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政策論

通貨膨脹政策論是主張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量,以降低利率,從而刺激投資及社會總需求,實現充分就業的政策學說。通貨膨脹政策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J. M·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的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的政策主張。這一政策主張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被眾多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嚴重持久的經濟大危機,造成了空前的經濟蕭條和大量失業,徹底打破了傳統自由放任經濟所謂資本主義經濟可以通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 自動實現其充分就業均衡的神話。為了解決嚴重的蕭條和失業問題,凱恩斯闡述了以有效需求管理為基礎的一整套解釋西方經濟均衡關係的新理論,並提出了以有效需求管理為特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了通貨膨脹政策,即廉價的貨幣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
凱恩斯認為,經濟社會中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大量失業的發生。一方面,由於邊際消費傾向的遞減,消費品的生產出現過剩,從而阻礙了投資,充分就業也無法實現; 另一方面,由於資本邊際效率的遞減,影響了人們對投資預期收益的信心,從而阻礙了投資的增加,減少了就業,而人們對貨幣的 “靈活偏好”又造成了較多的儲蓄和較高的利率,從而使投資不足越發嚴重。因此,只有解決有效需求不足,才能實現充分就業。其方法有兩個: 一是推行赤字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增加有效需求; 二是實現廉價貨幣政策,放鬆銀根,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需求。正如凱恩斯在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中所說,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唯一補救辦法是,由政府來統製紙幣工廠,增加貨幣數量就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假設貨幣可以像農作物一樣生長,或像汽車一樣製造,則不景氣就可以避免或減少。凱恩斯認為,增加貨幣供給量是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一個良方,它既可以影響利率,從而刺激投資,又能通過 “貨幣幻覺” 的作用來降低工人的實際工資,提高企業主的利潤率,而利潤率或資本邊際效率的提高又會反過來增加投資和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使社會的就業量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