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望山(道教名勝)

橫望山(道教名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橫望山,道教名勝。亦名橫山、衡山、隱居山。跨於當塗、江寧、溧水三縣,主峰高459米,東西約22.5公里,南北約16公里,周圍40公里。由62條主要山脈組成。東北屬江寧、溧水二縣,西南屬當塗縣。西南麓距當塗縣城30公里,中國刃具名鎮博望在其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望山
  • 亦名:橫山
  • 主峰高:459米
  • 東西:約22.5公里
景點介紹,歷史記載,相關詩詞,

景點介紹

橫山西南兩壁相峙如門,上有摩崖石刻“石門”二字,傳為唐人書刻,南朝梁陶弘景曾煉丹修道於此,洞附近原有讀書堂、古祠、灰井、丹灶等道教建築與古蹟,昔當塗八景之一的“丹灶寒煙”即此。唐代詩人李白與好友道士吳筠曾幽居此山,並留有“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的《下途歸石門故居》。石門之內的山谷中有一長達數里的泉溪從石門中間流出,大旱不涸。此或為李白所云“石門流水”也。然“遍桃花”之景以及陶弘景的丹灶、藥臼、書堂等均不復見。

歷史記載

橫山與春秋吳國初期的建都地有關。殷商末年,周太王太伯仲雍季歷三子。 季歷有子名姬昌。太王“知昌聖,欲傳國以及昌”,期望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成就王業。於是太伯、仲雍為了讓季歷繼承王位,以便再傳國姬昌,便出奔荊蠻,託名周太王病而採藥於衡山。並從荊蠻之俗,斷髮文身,為夷狄之服,表示再也不為周所用。這件事在《吳越春秋》和《史記》中均有記載。“荊蠻”,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說:“地在楚越之界”;“衡山”,錢大昕《廿一史考異》說即當塗橫山
橫山石門橫山石門
太伯奔於荊蠻後,自號句吳。此地古越人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太伯恐中原戰爭禍及於此,建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餘里。”然而由於《吳越春秋》說過太伯葬“梅里平墟”,於是,太伯建城的地點,長期以來說法不一。曾有在蘇州、無錫、宜興等多種說法。但地下考古的結論均推翻了上說,因為這些地方至今未發現一件春秋中期以前的吳國文物。於是又有了首建吳城在丹徒的新說。丹徒春秋時名朱方,各種史籍中又均無朱方與太伯、仲雍有關聯的記載。成書於戰國的《世本·居篇》則云:“吳孰哉居藩離,孰姑徙句吳。”東漢宋忠註:“孰哉”是仲雍的字,“孰姑”是仲雍十九世孫壽夢的字。壽夢遷都句吳在公元前585年。藩離在哪裡?《越絕書》云:“傳聞越王子孫在丹陽皋鄉,更姓梅,梅里是也。”所說丹陽自然包括橫山在內,古有皋鄉。唐人陸廣微吳地記》註:梅里“又名番麗,今橫山”。番麗與藩離讀音相同,就是當塗的橫山。有學者認為姑孰是吳國遷都句吳(今蘇州一帶)後封地的名稱,頗有道理。或者,孰姑可能是姑孰的轉倒。當然,這一說法也尚待考古發掘來進一步驗證。

相關詩詞

太平御覽》引山謙之丹陽記》云:“丹陽縣東十八里有橫山,連亘數十里。或雲,楚子重至於橫山是也。”所云子重攻橫山之事發生在公元前570年。當時楚軍克吳地鳩茲後進軍橫山,但吳國突以水陸奇兵拒戰,使楚軍大敗。這也說明橫山是吳國的“祖庭”,因而防衛有力。《輿地紀勝》云:“橫望山在當塗縣東北六十里,亦名橫山。其山四望皆橫,故名。有陶貞白書堂,今為澄心院。五井、丹灶、藥臼在焉。”陶貞白,即南朝齊梁時代的著名隱士陶弘景。據《南史》隱逸傳等史籍記載: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十歲時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讀尋繹,立下了學道養生之志。先後隱居於橫山石門、茅山等地,又常受帝王的禮遇,有“山中宰相”的美譽。八十五歲卒,詔贈太中大夫,諡號貞白先生。陶弘景曾自號“隱居”,故橫山又被稱作隱居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