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通貨膨脹論

結構性通貨膨脹論是西方的一種通貨膨脹理論。其代表人物有托賓和杜森貝利。他們認為即使在總供給等於總需求的情況下,經濟結構方面的因素的變動也能引起通貨膨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出現了一批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部門或地區,但缺乏相適應的勞動力;而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或地區則變得相對落後,但勞動力過剩。這就形成失業和職位空缺同時存在的局面。由於多種原因,勞動市場上勞動力的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失業和職位空缺不能正好填平補齊。這樣,存在著職位空缺的部門或地區,因勞動力供給短缺,工資上升很快,而存在著失業的部門或地區受外界環境、內部壓力等多種因素,其實際工資也隨之不斷提高。因而導致成本與物價普遍上升,而出現結構性通貨膨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結構性通貨膨脹論
  • 出自:現代西方經濟學家
  • 來源: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部門
  • 情況:三種情況
結構性通貨膨脹論概述,發生結構性通貨膨脹的情況,結構性通貨膨脹論主要論點,

結構性通貨膨脹論概述

結構性通貨膨脹論:是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部門的結構方面的特點來說明通貨膨脹原因的一種理論。

發生結構性通貨膨脹的情況

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情況:
1、一個國家中一些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比另一些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得快;
2、一個國家中,與世界市場聯繫緊密的開放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比與世界市場沒有直接聯繫的封閉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得快;
3、一個國家中各部門的產品供求關係不同,也會造成通貨膨脹的發生。

結構性通貨膨脹論主要論點

結構性通貨膨脹論的主要論點是:
①服務性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慢於工業部門。
②兩大部門的名義工資增長率將趨向一致,而貨幣工資增長率則首先取決於勞動生產率增長較快的部門,即服務性部門的貨幣工資增長率要向工業部門的“看齊”。
③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大多數產品的價格是實行“成本加成定價”制(即在上漲的工資成本之上相應地加上固定的利潤來確定價格水平),因而隨著兩大部門的貨幣工資的一致增長,物價水平就相應地成比例上漲。
④就服務性部門的產品來說,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而收入彈性較高,因而由於工資成本的上升,也勢必產生物價的普遍上漲。
⑤價格和貨幣工資都具有難往下降落這樣一種剛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