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得書帖

《近得書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函。王羲之在帖中述及病痛之苦,憂悴之情。《近得書帖》為行草書,5行,40字。

法帖信息,法帖內容,釋文,大意,註解,書法賞析,字勢行氣,行草相間,作者簡介,

法帖信息

【名稱】近得書帖 
《近得書帖》多種拓本《近得書帖》多種拓本
【作者】王羲之
【時代】東晉
【書體】行草
【字數】5行,40字
《近得書帖》又名《永興帖》。褚遂良《右軍書目》記有“二十二日羲之報,近得書,五行”。《宣和書譜》錄有王羲之行書《永興帖》。入刻《淳化閣帖》、《澄清堂帖》、《大觀帖》等。
大觀帖》刻為四行,內容字數與《淳化閣帖》相同。
《近得書帖》在《大觀帖》中較《淳化閣帖》有所改制,由五行變為四行。但《大觀帖》刻帖較《淳化閣帖》為優,宋代曾宏父在所著《石刻鋪敘》認為:“大觀之本愈於淳化”。觀《近得書帖》亦然。

法帖內容

釋文

廿二日羲之報:近得書,即日又得永興書,甚慰。想在道可耳。吾疾故爾沉滯。憂悴解日。面近,不具。羲之報。

大意

最近得到您的來信。今天又收到您在永興寫的信,十分欣慰。我想您在路途上一切尚好。我的病痛還是那樣,血氣積滯而不通暢。憂慮不安地度日。

註解

“即日又得永興書”中的“永興”為地名,浙江蕭山。三國吳時,稱永興,屬會稽郡。“吾疾故爾沉滯”,沉滯:積滯,鬱積。“憂悴解日”中的解日:消磨時日。宋秦觀《〈法帖通解〉序》:“投荒索居,無以解日。”
《近得書帖》中王羲之所說其疾“沉滯”,是指血氣積滯而不通暢。這一疾病是王羲之服食帶來的症狀。晉人對生命的問題特別關注,為了延長生命,他們企仰服食。服食卻常常帶來負面的效應,“沉滯”就是其中一症。王羲之在無法解脫的痛苦矛盾的狀況下,只有“憂悴解日”了。

書法賞析

字勢行氣

以宋代《大觀帖》所收刻《近得書帖》為例,試分析其書法風格。《近得書帖》整體書風坦然,筆勢中和。字型近楷書,但圓轉流變、欹側變化豐富。例如首行“廿二日羲之報”與“得書即日又得”等字的重心基本保持在一條行軸線上,而“近”重心稍左傾,求得變化,不至沉悶;“即”作草書,更見變化。第二行軸線起初較垂直,但自“在”字開始向右下傾斜,直至“耳”字達到高潮,此行草體增多,計“慰、想、道”三字。第三行軸線變化不大,卻通過字與字之間的距離來調整節奏,“疾故”二字茂密,“爾沉”二字疏闊,“憂、悴、解”三字不僅字型變長,而且字距加大,與右部(第二行)形成左右疏密對比。第四行,由於許多字為信札常用語,則以草書為之,末字“報”仍保持行楷體,與全篇保持一致。
《近得書帖》大觀帖拓本《近得書帖》大觀帖拓本

行草相間

《近得書帖》為行草作品,徐利明在《中國書法風格史》“王羲之行書”一節敘及:“忽簡為草,忽繁為行(甚至為行楷),或連成一片,或字字獨立,興之所致,變化無窮。這樣寫,既不受草法制約,又不拘於行法,自由變化,十分順其心志,行草就這樣產生了”。“這是由於古人將書法用之於日常生活時,總以‘便’字為要旨,在求便的同時又有興致的起伏、漲落在其書寫過程中起著調節作用。”《近得書帖》時草時行,自由變化,帶來章法行氣的豐富性。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鐘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像王羲之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