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坂甘泉寺

連坂甘泉寺

連坂甘泉寺,當地稱為“連坂寺”,因山上有白泉湧出不竭,其味甘而名。倉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連城門鎮連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坂甘泉寺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
  • 建造時間:唐開元元年(713年)
  • 占地:370平方米
簡介,人文歷史,建築布局,相關史料,寺院現狀,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出行線路,

簡介

始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年),為名副其實的一所千年古剎,當時寺僧曾捐錢修建連坂石橋。南宋末年文天祥陳宜中曾在寺近處摩崖上題刻“錦繡谷”、“薰風壟”、“還我河山”巨字。元初寺被焚毀,明代重建,林浦尚書林瀚林烴等均曾在寺借讀。清同治、光緒年間甘泉寺均有重修。

人文歷史

建築布局

1996年甘泉寺占地約370平方米,主建築坐北朝南。由門頭房、天井、邊廂、大殿組成。周以封火牆。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穿斗式木構架,屋面為懸山頂。1998年甘泉寺進行擴建,修建了大雄寶殿,在新建址開挖土方時,曾發現早年大殿基座。“九蓮堂”舊建築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現狀為清代建築,保存較為完好,殿記憶體有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兩方匾額。1987年進行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郊區文管會將甘泉寺列為文物登記點,經市文管會匯總造冊,報市規劃局存檔備案。1996年區劃調整後,該文物登記點無保護標誌。

相關史料

甘泉寺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年),連坂橋的興建時,甘泉寺方丈秀師率弟子行惠等舍錢七貫足,助連滿與林十六娘“造橋一所”。明王應山著《閩都記》時記:“甘泉寺,在平山之南,今廢,其山多岩石,少草木,有泉,色白味甘,不盈不涸”。文革後,寺里又恢復了香火,1998年,鄉民通過集資對甘泉寺進行了擴建與翻修,面積達到一萬多平方米。
據《福州連坂甘泉寺志》載:“唐乾符戊戌年(878年),黃巢兵陷福州,甘泉寺兵燹。里人連揔募資修復甘泉寺。”據世居該村的黃寶端先生介紹:宋代連坂、連浦村居住的大多是連姓人,建有豪宅,現代村民建房時發現宅基下有大塊石條,估計是古代連家豪宅遺址;當年連太守夫人出資興建的石板路,1958年“大躍進”時才被毀壞。

寺院現狀

因福州市三環路二期建設,道路經過寺址,舊大殿處於紅線內。連坂甘泉寺舊大殿(含舊門頭房、天井、邊廂、封火牆)在無法原地保護時,已被拆除。目前僅剩一大殿。
連坂甘泉寺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連城門鎮連板村(甘泉山麓)

出行線路

公交:從福州市區乘坐1、4、8、17、28、30、42、101、113路等公車到白湖亭,在白湖亭轉57路到“連坂”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