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嶺

郭家嶺

位於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板鄉南嶽村境內,澧水下游,洞庭湖西北側,湘北丘陵地帶。臨澧縣澧縣的交界處,距臨澧縣城區約12km,距澧縣/津市城區約10km。人口約200人,面積0.5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家嶺
  • 外文名:Guojialing
  • 方言:德語(常德話)
  • 人口:約200人
  • 面積:0.5k㎡
  • 坐標:東經111.7度,北緯29.6度
歷史來源
郭姓在現代百家姓中排在第十七位,目前人口約1500萬。《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於東虢。……虢謂之郭,聲之轉也,因此為氏。”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皇帝郭威,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郭姓皇帝。
郭家嶺顧名思義以郭姓為主(少量龔、肖、周、唐姓),90%的人口姓郭。屬汾陽王郭子儀後裔,始祖亮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郭家溪,後世振公海公昆仲韜略過人,隨太祖朱元璋親征陳友諒,於鄱陽湖大敗之,封爵千戶。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同指揮官劉均衡帥十餘旗兵征湖廣衡。永樂二年(1404年),奉旨鎮守澧州,因此落戶,而後發展成現在的郭家嶺。
明初,郭家嶺屬湖廣行省上荊南道岳州府澧州澧陽縣。清康熙三年(1664),改隸湖南嶽常澧道澧州直隸州;雍正七年(1729),裁入安福縣。民國3年1月安福縣改稱臨澧縣,隸武陵道;民國29年4月,隸湖南第四行政督察區臨澧縣;1949年7月24日,臨澧和平解放,隸常德行政公署;1988年5月,地改市,隸常德市臨澧縣至今。
郭家嶺族譜續於同治己巳年(1869年),按祖訓長幼有序、輩份分明,每個孩子出生時就規定好了輩分,具體輩份排名是“……傳經紹祖芳,名鴻世澤……”,取名如:郭傳X、郭經X、郭紹X,以此類推,目前(2015年)輩份最高屬“經”字輩在世3人,輩份最低已到“選”字輩,活躍群體屬“紹”、“祖”、“芳”三字。
基本概況
地勢:因地處丘陵地帶,郭家嶺位於小山嶺上,地勢相對四周較高,因此稱為“郭家嶺”。
服務:境內有兩家超市,一家醫院(南嶽村村委會衛生室),一條水泥鄉道直穿全境,以及一條跨境高速公路(安慈高速公路),臨近二廣高速。
特產:主要有茶籽油臘肉、西瓜、棉花、花生等。
 
風景名勝
黃絲堰水庫,又稱南嶽水庫,修建於1978年,人工開造的大型蓄水水庫,至今近40年的歷史。主要給郭家嶺及周邊村民提供了飲用水和灌溉用水,兼水上樂園功能。水庫中曾打撈過上百斤的大魚。水質優良,2009年7月,水庫中發現距今6.5億年前的古生物桃花水母
郭家橋水庫,屬自然河流,歷史悠久,主要負責周邊農田灌溉。同時兩大水庫堪稱十里八鄉休閒、垂釣、遊樂聖地(特別是在春季,一望無際的金色海洋,遍地的油菜花,美不勝收)。
南嶽寺,俗稱郭家廟,前滂水(黃絲堰水庫),後環山,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廟,始建於明初,起初規模龐大,門庭若市,每年一度的廟戲,連辦7天。後因幾次拆修,規模涿漸縮小,距今近600年歷史,遠近聞名,常年香火不斷。據現任主持說,位於南嶽衡山有江南第一廟之稱的南嶽大廟,是從此廟遷移的支派。
渡橋,修建於1974年,橫跨兩座山頭,全長約1km,寬0.5m,本是用於兩地之間輸送水流,自建成後被擱置。反倒成了一大建築奇觀,站在渡橋上可以俯覽一切山川美景。

鄉土人情
語言: 講常德方言澧州話,屬常德話,同屬西南官話,極賦民間特色,比如:"完安":我們 ;"稀和兒":差點兒; "嘎懶噠":不好了;“霍卵形”:不靠譜; "不一貨":不一定; 等等。
飲食:因地處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盛產稻米,大米飯為主食,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 ,有醃製罈子菜、醃臘魚臘肉的習慣。米粉為當地居民早餐的主食,尤為出名的津市牛肉粉堪稱湖南三絕之一。
趕場:又叫趕集,指定期的集市貿易,5天一場為市期,郭家嶺人主要在楊板橋市場趕場,每逢4和9開市。也有部分人去臨近的母狗子嶺、大岩廠、肖家河、修梅市場,各市場開市時間不同。每到市期那一天,市集上百貨皆聚,應有盡有,人們三五成群地從附近村莊趕來,有的出賣自己多餘的物產品,有的買進自家所需的東西,也有的趁便約親友辦些事,也有人只是去看看熱鬧。
打書:又稱喪鼓,是悼念亡者的一種傳統演唱形式,表演形式主要為演唱者在靈堂擊鼓而歌,此地比較流行的戲曲文化,一般辦喪事都會連續唱2-3晚。
郭家嶺人才濟濟,民風淳樸,勤勞樸實。生活豐富多彩,注重休閒娛樂,白天勞作,晚上打麻將跑鬍子鬥地主等,極賦娛樂精神,從娃娃抓起,普遍技藝精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