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庵文鈔序

述庵文鈔序

作品名稱:述庵文鈔序。創作年代:清代。作者:姚鼐。體裁:散文。此文寫於作者辭官後在江寧主持鐘山書院時,這正是姚鼐聚徒講學,張大桐城派古文旗號的時期。文中所論“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相濟的觀點,是姚氏散文理論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基本介紹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述庵文鈔序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姚鼐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述庵文鈔序(1)
余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焉(2),曰:義理也(3),考證也(4),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則皆足以相濟(5),苟不善用之,則或至於相害。今夫博學強識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貴也;寡聞而淺識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義理之過者(6),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7);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8),而語不可了當(9)。以為文之至美,而反以為病者(10),何哉?其故由於自喜之太過,而智昧於所當擇也。夫天之生才,雖美不能無偏,故以能兼長者為貴。而兼之中又有害焉(11),豈非能盡其天之所與之量(12),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難得與?
青浦王蘭泉先生,其才天與之,三者皆具之才也(13)。先生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韻逸氣,而議論考核,甚辨而不煩,極博而不蕪,精到而意不至於竭盡。此善用其天與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過而害其美者矣。先生歷官多從戎旅(14),馳驅梁、益(15),周覽萬里,助威國家定絕域之奇功。因取異見駭聞之事與境,以發其瓌偉之辭為古文(16),人所未有。世以此謂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獨異於人。吾謂此不足為先生異,而先生能自盡其才,以善承天與者之為異也。
鼐少於京師識先生,時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獨貴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17),老歸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鈔》四十卷,見寄於金陵。發而讀之,自謂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學者讀先生集,第嘆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隱其愚陋之識,而不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持集及他著述,其體雖不必盡同於古文,而—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雲。

作品注釋

(1)《述庵文鈔》,清代王昶所著。王昶,字德甫,號述庵,學者稱蘭泉先生,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1754年(乾隆十九年)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春融堂詩文集》六十八卷。
(2)三端:三個方面。端,端緒,頭緒。
(3)義理:儒家所講的道理,實際就是程朱理學歷論之理,亦即方苞“義法”說中所講的“義”。
(4)考證:對史實、名物、文字等的考訂、核查與分析,是清代漢學家研究古籍的主要方法。姚鼐生活的時期,考證之風盛行。姚鼐文中常稱“考證”為“考覈(核)”。
(5)相濟:相輔相成。
(6)過:過分。
(7)語錄:對口語的實錄,不重文字修飾,古代記錄授業、傳道或言談的文章稱“語錄體”,如《朱子語類》(記朱熹與門人問答的書)、《上蔡語錄》(宋代曾恬記錄謝良佐言論的書)。
(8)繳繞:纏繞、紛雜。
(9)不可了當:漢完沒了。了當,了結。
(10)反以為病:反而因此成了弊病。
(11)害:壞,不足。
(12)天之所與之量:指天分。
(13)三者皆具之才:王昶通曉朱熹的理論,兼及薛瑄王守仁等人的各家學說,且長於考證,輯有《金石萃編》。於詩詞古文也頗有造詣。
(14)多從戎旅:長期隨軍征戰。乾隆年間(1736—1796)中葉,雲貴總督阿桂率師攻緬甸,王昶曾請隨軍效力,後理藩院尚書溫福代替阿桂,又以王昶為幕府,王昶後來還曾分別隨溫福、阿桂兩次討伐金川。
(15)梁、益:古代州名,均在今四川省
(16)瓖:同“瑰”。瑰偉:奇偉,卓異。
(17)正卿:清代有三品至五品卿的虛銜表示待遇,稱為“正卿”。
作品翻譯
我曾經談論過學問的事情,有三個方面,就是義理、考證、文章。這三個方面,如果好好地運用,就能夠相輔相成;如果不好好運用,就可能會導致互相妨害。現今博學強識並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來就高貴;孤陋寡聞並且學識淺薄的人,其文章本來就淺陋。但是世間有過於追求義理的人,他們的言辭雜亂沒有條理,粗俗淺顯,像語錄體,沒有文采;有過於追求考證的人,他們的文章就會到了瑣碎繁繞的地步,言語沒完沒了。自以為文章美到了極點,卻反而因此成了弊病,為什麼呢?原因在於對喜歡的東西喜歡得太過份,而在他應當選擇的東西(事物)上面智性卻變得愚鈍糊塗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雖美但不能沒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長處的是最為寶貴的,然而兼具了眾長之中也還是會有不足。(這樣看來)難道充分運用上天給的才華,而且不因為才華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難得的嗎?
青浦王蘭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賜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寫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韻味,飄逸的氣度,且文章議論考證,言辭漂亮卻不煩瑣,內容廣博卻不繁雜,精細周到卻不會把意思說盡。這是因為他善用上天給他的、能兼長的才能,卻不因為自己過分喜歡的緣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當官長期隨軍征戰,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歷覽萬里之景,輔助國家成就安定邊疆的傑出功業。於是他取用這些奇異的見聞,闡發成為奇偉、卓異的言辭寫成古文,這是別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說那是上天幫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獨先生和別人不一樣。我卻說這並非是先生與眾不同之處,先生能用儘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並好好地承受上天給予他的稟賦,這才是他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我年輕時在京城認識先生,當時先生才三十歲,我心裡就很重視崇尚他的才能。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歸來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為《述庵文鈔》,共四十卷,從金陵寄給我。打開來讀,自認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讀書人讀先生的文集,只會嘆服他優美的文辭,或許不明白箇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隱藏自己愚陋的見識,不能不清楚地(把這些見識)告訴天下人。至於先生的詩集和其他著述,體裁雖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這些話來探求,也都可以體會到其中極美妙的地方。
此文寫於作者辭官後在江寧主持鐘山書院時,這正是姚鼐聚徒講學,張大桐城派古文旗號的時期。文中所論“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相濟的觀點,是姚氏散文理論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作者簡介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間(1736—1796)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共四十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於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並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又發展劉大櫆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並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