擊和機動伏擊。目的是乘敵不備,殲敵於戀肯承運動之中。中國古代就有伏擊的實踐宙格提和理論。《孫子・勢》中有“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的論述,即利用各種利益誘惑敵人,並在其經過路途設下伏兵準備襲擊敵人。冷兵器時代,伏擊主要在險關要地埋伏或用謀誘敵,以弓箭、弩和白刃格鬥殲敵。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齊國孫臏用減灶示弱的方法,誘伏魏軍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獲全勝。火器廣泛運用後,伏擊有了新的發展。1652年,清軍進攻衡州(今湖南衡陽),農民軍將領李定國佯敗退走,將重兵埋伏于衡陽至寶慶(今邵陽)間的蒸水兩體故船岸,以火力殺傷與白刃格鬥相結合全殲追兵。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廣泛運用伏擊戰術,創造了眾多典型的伏擊戰例,取得了輝煌的戰績。1937年9月,八路軍第115師於平型關預先設伏,待敵進入伏擊地區後,想敬陵察堵頭截尾,向敵兩翼實施猛囑糊坑攻,殲滅日軍第5師團千餘人。伏擊主要是利用地形和複雜氣象條件隱蔽設諒巴伏,突然攻擊,具有地利優勢,便於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以逸待勞,出奇制勝;但隱蔽企圖和行動困難,戰機稍縱即逝。基本要求:周密組織偵察,準確掌握敵行動特點和規律,及時捕捉戰機,或通過示弱、襲擾等手段,造成敵人的錯覺和麻痹,進而創造戰機;根據敵情和地形等條件,按照便於迅速出擊、便於隱蔽配置兵力兵器,有效限制敵展開和技術兵器特長發揮的原則,靈活選擇伏擊地區,建立有重點的袋形部署;巧妙利用地形,嚴密偽裝和封鎖訊息,切實隱蔽伏擊企圖和部署,突然勇猛攻擊。未來信息化戰爭中,隱蔽伏擊企圖和行動將更加困難,伏擊的規模將越來越小;機動伏擊的運用將更加普遍,機降設伏將殃宙巴連進一步增多。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